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22-11-21 10:29
智库时代 2022年34期
关键词:案主个案实务

白 蓉

(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工作职业领域培养专业人才的方式,大量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工作相关服务领域,为困境群体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到一线社会工作者的转换几乎是在大学毕业时就需即刻完成的。对社会工作机构或服务对象而言,刚从大学毕业从事社工职业的人也依然是社会工作者,对其要求与其他社会工作者并无两样,都需要遵守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及职业伦理守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直接服务技巧及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可快速适应社会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有保证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过程中,应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在培养学生树立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传授学生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同时,为其创造社会工作实践平台及机会,提升学生社会工作直接服务专业技巧、专业实践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服务经验,以便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工作职业领域后能尽快完成身份转换,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个案工作”作为三大社会工作直接方法之一,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个案工作的价值观、基本理论、不同个案工作实施模式,熟悉个案工作过程、方法及实务工作技巧,积累个案工作实践经验,并能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使用个案工作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也期望学生在个案工作学习过程中借机整理自我的成长经历及对现阶段的影响,提升自我认知,促进个人成长。

从《个案工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而言,杨扬认为教学目标应包括:提升学生使用适当理论分析个案及制定个案工作方案的能力;使学生理解个案工作的价值观并能在专业价值观及社会工作伦理的指导下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提供个案服务;提升学生根据不同个案情境选择相适应工作模式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个案工作常规程序基础上加入个人对个案工作的理解及风格。(杨扬,2019)

具体而言,《个案工作》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成可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课内实验

《个案工作》课程设置可采用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的方式,若以72学时为基础,实验课时的设置可在18学时(1/4)至36学时(1/2)之间,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以许莉娅《个案工作》(第二版)教材为例(许莉娅,2013),实验学时的设置可分布在个案工作价值体系、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个案工作的专业关系、个案工作的程序等章节;也可在此基础上加入几种个案介入模式,例如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等,使学生有机会在实验中比较不同个案介入模式在个案工作过程中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学时的教学,应以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为依托,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提升其个案工作实际操作能力,积累个案工作实务经验。具体可考虑:

首先,教师演示、学生观摩、案例讨论。由教师作为个案工作者,邀请班级同学自愿报名,在预先设计的情境中扮演案主,做一对一个案工作过程演示,班级其他同学观摩并在教师演示环节结束后小组讨论、分享感受及反思;每次演示可邀请不同的班级同学扮演案主,预先设计的情境也应由班级同学和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可选择大学生现实生活中较常遇到的困境或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例如学业困境、拖延行为、宿舍人际关系等。之所以选择情景模拟而非直接由学生作为案主展示其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作为案主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泄露其个人隐私或受到负面影响;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可以只设计情境的故事框架,具体对话内容需由教师及扮演案主的学生随机应对,扮演案主的同学可尝试表达自己在模拟情境中的真实感受及想法。情境虽然是模拟而非真实的,案主在情境中的感受和反应却可以是真实的,这样的个案工作过程也更接近于真实。当然,务必要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保护参与实验的同学,也提醒其他观摩同学遵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不在课下或其他场合讨论个案过程或同学表现。

其次,由教师作为案主,邀请自愿参与的学生扮演个案工作者,做一对一个案工作过程演示,班级其他同学观摩并在演示环节结束后小组讨论、分享感受及反思;每位同学都可以尝试扮演个案作者。教师作为案主,可选择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在注重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前提下,尽量真实地表达自我的感受及需求,也尽量真实地反馈作为案主对社会工作者的体验。教师选择的个案工作主题可从一件生活小事开始,谈谈自己的感受、困惑等,无需涉及过于隐私的个人问题,也应避免与学生直接相关的主题。个案主题,作为个案的切入点,从何处开端都不影响个案工作的进行,也同样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专业技巧的推进,重点是个案过程中的学习和体验。教师作为“案主”也应保护自身在实验中的安全性。

