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生的劳动价值观现状和改善策略研究*
——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11-21 11:13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钟芸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22年28期
关键词:高职生劳动价值观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钟芸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和教育形式,“‘劳动价值观’是劳动素养的核心,也是‘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1]。因而,劳动价值观教育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劳动价值观的引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那么,如何引领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呢?只有知晓了高职生的劳动价值观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劳动教育才有针对性、教育活动才能有的放矢。为此,本研究随机抽取了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共计700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对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高职生的劳动价值观的现状

所谓劳动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于劳动价值的总体认识和相对稳定的心理态度。它是人们对劳动满足人自身和社会需要的认识和评价。这一认识决定了人们用何种态度和方式从事劳动实践活动。劳动价值观作为社会观念形态,其基础是对劳动满足人自身和社会需要的认知。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甚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围绕着劳动展开的,马克思在严密的理论推演下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科学考证中,高扬劳动的价值,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财富,劳动还创造社会关系,劳动创造人的本质—— 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也是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世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具有历史主体性地位,尊重、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基本道德要求。

(一)高职生的劳动价值认知匮乏

认知是形成价值观的基础,基于特定认知个体对同一事物和行为的意义,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理解,从而造成他们价值观的差别,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认知构成了高职学生理解劳动价值观的基础。那么,高职生能否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呢?为此,本文将有关劳动价值理论的系列知识点设计为问卷,通过学习通平台向各专业学生随机发出7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58份,有效率达94%。通过回收问卷数据分析发现:

(1)仅有72.3%同学知道劳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有14.8%的同学根本不知道,12.9%的同学不认可。

(2)对劳动创造世界做出正向判断的同学仅占74.5%。

(3)对劳动创造人自身的知识点做出正向判断的也只有73.1%。

(4)对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做出正向判断的占82.7%。这一列数据表明,高职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认知缺乏理论深度,缺乏理性认知,近四分之一的高职生不能自觉地把劳动与世界、人自身和人类历史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影响了劳动价值理解,而价值理解则是个体形成价值心理的信息基础。

为了进一步印证问卷的有效性,本研究随机对回答比较标准的同学进行了访谈,发现他们对诸如,什么是劳动,劳动的意义和功能等问题的认识较为直观感性,系统性认知不足、逻辑推演链条缺失、理论认知不强。高职学生整体呈现出,对劳动价值的认知仅仅停留于口号性理解层次,这大大影响了劳动价值观的说服力。

(二)高职生的劳动情感抽象化

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心理基础,劳动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热爱劳动的心理作为底色。价值观作为人们对价值关系的认识的结果,它必须以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作为前提,它必须遵循认识的由浅入深的规律,价值心理是价值观的直观形式。“价值心理包括人的情感、欲望、兴趣、意志等心理因素,是价值关系的感性反映形式,它是从人的内在需要直接引发的心理活动,因而比起自觉的理性思维来,更直接、更迅速地反映着人们的价值关系。”[3]劳动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理的投射表现为对劳动的热爱程度。对劳动的热爱,首先要直面学生对劳动的态度,直面他们对父母劳动生活的体会,设计了以下问题。

(1)你热爱劳动吗?

(2)你认为你父母是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吗?如果是,那么你喜欢你父母的工作吗?

(3)你会对食堂或者清洁员工说声谢谢吗?

问卷调查发现:98.6%的同学认为自己热爱劳动;高职生中87.8%的学生表示自己来自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家庭,同时79.1%的同学表示不喜欢父母的工作,力求摆脱这一工作;84.7%同学表示并没有意识到要说声“谢谢”。

情感是个非常具象直观的心理感受,它不仅仅是一个 “热爱”的词语表达,而是有具体所指的情绪。以上调查结果表明,高职生从道理上明白热爱劳动的重要性,真实情感却很抽象,他们对劳动的热爱缺乏具体的所指,即能否从本能的角度对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者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是个未知数,对劳动的情感淡漠。

