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芳城,钟廷勇,罗 勇
(重庆工商大学 会计学院,重庆 400067)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新时代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性路径,也是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和全民终身学习教育制度建设的战略性举措。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后称MPAcc)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然而,现有会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重理论传授,轻专业实践,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突出,缺乏财经素质链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与运行机制,加剧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成为妨碍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突出表现为三大问题:一是专业定位狭隘,专业财经素质欠缺,人才培养的高阶性亟待强化;二是资源汇聚不足,知识能力素质脱节,人才培养的模式亟待优化;三是产教互动乏力,深度合作机制缺位,人才培养的协同性亟待提升。
有鉴于此,近年来,重庆工商大学MPAcc项目基于MPAcc的应用性特征,以会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重庆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重庆市教改重大项目《基于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为依托,遵循“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理念,强化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本位,突出多元协同的培养过程,运用行动教学理论与方法,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MPAcc“财经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源自19世纪德国的劳动教学和20世纪美国的实践主义教育理念(陈新民等,2020)。后期学者围绕如何提升创新能力开展了广泛研究,提出了三重螺旋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和创新系统理论。
三重螺旋理论认为在日益知识化的社会中,大学-产业-政府互动的三重螺旋是创新的关键(Etzkowitz,1995)[1]。随着知识的获取、传播和利用从工业生产和治理的边缘向中心转移,产品和过程的创新概念本身也在发生转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创新中的创新”的新概念——重组和加强促进创新的组织安排和激励措施。相对独立组织的三重螺旋交叉产生了新的混合组织,比如大学、企业、政府共建实验室,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大学、企业和政府在三螺旋相互作用中各自“扮演着对方的角色”,同时他们也保持着自己的主要角色和独特的身份。大学通过从研究中促进新公司的发展来扮演产业的角色,引入“知识资本化”作为学术目标。企业将培训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并通过与大学组建合资公司分享知识。政府扮演公共风险资本家的角色,同时继续其管理活动。与强调政府或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的理论不同,三重螺旋理论关注的是大学作为企业家精神和技术以及批判性探究的来源。
组织学习理论揭示了组织学习的内在机制和过程。组织学习可以被理解为一项涉及控制和计划的管理任务。其重点领域包括组织战略创造、捕获和知识内化。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旨在通过系统的知识获取、组织和交流来提高组织成员的生产力和有效性(Alavi & Leidner, 1999)[2]。在知识管理中,组织学习被确立为持续改进知识创造和利用的重要组织手段(Wu & Chen, 2014)[3]。然而,组织环境比个人学习环境更为复杂。它“不是简单的个人学习过程的集合,而是参与组织中个人之间的互动,组织作为一个实体之间的互动,以及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Wang & Ahmed, 2003)[4]。产教融合主体具有收集、组织、存储和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Karim & Hussein, 2008)[5],并帮助组织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洞察力和理解(Pantry & Griffiths, 2003)[6],并可以主动地获得新知识(Jones et al.,2003)[7],因此,通过产教融合,建立高校、企业和政府的互动关系有利于组织学习和知识转移。
创新系统理论包括创新共生模型、创新过程的链环模型、交互作用创新过程模型、集成创新过程模型(罗小芳和李柏洲,2014)[8]。激烈的全球竞争、快速的技术变革和更短的产品生命周期改变了当前的竞争环境。为了确保长期的繁荣和生存,企业越来越需要新知识和新技术。企业创新传统上依赖内部研发活动,但由于专业知识和资源有限,公司很难完全依靠内部独立研发完成技术创新。产教融合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产教融合代表着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Cohen, 1998; Okubo & Sjoberg, 2000)[9][10]。企业可以从外部获得知识和技术。大学在产教融合关系的优势是独一无二的。企业不仅可以从大学获得知识和技术,还可以招聘优质毕业生和教师作为员工和顾问。产教融合对公司的好处包括获得训练有素的学生、设施和教师,以及在与知名学术机构合作时提高形象(Fombrun, 1996)[11]。大学与企业相互合作以获得额外办学资金,特别是研究资金。大学还希望让学生和教师接触到实际问题,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并进入应用技术领域(NSB, 1996)[12]。
传统产教融合“学校热、企业冷”,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普遍存在。产教深度融合强调合作的双向性和互动性,通过“引企入教”,推动企业多种形式参与办学,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由人才“供给-需求”单向链条,转向“供给-需求-供给”闭环反馈,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
产教深度融合的MPAcc财经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MPAcc应用性特征,以其人才培养亟待破解的“专业定位狭隘,专业财经素质欠缺”“资源汇聚不足,知识能力素质脱节”以及“产教互动乏力,深度合作机制缺位”等突出的现实教学问题为导向,集成运用开放教育理念、合作教育理念和协同创新思想,突破传统会计专硕人才培养主体单一化和运行封闭性的系统性缺陷,以培养具有财经素质链的会计硕士人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以构建人才培养协同创新联盟为“双向协同”育人平台,以供需同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在对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过程性要素、保障性要素予以优化整合和系统重构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一套以“开放办学、多方合作、深度协同、联动培养、资源共享”为基本特征的会计专硕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架构。