在上述两种实验过程中,之所以一再强调“真实感受”是因为:“失真”的实验室环境、彼此熟悉的同学、几十人“围观”的个案工作过程,如完全使用情景模拟或让学生根据现有的成熟案例进行角色模拟,一方面学生们很难进入情境中,时常“笑场”,有时也会觉得“很不好意思”;另一方面,没有真实的触动及感受,让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实验缺少细节,无法了解案主此时此刻真实的需求及感受,实验过程缺少丰富的可收集资料,学生们只能按部就班地“表演”整个个案工作过程。“看起来”学生在此过程中熟悉了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掌握了个案工作的基本技术,但现实中的真实个案却并不会按照案例计划的内容,按规定、分步骤地展示自己的问题,案主所遭遇的问题常是复杂的、相互关联甚至纠缠在一起的很多问题,有时甚至连案主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和表达。而模拟情境中的练习,学生们的实际个案工作技巧和经验并没有累计,案例和现实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当然,在追求真实性的过程中,需务必在安全环境中进行,也必须遵守社会工作伦理,无论谁“扮演”案主,均需保护案主的个人权益;真实性也可能会牺牲案例的多样性、复杂性及深入性,毕竟老师和学生们所面对的困境无法涵盖社会工作不同的实务领域,在扮演案主的过程中也不愿更多地展露自己的个人隐私,但从个案工作过程及实务技巧的实验内容而言,无论个案内容如何,案主如何,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所需技巧是类似的,练习的目标也是一致的;至于个案的多样性,可通过其他途径补充。

第三,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个案工作的基本技术等内容,可安排一些实验练习环节或情境游戏。例如社会工作价值观澄清练习,可展示一些情境案例、伦理困境案例或影视片段,鼓励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开展辩论等方式,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一方面澄清自我价值观,另一方面了解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并尝试将其内化为个人价值观。个案工作基本技术类,可具体到专注、倾听、同理、澄清、对焦、摘要、自我披露、建议、对质等具体技术,设置有针对性的实验单元,通过小组模拟、一对一对话练习、情境游戏等方式,协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使用专业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更换情境、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本单元的社会工作基本技术;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部分地使用这些技术,并记录当时的情境、自我及相关他人的感受、反思,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与班级其他同学、老师分享及讨论。

二、课下实践

人群探访:杨静、冯小娟在《个案工作》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关注不同人群的学生实践小组,实践小组的同学们选择了街头流浪者、保安保洁人员等不同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研究对象的接触、访谈,协助学生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及学习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杨静、冯小娟,2017)大学生群体,在其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人群主要是父母、同学、老师等,生活半径主要围绕学校和家庭,对于生活的复杂性了解不够,可能也没有接触过更多不同身份、经历的人群,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看待问题有时“非黑即白”,思考问题的视角有时也过于局限,只能关注到自身、眼前的一些事件而看不到更长远的影响。因为缺乏对其他不同经历群体及事件的了解,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其很难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视角感受和分析问题,难免有时会“想当然”。人群探访就是一个可以丰富生活经历的过程,而所选择的不同人群,可考虑以社会角色来区分,例如医生、社工等;也可选择以经历的生活事件来区分,例如老年丧偶女性、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失独家长、重组家庭中的儿童等。在与不同社会角色、不同生活经历的群体访谈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增长大学生的阅历,拓宽视野,了解不同群体的生活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大学生从亲身经历的当事人这里了解离婚、丧偶、留守、失独等事件对人的真实影响及理解个体在面对生活事件时的不同感受及反应。

实务实训:在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考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相互配套问题。个案工作作为实验类课程,一般来说开设在第三或第四学期,此时学生已修完社会工作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等先导课程,对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及理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可考虑在个案、小组、社区等实验课程开设学期,设置一到两周的实务实训教育环节。实务实训教育环节有以下两种设置思路,第一,以社工机构为依托,学生通过探访专业的社工机构,在符合社会工作伦理的情况下观摩实务过程或请专业社工进入校园,走进课堂,进行个案工作实务经验及案例的分享等方式开展实务实训;第二,以校园内或校园周边人群为依托,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展不同人群需求评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制定个案工作介入方案,至于是否实际开展个案工作,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实务实训过程应以保护服务对象的安全和权益为重点,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经验与个案需求是否配备,个案是否“知情同意”,个案过程中是否会有突发情况超出学生能力范围,教师督导是否可以提供安全的个案环境等因素,不能盲目鼓励学生实际开展个案工作。当然,两种实务实训设置也可以相互结合、同时进行。

