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虹 周叶君
(安徽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人观察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为我们树立了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光辉典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要掌握其思想精髓,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功能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和方法论引导,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思政课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2]但是,目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方法”的现象,一些思政课教师专注于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忽视了方法论教学的开展。如此,学生获得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而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能力并没有明显提升。这是当前思政课教学需改进的难点,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要补齐的“短板”。开展习近平治国理政方法论融入“原理”课教学研究,是顺应时代要求、弥补上述不足的一种探索。本文主要从习近平治国理政方法论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意义、基本要求和内容设计等方面概述了我们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和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3]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领会其精髓要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由于“经过多次概括与抽象,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原理’都变得十分‘骨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识和全面把握。”[4]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光芒。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并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协调、坚持调查研究、坚持抓铁有痕、坚持历史担当,等等。这些方法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活教材”。因此,探索习近平治国理政方法论融入“原理”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精髓。
方法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的勇气和魄力,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坚定而灵活地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运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提高治国理政水平。而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不断提高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其治国理政方法论是贯穿这一重要思想的灵魂和亮点。因此,探索习近平治国理政方法论融入“原理”课教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治国理政方法论的内涵,领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指导力、时代感召力、发展引领力,并学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观察时代、解读时代,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认知和行动自觉。
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效果,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必须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要聚焦问题、贴近现实。当代大学生都期望在这个新时代干一番事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又时常感到迷茫、困惑,不知如何前行。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问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过:“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5]针对大学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提出要“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6]因此,探索习近平治国理政方法论融入“原理”课教学,努力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引导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能够明辨时代方向。由此,真正地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得。
这是做好融入教学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蕴含着丰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这些方法论思想,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同时,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和鲜明时代特征。习近平治国理政方法论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实事求是的新认识——实事求是是兴党兴国之魂;思维方法的新概括——辩证、历史、战略、底线、创新;矛盾分析的新判断——主要矛盾的转化;群众路线的新提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新诠释——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世界历史的新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六个维度。要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方法论的深刻内涵和鲜明特征,必须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才能领略贯穿始终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精髓。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在三卷本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特别是第三卷,是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教材。
这是做好融入教学的关键因素。从课程内容看,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尽管从内容上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但各组成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基本原理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是一块“整钢”。因此,在“原理”课的融入教学中,不能把基本原理看做三部分内容的简单相加,而应从整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整体性视域中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并且将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从课程性质看,“原理”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使学生认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在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过程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本,“是什么”讲得明白,“为什么”讲得透彻,“怎么办”讲得具体,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方法论体系。但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避免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方法论取代基本原理。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四门思政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只是不同课程阐述的角度不同,各有侧重,应避免重复。“原理”课重在讲“原理”,也就是要注重于治国理政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与发展,以此为重点在既有体系中来充实治国理政新思想中具有原理性质的思想内容。
这是做好融入教学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2]融入教学中,除教学内容上突出方法论教学外,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探讨构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融入教学模式。
一是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构建研讨式、探究式课堂。在融入教学中,可以多运用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一些启迪心智的金句,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如在讲到第一章辩证法部分时,以“跟着习近平、学习辩证法”为主题,按照“学‘习’讲话—学‘习’金句—学‘习’心得”这样的思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探讨,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快速便捷的互动式交流课堂。如,我们采用了网络“学习通”平台,学生在课前完成针对新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交流讨论。打破一言堂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融入社会大课堂,使学生具有开放的视野,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基点,发挥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学从“原理”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的“桥梁”作用。
总之,要充分发挥传统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各自的育人优势,实现线下线上高度融合,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配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形成教育合力 ,努力打造“原理”课教学立体空间,以切实提高“原理”课融入教学的实效性。
按照教材的体系与结构,我们精心设计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方法论融入“原理”课教学各章节的教学内容。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导论”和“哲学部分”为例,从其逻辑框架、基本原理以及融入要点介绍我们的探索和思考。
导论部分主要是从总体上介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何学和如何学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本部分教学可重点结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的讲话精神,引导学生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从而去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动员令和思想指南。在教学中可以引用习近平讲话中的“三个一生”“四个理论”“九个方面”以及“如何学”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本质特征和当代价值。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向马克思理论品格看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是当今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由此,引导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教材第一章至第三章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四个方面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学哲学、用哲学的重要性,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2013年12月、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分别对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作出了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既明确了一系列最基本的原理,又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为我们联系当代中国实际做好融入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一章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两部分。“唯物论”部分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重点抓住两个核心观点: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把这两个核心观点转化为思维方法,就是要树立“求实思维”。求实思维的根本要义,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融入教学中,一是结合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重点阐释求实思维、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联系实际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求实思维看待人和事,必须避免出现两种错误的思维倾向:“只唯书、只唯上”的教条主义和“感情用事”的经验主义。二是讲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时,还要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虽然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7]如,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战争中,凝聚起空前的中国力量,由此我们才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辩证法”部分,主要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两大基本观点和三大基本规律和五对基本范畴。学习唯物辩证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转化为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精准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在融入教学中,可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并结合实际,深刻阐释以上诸多思维方法的理论内涵和现实运用。如,精准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善用的诸多思维方法之一,也是总书记反复教导各级领导干部要掌握的重要方法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多次提及“精准”。其中,第五个专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几乎篇篇强调“精准”。所谓精准思维,就是精细准确地研究问题,要求动作精准到位、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解决问题,排斥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地抓工作。精准思维在哲学上是质、量、度的有机统一,它要求着力于问题处精准、细节处精准、实招处精准和“最后一公里”精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正是由于“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下足“绣花”功夫,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精准施策,也是新冠疫情防控的“中国智慧”。正是由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我们才能率先复工复产,成为当前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第二章“认识论”部分,主要论述了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要求我们必须确立实践思维方式。实践思维强调知行合一、求真务实,注重言行一致、实干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过许多深刻阐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8]“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6]“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9]在融入教学中,要重点阐释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结合实际,阐明在当代中国,坚持求真务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具体表现在: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对于务实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很多生动的论述,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等。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认定方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必定会梦想成真。
第三章“历史观”部分,有三个核心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三个核心观点也是以辩证的、历史的和实践的唯物主义理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条红线。离开这条红线的引导,在理论上就走不出历史的迷宫,在实践上就会因失去方向而陷入混乱。在融入教学中,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时的讲话,重点阐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原理和方法。同时,运用大量实例加以论述,特别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战“疫”所彰显的方法论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更是彰显了“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教材,是人民性的最好诠释。比之西方的资本至上,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光彩夺目,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国际社会的赞誉。由此,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正是我们党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是我们党不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总之,是历史唯物主义让我们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