(三)高职生的劳动观念等级化

劳动观念是人们对劳动的总体理解和整体观照,是人们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关于劳动、劳动关系的稳定的观念模式。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体力和脑力劳动差异被统治阶级以合法化的形式夸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食人,劳力者食于人”的劳动等级观念长期桎梏着人民,从而形成了劳动等级化观念。特别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因被转换为金钱、资本的交换物,劳动是可以被购买的商品,可以被金钱衡量的价值,劳动失去了自存的意义,因而劳动随资本市场的价格而被分为三六九等。另外,新劳动形态的物化属性,使得劳动进一步成为异化人的力量。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劳动异化史,人们的劳动观念被深深打上了等级化的烙印。由于受到历史残余观念的影响,高职生在思维深处也留下了劳动等级化的观念——将劳动分为高低贵贱不等的类别。

为了印证这一点,本研究设计了以下问题:

(1)你以后选择某份工作的原因是什么?57.5%同学回答的是钱多。

(2)你觉得你将来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吗?高达37.8%的学生不认为自己是劳动人民。

(3)你认为你是工人阶级的一分子吗?高达43.4%的学生不认为自己是工人阶级的一分子。在访谈中,学生认为说自己是工人挺意外的,自己努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摆脱做粗活,怎么还是工人阶级呢?

(4)你愿意去流水线工作吗?54.2%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愿意。访谈交流发现,他们内心对流水线工作有着天然的排斥。由调查结果来看,在高职生心目中,劳动价值不是学生心中自存的价值,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在他们心中的分量失衡,马克思主义的“无差别”劳动观念和“劳动崇高”的价值理念十分模糊。

(四)高职生的劳动实践参与度低

价值观不仅仅是获得了某种价值信息,形成了某种观念。价值观的本质指向是实践,或者说价值观实践精神的本质,价值观的信息包含着“应当怎样做”“必须怎样选择”的含义。因而,价值观是行动着的观念。那么,劳动价值观必然表现为参与劳动实践的程度,即参与劳动的时间、参与劳动的深度等。

因此,本研究针对高职生的劳动参与程度提出了以下问题:(1)你平均每天参加多长时间的社会劳动(对社会和他人有意义的实践活动)?(2)你参与劳动的形式是什么?(3)如何评价学校安排的劳动实践?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如下:高职生每天参加社会劳动平均不到0.5小时;参与劳动的主要形式是有报酬的体力脑力劳动兼职。值得注意的是,65.7%高职生大学前两年并没有参加过兼职。通常认为高职生大多来自中下层家庭,会因家庭境遇不佳而渴望参加兼职,而事实并非如此。访谈发现,学生对于兼职是心存疑虑的——辛苦而收入极其低廉,或者因为所兼职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对专业的贡献值不大,因而认为不值得参与。

比如,一位营销专业的学生谈到,她曾经在麦当劳兼职,一个小时18.5元,十分辛苦,做了一个月实在坚持不了,而与专业有关的兼职又难以找到,因此大学期间只能读书、休闲娱乐,劳动的事情还是实习的时候再想。高职生在大学阶段所参与的劳动主要是学校安排的劳动周或其他必须完成的任务积分,劳动实践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众所周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繁重的体力劳动被机械所取代,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这一方面造就了高职生有条件远离劳动实践的社会背景;另一方面,繁重令人不悦的劳动形式加剧了高职生的畏惧情绪。现代社会的繁重让人不悦的劳动形式,同时又是所获社会报酬最低微的劳动,这加剧了人们对劳动的漠视。劳动并没有成为高职生的第一需要,参与劳动的时间不足、深度不够。