遵循MPAcc“财经素质链”,系统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9+1”的财经素质链的培养目标。即第一素质链:财经职业道德和诚信;第二素质链:以财经专业素质为核心的硬技能,主要包括资本运作、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素质的培养;第三素质链:以财经领导素质为核心的软技能,包括商业洞察、组织领导、人际沟通等素质的培养;第四素质链以财经数字技能为核心的素质,包括生态布局、系统构建、数据管理等素质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方面,充分发挥产教深度融合的优势,通过深入企业、深入高校、深入学生开展调研访谈,了解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校企互动,行业企业提供会计人才市场需求标准和发展趋势,确保培养目标的市场化;二是校校联合,共同制定MPAcc人才目标定位和培养标准,确保培养目标的本土化;三是国际协同,引入国际会计标准和能力框架,确保培养目标的国际化。
为了实现MPAcc人才财经素质的培养目标,需要对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主要通过模块化实现分层递进的素质培养。
一是设置职业道德模块,实现第一素质链:开设《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管理者礼仪》《财务管理案例》等课程,培养财经职业道德素质。
二是设置专业精深模块,实现第二素质链:培养以财经专业素质为核心的硬技能包括资本运作、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素质,为此开设了《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四门核心课程。开设了财务总监方向课程,主要包括《公司治理与股权设计》《公司价值估值与并购》《资本营运与财务战略》;管理会计方向课程,主要包括《司库与资金管理》《精益成本管理方法与应用》《预算管理实务》。
三是设置知识整合与行动学习模块,实现第三素质链:通过设置专业调研与企业咨询、社会服务、案例研究与开发、专业竞赛等实践课程,以及开设《演讲与管理沟通》《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等选修课对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进行训练,培养以财经领导素质为核心的软技能包括商业洞察、组织领导、人际沟通等素质。
四是设置数字化模块,实现第四素质链:开设《RPA机器人与智能财务》《大数据与财务决策》《智能财务共享服务》等课程,培养以财经数字技能为核心的素质包括生态布局、系统构建、数据管理等素质。
一是“四磨四识”推进学科建设。MPAcc教育中心建立由行业专家、企业大师、院校专家及骨干教师组成的MPAcc教育指导委员,每月召开人才培养研讨会,一磨MPAcc教育中心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机制,形成联盟共识;二磨会计学科发展规划,形成谋划共识;三磨MPAcc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培养共识;四磨MPAcc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标准,形成融通共识。
二是“四引四共”构建育人平台。一是通过引进用友、新道、金蝶等软件平台公司,共建校内智能财务实验室,便于开展MPAcc数字化转型课程;二是通过引进浪潮集团共创“浪潮数字精英班”,引进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共创“天健审计精英班”;三是通过引进审计局、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等共同申报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四是通过引进中冶赛迪、商社集团、招商局、金科集团等财务总监共搭“会计实务大讲堂”“会计实务高端访谈”。
三是“四研四育”深化课程建设。MPAcc教育中心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深度融合的联盟,依托MPAcc教学指导委员会、事业导师聘任大会、会计实务高端访谈等平台,共研课程标准,共研课程内容,共研课程实施,共研课程评价,实现育德(第一链)、育智(第二链)、育能(第三链)、育数(第四链)“四育”并举,提高MPAcc财经素质。
四是“四层四匠”提升师资水平。通过派遣新教师到审计署特派办、重庆市审计局、浪潮集团、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挂职锻炼第一层“新秀”实践;通过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合作,依托案例开发工作坊、案例大赛等平台,深入开展骨干教师案例研究与开发教学教研活动,通过名家指导、团队配合、学生参与的方式开发教学案例和研究案例,并投稿到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库、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等国家级案例库,锻造第二层“骨干”精修;通过教学标兵与财务总监联合授课实现第三层“标兵”共生;依托产教合作联盟共享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第四层“大师”领军。
1.依托内向深度协同平台,实现产教融合
通过搭建内向深度协同MPAcc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学生与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科研三方面的协同。为此设计了MPAcc理论教学模块、MPAcc实践教学模块、MPAcc人文素养模块、MPAcc财会案例开发与案例大赛模块。
依托国家级示范中心为主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市级重点学科的产学研创新平台,在校内打通融合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促进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互动发展。借助学校财经学科优势,强化产教融合,以行业重大问题为导向,实现实验教学模块化、实践教学案例化、行业训练多元化和实践创新项目化。
2.依托外向开放协同平台,实现产教融合
本项目对原有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予以了拓展升级,更加强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协同共赢以及在人才培养领域的深度合作,即在“外向嵌入”企事业单位设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通过与其联合举办“企业财务问题诊断”和“企业案例开发”实现“内向嵌入”。
依托于双导师制,MPAcc项目面向行业实务精英遴选聘任248位事业导师,汇聚各类社会资源、拓展育人空间,与政府、行业产业和用户实现多元主体的跨界整合、协同创新,面向产业需求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成果更新教学内容。
积极对接企业需求,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扩大校企合作科研的溢出效应,从理论、实践、应用三个维度,打造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平台。承担企业委托课题,联合开发《战略会计》《司库资金管理》《业绩评价》等课程,与重庆国税局、财政局、审计局、重庆商社、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等30家政府部门、企业、事务所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联合企业建立重庆市联合培养实习基地、重庆市案例库和导师团队。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聘请行业企业财务总监到MPAcc课堂开展会计实务大讲堂、课程报告和参与课程团队。同时将事业导师所在企业作为青年教师挂职锻炼的场地,促进企业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挂职实习锻炼岗位,增强教师实施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
