张 磊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高职语文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质量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高职语文逐渐呈现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影响。将思政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进行融合,能够满足高职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而取得更好的育人成效。现阶段高职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问题来思考解决办法,从而发挥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优势,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扩大思政教育实效,逐步改善教学现状。
思政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的主观教育活动。自古以来,教师都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而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融入些许思政教育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平衡“育人”和“育德”活动,实现智育和才育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了解思想政治知识理论的同时,明确学习发展的新方向,从而了解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基本形式,提升自己的政治认识和思想高度。[1]思政教育活动始终坚持以德立身、立学、施教的原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能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在了解基础思想政治理论的同时,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提高自己的文化创新意识,促进自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民族、国家观念,从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综合能力较强的接班人。
思政教育的最初形态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的入党条件“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思政教育的概念即肇始于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同起草章程时,强调重视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工作,提高人们的无产阶级意识,相关活动就是思想政治的教育活动。由此可见,思政教育可以实现各类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的同向同行,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协同育人,构建全新的育人格局。思政教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内各级学校的共同任务,需要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判断其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衡量学校的思政教育质量。中国正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路上,此时开展思政教育,能够发挥协同育人优势,全方位的培养、影响学生,让其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凝聚、培育、输送人才,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2]
教育结构的变化,催生了思政教育活动,这意味着理论知识传授、价值观念塑造、综合能力培养能够实现有机统一,从而使思政教育呈现出立体多元化结构。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传授知识、塑造观念、培养能力三者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被分割,难以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而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三者回归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思想政治知识讲解中,结合实际学情来设计教学目标、方案,利用实质性活动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将学生的实际经历与内心困惑相结合,帮助其解开心结,使之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社会交往,避免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消极态度或悲观心理,从而利用立体多元思政教育优势,大限度触及学生的默会知识深处,明确其认知和实践发展的隐性根源,适时调整思政教育节奏,发挥立体多元结构优势,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显著扩大教育成果。
思政教育方法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元素,在马克之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之下,思政教育根本问题逐渐演变成了培养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借鉴西方思政教育思想中的有益之处时,教师应厚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涉及人才培养的教学、教材、学科、管理体系,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贯通提供保障。同时,教师立足勾勒协同、全程育人蓝图,以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式,对现阶段思政课程的内容、结构、模式、目标等进行创新,将文化自信、国家意识、政治认同等与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学科固有的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凭借显性与隐性教育方法有机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综合能力全面提高,保障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稳定的提升。
环境是影响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而构建生态化教学环境,可以促进思政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从而充分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为思政理论的传播提供契机[3]。高职思政教育环境的优劣,能够直接反映教学改革成效,由于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够兼顾知识传授和思想引领,是传授思想政治知识的最佳途径。教师应当重视生态化教学环境的构建,从而优化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提供保障,提高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顺畅性,构建全程育人格局。在思政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融合中,教师应当利用好各类教学资源,在课堂内外帮助学生运用信息化工具来搜集不同的学习资料,增加思政教育的厚度。适时鼓励学生围绕具体的语文知识进行讨论,发掘其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从而营造一种积极的教学氛围,构建生态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探索提供良好的平台,降低知识学习和思考的盲目性。
教师作为思政教育中的关键引导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在思政教育与高职语文的融合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教育水平和思政素养,从而适应教学改革。高职学校也应当加强教育培训的力度,致力于提升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与现代化教育技能,从而帮助其探索高质量的思政教育路径。学校要组织思政教育骨干教师成立专业教研队伍,与语文教师共同研讨培训方案,从而建立语文学科与思想政治融合的培训计划,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和各类先进教具的优势,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帮助语文教师快速掌握思政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在语文教学体系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充实课堂教学的同时,逐渐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学校要定期组织开展培训交流会,鼓励教师交流思政学习心得体会和教学经验,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教学结构是思政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构成元素,其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4]基于教师角度的课程结构,最大程度决定了所应用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能够为针对性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保障。