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研究

2022-11-21 11:41张洪杰高翠咛
长春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建构思政

张洪杰,高翠咛

(长春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长春 130022)

一、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听障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党、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之举。目前,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冲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听障大学生相较健全大学生而言,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相对较晚且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听障大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程度较低、情绪情感稳定性差、意志品质不坚定、行为方式存在偏差。因此,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来引导听障大学生,帮助其增强思想道德意识,从而免受舶来思想的侵袭,帮助听障大学生实现对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理解与认同,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国家。

(二)听障大学生自身的内在要求

听障大学生由于身体的缺陷,导致自身部分机能难以达到同年龄段健全大学生的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康复手段的提高,听障大学生身体的缺陷虽然可以通过潜能开发或人工干预来代偿受损器官的机能,但是仍无法完全做到同健全大学生一样。代偿并不等于代替,听障大学生在学习、交流以及认知等方面较健全大学生而言仍具有较大的个体性差异。一方面,听障大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要付出超常的努力才能克服自身缺陷所带来的学习困难和障碍,进而达到或者接近健全大学生的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听障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上很难融入社会且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实际需要,致使他们的认知与理解存在明显的偏差。因此,在对听障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充分考虑到听障大学生学习、交流以及认知的特点,在教育方法、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环境中提供必要的特殊需要的支持。从特殊视角出发,了解他们的特殊需求,探索建构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真正提高实效性,为听障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困境

(一)各执己见:顶层设计落实不统一

教育部在科学编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中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对残疾人教育要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身心补偿和职业教育[2]。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无论在教育事业的宏观规划设计还是在制度保障方面,都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但由于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开设高等特殊教育的院校数量较少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具体落实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中存在较大偏差。

(二)生搬硬套:课程内容选择不适宜

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不断加强,听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3]。如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普遍存在“普课特用”(即对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完全按照健全大学生所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现象,反映出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1)缺少符合听障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听障大学生因为身体的部分障碍,导致他们认知水平、理解能力都要低于同年龄段的健全大学生,而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统一的思政课教材,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方面存在困难。(2)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思政课教师通常采取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互动与实践方式均与健全大学生没有明显差别,忽视了听障大学生的主体性。(3)教师的特殊教育技能欠缺。高校思政课教师都是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出身,虽然具有良好的思政理论素养,但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在与听障大学生教学沟通时存在较大障碍,不能准确掌握他们的接收领会程度,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不足为法:文化氛围营造不浓厚

与健全大学生不同,听障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依赖校园环境。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一环。在高校“大思政”的背景下,高校在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文化育人的作用,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营造,尽力考虑听障大学生在融合教育环境中的现实需求,但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难以做到。

三、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

(一)加强管理监督,执行政策制度

国家方针、政策以及制度的制定出台是加强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建构教育模式的重要前提。在国家顶层设计总的框架指导下,加强对高等特殊教育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落实主体责任,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切实针对不同特殊教育群体的特征建构起科学的教育模式。(1)从听障大学生的整体特征出发,制定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为教育模式的建构提供前提保障。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办法,切实推进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断提升。(2)加大各项政策制度的落实监管力度。强化专项工作的巡视、调研和督导,明确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保障政策制度真正落到实处。(3)加强宣传的广度、深度以及效度。通过官方网站、媒体以及公众号等方式普及国家的政策制度,提升整个社会对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

(二)划分责任主体,明确教育分工

要想让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处“开花”,高校是关键。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制定本校的听障大学生育人理念,把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船舵”。(1)提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针对听障大学生的自身特征和成长规律,形成符合听障大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引导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促使其平等参与和共享各项社会福利。(2)建立高校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体系。成立由思政课教学单位和听障大学生教育管理单位共同参与的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小组,开展听障大学生思政课程体系的教学研究。(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尊重听障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群体差异性,大力营造适合听障大学生的校园氛围。(4)牢牢把握网络文化主阵地。利用班会、升旗、广播、党团活动、重大节日等各重要节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向听障大学生推送正向、积极的公共网络资源,把握好网络文化主阵地。

(三)提高专业水平,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是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听障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培养正确思想意识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内容接受得多与少、好与坏,与教师自身的知识积累、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者思想政治专业素养和适合听障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技能。(1)加强教师的专业理论学习。当前,承担听障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任务教师大致可以分为专职思政课教师、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等。无论哪一类人员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都要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背景、内容、核心内涵以及相关方法论,并将相应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准则,把握政治方向,守好道德底线。同时,作为听障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师还要拥有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与必备技能,才能真正得到教育的理想效果。(2)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培训与交流。通过举办座谈会、讲座、教学竞赛等方式,使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研讨以及交流,促使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紧随时代发展步伐,真正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把握学生共性,找准个体差异

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紧随时代主流、符合时代要求,还要与听障大学生日常生活高度切合,精准把握学生的日常需求。(1)调整课程内容,使教育内容与听障大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从事教育工作者要熟知听障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及时根据其生活中的思维习惯、行为特点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适宜听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抽象知识内容变得生活化,从而更易于听障大学生学习。(2)把握共性与个性,实施个别化教学。个别并不等于差别,作为教育者,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育目标,任何一名听障大学生都是独特的,在每一层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听障大学生的共性特点,又要兼顾学生的个性。这就需要教育者要充分了解每个听障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程度,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从而真正地使每一个听障大学生能够理解获得其自身最大化的发展。(3)在教学内容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材的选择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选择与听障大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内容表述准确的、能够正确传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资源。(4)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听障大学生思想理论课教学方法要真正的“走出去”。一方面,通过讲述身残志坚的榜样事迹,使听障大学生感同身受,同时通过引导、鼓励,帮助听障大学生勇敢地参与社会实践、融入社会,促使其知、情、意、行更好更快的形成。另一方面,要推动大学生间的“残健融合”,通过开展“同上一节思政课”、班团队会、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听障大学生与健全大学生共同交流、沟通,在融合中找到自信,互相学习,也在融合中适应社会,达到回归主流社会的目的。

(五)提升教学质量,完善保障机制

搭建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既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同时也要构建健全保障机制。(1)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全程评价机制。努力构建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级评价机制,即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教师从教育全过程中及时了解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以及学习程度,帮助教师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从而使听障大学生做到真知、真会。(2)建立健全教师奖励机制。健全的教师奖励机制,有利于增强学校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听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3)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体现学校育人理念的同时从听障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更好地培育听障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情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4)搭建学校、教师、学生为一体的保障体系。有意义的沟通是教育成功的一半,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形成合力,最大化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过程中,要深入研读各级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要求,落实并明确相关责任。从实际出发,了解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通过对教育内容体系建设、思政课程体系开发、教学目标确定、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保障机制的建立,从而建构起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四、结语

构建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精准把握时代脉搏,找准听障大学生“拔节孕穗”关键时期,深入了解其自身特点和现实需求,不断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措并举、合力推进、注重实效,引导听障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为听障大学生人生道路指明方向。

猜你喜欢
理论课建构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