(五)高职生的劳动价值选择两难之境

劳动价值包含着两个方向:一是劳动所提供的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另一个是劳动所提供的社会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说,劳动既能满足个体自身需要,同时又能被社会认可,满足社会需要才是最有价值的劳动。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就业难度大,工作机会并不是能够满足所有青年的需求。这使得学生在劳动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选择中,并无太多空间。在对高职生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高达58.2%的学生明确表示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尤其是理工类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专业能力不强、很难成就自我价值,但家庭和社会需要他们拿个文凭,因而劳动很难产生自我实现感和社会意义感。

二、高职生的劳动价值教育改进策略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学习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是建立在严密的理论推演基础上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需要建立在正确认知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是树立劳动价值观的前提。

一方面没有理论和理性的价值观是蛮不讲理。

另一方面,没有理论的价值观教育是盲目迷信,教育是个深刻的思考过程。

高职生已经具备了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尽管这种能力与其他高层次的学生相比显得较低,但是有教无类,价值观教育需要理性认识为前提。

近年来,高职院教学中存在一个片面认识,认为思想政治课讲好故事就行了,理论教育逐渐弱化。劳动价值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劳动的诸多论述基础上,建立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基础上,这些理论线索必须给学生讲清楚。

同时,从高职生的心理年龄层次来看,高职生也具备了理论思考的能力,所以“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有完整、准确的认识。”[4]讲清劳动价值理论、让高职生在独立思考中认识劳动价值的正确内涵,强化劳动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劳动价值观认知。

(二)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

价值观的形成是社会氛围、教育机构、个体生命体验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氛围主导了价值观的形成。“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5]劳动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是社会大众对劳动价值的真实确认,若社会没有尊重劳动的分配机制与舆论氛围,学校的劳动教育必然孤掌难鸣,难有实质成效。[6]若全社会奢靡享乐、鄙视劳动,那么很难让年轻学子认同劳动的价值,而劳动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理念离不开全社会对劳动的尊重。这种尊重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物质层面的共同参与,也就是说从事一线劳动的广大人民不仅受到普遍的尊重,而且也在工资待遇、生活境遇上有所改善,使得每一份工作都成为满足个体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机会。“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7]

现代生产方式使得原本能够丰富人的社会关系的劳动异化为单个原子化的机器附属物的活动,劳动成为一种单调无趣的重复体验,高职劳动教育要重构劳动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劳动者在对自然物进行改造中形成的成就感,构建新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劳动中领悟价值、享受劳动中存在的人的美好意义。

(三)将劳动技能教育与劳动价值教育融会贯通

以劳动价值教育引领劳动技能教育,以劳动教育充实劳动价值教育。劳动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实践形式。高职教育是教授劳动技能的重要渠道。高职学生首先要在劳动技能学习中养成善于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的良好习惯。

职业技能学习中须确立三个观念:劳动创造一切价值,劳动光荣;劳动形式多样,热爱每一种劳动;高职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劳动技术的教育中深植劳动价值观的引导,改变以往那种劳动实践课程只是在正常专业理论课之外另辟课时,从事种树、植草、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的单一劳动教育形式。其在实训、实习、在专业课学习中充分体现劳动价值,做到价值引领。在专业技能学习中,做到让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在精进学业、提升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快乐、劳动幸福、劳动价值。

建构多元、丰富、日常的劳动形式作为劳动教育的课程,带领学生从事真实的生产劳动,帮助学生寻找身边的劳动模范,从内心真正崇拜劳动者。

高度关注劳动形态的变化,对于数字生产、智能车间、未来工厂要有个提前认知,在认知中确立意义感。现代数字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与产品的隔离,使得劳动者成就感消耗在生产流水线和智能终端上,所以这种意义的获得必须在高职阶段就应该牢固树立起来。无论劳动形式如何,劳动价值本身是不会变化的,学生应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劳动形式。

家校合作共育劳动光荣的意识,所有教育工作者与思政工作者同向同行引领劳动价值取向、在劳动技能的学习中感悟劳动价值,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劳动光荣的意识。

猜你喜欢
高职生劳动价值观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价值观(二)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价值观(一)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