基于学生角度的课程结构,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参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高职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教材和媒体的课程结构,能够凭借二者相辅相成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贴切实际的学习资料和工具,便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扩大思政教育实效。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在融合基础知识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程结构,打造符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动态展示教学内容,合理延伸基础知识,以增加学生对各类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与此同时,高职语文教师应当找准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之间的契合点,立足实际来完善课程结构,实现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高职学校存在先天的学历“短板”,受到招生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很多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师会制定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将学生的就业放在首位,以至于知识讲解倾向于实际工作内容,很难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专业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教学目标也很难达成,容易为思政教育和语文学科的融合带来阻碍。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学生“踏入社会谋求发展”的思想相对严重,会在学习中过度看重专业课,从而忽视文化课。这种消极的思想非但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且容易滋生消极的倦怠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容易干扰正常的教学进度。[5]
高职学校的理工专业较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体系中的“话语权”较少,即便在综合类高职学校,语文教师的地位也稍低于职业技能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师受到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双重干扰,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改革的方向,导致语文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更无法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导致教学改革停滞不前,影响教学进步。[6]
在探索高职语文与思政教育融合之路上,部分教师未能把握好语文学科特点与思想政治知识的特性,占用大量的课上时间来讲解理论知识,以至于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降低,学生难以对理论知识提起学习兴趣,不利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一些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未能提出合适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问题答案,无法与教师进行亲切的互动,课堂氛围也逐渐变得消极。
优化教学目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思政教育内容,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顺畅融合。[7]针对教学难以达到既定目标的问题,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学情来设计目标,从而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指南,确保全程育人取得良好实效,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例如,在高职语文课题一《应用文写作》第三节《善改者赢,善舍者明——应用文写作的方法》相关知识教学中,首先,明确总体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应用文的方式,体会应用文写作的实践性,使之明确掌握写作技能的重要意义,理解应用文写作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围绕应用文的含义、特点、作用来解释相关起源以及发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介绍我党不同历史时期杰出人物所写的应用文,使学生明白应用文的实用、广泛、规范性质,理解不同应用文的宣传教育、组织领导、交流作用。最后,围绕思政教育大纲,充实语文教学目标,科学实施全程育人,组织学生阅览与生活相关的条例、条令、规定、决定等,让其模仿撰写不同形式的应用文,培养其优秀的写作能力,使之在写作中感悟思想政治知识,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积极进行学习引导,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使之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为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稳固的根基。[8]面对学生缺乏重视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科学分析语文知识中的人文信息,深刻理解人文信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例如,在高职语文课题二《党政机关公文》第三节《一体照知,逾期无效——通知》相关知识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关于党的二十大代表选举工作的通知》,找出通知中的重点内容和失效日期,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高效浏览通知文书,知道党的二十大代表选举工作至次年六月底结束,主要按照自下而上、上下结合、逐级遴选的方式,选出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作为人大代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人大会。然后,让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其中的党政机关通知的拟制、办理、管理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其阅读技能水平提升。最后,呈现党政机关通知中容易出现的语言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改正,发展其人文素养的同时,使之明确党政机关公文的严谨性,提高思想政治认识。
语文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提供优质的资源,有助于拓展思政教育空间。[9]为解决教学改革停滞不前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挖掘语文知识中的各种信息,了解其中的思政元素,从而充实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拓展思政教育空间,升华语文教学。
例如,在高职语文课题三《事务性文书》第二节《温故知新,数往知来——总结》相关知识教学中,首先,介绍事务性文书的书写要点,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分析序言中的总领性文字,拓展思政教育空间。然后,挖掘文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模块中的思政元素,使学生深入理解党的全面领导、从严治党、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政治建设、依法治国等内容,理解总结类文书的格式和特点。最后,鼓励学生围绕“十九届六中全会”撰写总结类文书,拓展思政教育空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公文写作水平,扩大思政教育成果。
趣味活动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能够营造优质的育人氛围。对于课堂氛围比较消极的问题,教师应当明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充实实践活动,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10]
例如,在高职语文课题五《宣传礼仪文书》第一节《耳目喉舌,通俗易懂——消息》相关知识教学中,首先,呈现不同的新闻手稿,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解读消息内容,使学生明白消息具有真实、时效低、文字少、篇幅小的特征。然后,列举不同的新闻消息写作模板,指导学生围绕“校园趣事”撰写宣传礼仪文书,开展趣味实践活动,让学生模仿播音员腔调来口播自己撰写的消息稿件,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消息类文书的写作情况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搜索时政类消息新闻视频,适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从而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完善自己的文稿,营造优质的育人氛围,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思政教育背景下的高职语文教学,需要构建生态教学环境、加强教育培训力度、优化思政课程结构,以此推动思政教育与高职语文进行融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力度。针对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缺乏对思政的重视、教学改革停滞不前、课堂氛围比较消极等问题,教师采取优化目标、积极引导、挖掘元素、趣味活动等有效策略,科学实施全程育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拓展思政教育空间,营造优质育人氛围,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