1.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通过案例大赛为载体,提升MPAcc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大赛促进MPAcc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扩大知识面,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课程整合,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MPAcc通过开设《孙子兵法与团队管理》《大数据与智能会计》等一批交叉学科研讨类的课程、多视角解决问题的课程;积极运用中国大学MOOC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研究性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三是构建创新创业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第一层次为面向全体MPAcc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激发创业兴趣;第二层次为面向有浓厚双创兴趣MPAcc学生开展创业训练,组织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第三层次为面向具有初步成果学生,促进成果孵化。
2.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重视师资队伍制度建设。学院制定了《重庆工商大学MPAcc 学业导师评聘办法》《重庆工商大学 MPAcc优秀教师评选办法》等16项制度规范,有效促进了 MPAcc 师资队伍能力提升。二是优化师资队伍培养途径。学校学院以多种形式加强对师资的培养,包括青年教师助讲培养计划、青年骨干教师研修计划、挂职锻炼计划等。三是重视教师激励与考评。一方面通过实施优秀教师奖励、课程建设给予经费资助、案例开发资助强化教师的激励;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任课教师考核、重视学业导师考评、强化事业导师考核强化教师队伍的考核。
3.课程开发与建设
一是组织和制度保障。通过成立MPAcc 教学指导委员会、核心课程组并制定《重庆工商大学 MPAcc 教育中心案例开发管理办法》《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 8 项制度为课程建设与开发提供制度、经费保障。二是实务与理论并重。面向MPAcc学生开设的课程,均强调关注国内外 MPAcc 教育的发展趋势,既重视基础性经典理论、学科前沿知识的传授,更重视知识的实践应用。三是教学方式改革。全方位推行案例教学,支持有组织地开发教学案例并进行案例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微课、慕课、网络教学、移动课堂、课程报告等多种课堂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
4.实习基地建设
一是建立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实践教学。以互利互惠,多元协同为原则,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通过校友、事业导师等资源与审计署、浪潮集团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MPAcc 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二是制定实习实践管理办法,保证校外实践教学质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MPAcc 教育中心组织了企业诊断、企业调研、暑期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实施了“双管理”(校内管理、实习基地管理)模式,开展“案例大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成绩及项目质量进行“双考核”(校内考核、实习基地考核)评价,促进了实践教学管理协同。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5.国际化教育
一是队伍建设国际化。会计学院制定了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开展优秀青年博士引进计划,注重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人才;鼓励青年教师与国外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国际合作、进修与访学;邀请国外高校著名会计学者为MPAcc 做国际会计准则、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专题报告。二是实践活动国际化。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资助 MPAcc 学员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和相关活动,以此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
自2015年开始招生,截至2021年,共招收7届MPAcc学生,受到家长和学生认可,报考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甚至某年招生分数线排名全国前10位(当年全国共280家项目办学单位)。培养4届毕业生454人,毕业生平均就业率100%,优质就业率达93.6%,毕业生的工作素质得到了审计署特派办、重庆市财政局、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中冶赛迪、重庆商社集团等企业的高度评价,与浪潮国际成立了“数智菁英班”,与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订单班。
学生获评全国百优管理案例、全国优秀教学案例、全国优秀学位论文,连续获得MPAcc学生案例大赛全国二等奖,全国审计精英挑战赛二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120项,学生参与开发教学案例入选国家级案例库140篇,案例入库数全国第一,毕业生主要进入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及国内500强企业工作。
基于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带动会计学院教师内向深度协同从整体上优化了会计人才培养课程资源,建成了教育部协同育人基地8个、市级联合培养基地6个、市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4个、市级导师团队2个。已形成国家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市级优质课程4门、2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思政课程、17门网络课程资源和1门校级仿真实验课程在内的课程资源体系。
教师获评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教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全国税务领军人才、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教学名师、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重庆英才·名家名师、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会计领军人才。
依托该项目获批省部级教改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教改研究报告获主管教育副市长批示,教改成果获重庆市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优秀奖,重庆工商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主编教材获重庆市优秀研究生教材奖。
2021年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发布《2020—2021中国研究生教育分学科(专硕)排行榜》上,我校MPAcc项目被评为全国四星培养单位,位列全国第30名,重庆第一。在2017年全国MPAcc教学管理工作会期间,我校汇报交流了MPAcc人才培养经验并得到全国教指委参会委员的肯定。新华网、中国教育在线、重庆日报、中国会计学会门户网站、重庆市财政局门户网站等媒体对我校MPAcc培养模式、课程思政、实践教育模式等特色做专题报道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