并行式专业实习:并行式专业实习一般是指实习安排与课程教学同步,实习与教学交替进行,而非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进行长时间实习,例如一学期中,学生每周周一至周三在校上课,周四周五去社工机构进行专业实习。并行式专业实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价值观、知识、技巧的同时,有机会将所学内容在实践中转化为对服务对象实际的帮助,“边学边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既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消化所学知识,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或能力,也可以起到“问题导向”的学习引导,让同学们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重新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理论与实务同步进行,相互促进。但并行式专业实习过程中需注意:学生实习过程中是否能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实际工作中所需能力是否已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水平?实习学生在个案工作过程中是否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积极推进机构实务督导、学校专业教师督导的配置及在实务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对服务质量的保障。

三、实务类项目

鼓励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验室开放项目等,申报或参与过程中可考虑将“社会工作实务”作为研究主题,以具体人群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提供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等社会工作直接服务并研究、总结实务工作经验。通过服务对象需求评估、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总结实务经验这一系列工作,在提升学生的需求评估能力、服务策划能力、提供服务能力、结案及评估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协助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内化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知识及技巧,积累实务工作经验;同时,应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在项目参与过程中锻炼科学研究、实务实践能力。

具体而言,例如实验室开放项目,很多高校为提升专业实验室利用率,设立实验室开放项目并予以一定的经费资助,鼓励师生积极申请,以项目的方式使专业实验室在承担日常实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更有效地为科研、实践提供平台,深入挖掘专业实验室的潜能,回应社会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协助学生熟悉实践环节,积累实践经验。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周期一般为1年,需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开展研究、实验及实践活动。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开放项目以社会工作实验室为基础,鼓励学生从对身边人群、事件及需求的观察入手,选取特定的服务人群,厘清服务对象需求,制定实务工作计划,以实验室为实务开展场所,利用实验室资源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社会工作直接服务,在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学生的专业价值观、提升专业认同、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积累专业实践经验。

四、自我成长

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过程,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社会工作者自身也是协助案主发生改变的媒介。学生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探索、反思和澄清的过程。想要了解他人,“同理”他人,首先要了解自己、真实地体验自身的感受和需求;想要营造安全、舒适的个案氛围,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首先得真正成为一个让人愿意相信、愿意深入了解的人,而非“扮演”这样的人;想要收集资料,协助他人厘清所遇问题的性质、原因,首先得从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始,厘清自己所面对问题的性质、原因。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当时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可能根本就无法解决,案主现阶段所遭遇的问题,也可能是社工曾经或现在也面对的问题,如果社工自身都无法很好地面对、处理这些问题,如何帮助案主?在每一次与案主会谈的过程中,社工都带着自身的感受、经历和创伤,案主的每一次讲述、每一个困境,都有可能触及社工自身尚未解决的问题或创伤,在这样的情境中,社工如何能做到帮助他人而不自伤?如何能保持客观、冷静、理智?所以,了解自己,尝试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断成长,是每一个社工的入门必修课。

许莉娅认为“自我觉察”是个案工作者所必需的特质,即个案工作者在个案过程中的自我觉知能力,包括对自我的需求与感受、情绪状态、价值观、能力、责任及文化差异等方面有及时、敏锐、深入地了解和反馈。(许莉娅,2013)从这个角度而言,每个社工的第一个案主都是自己。在学习个案工作的过程中,学生所学习的专业价值观、知识、技巧都可以变成自我觉知的工具,自我成长的路径、自我接纳的动力;而想要帮助他人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自己先要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成长,是一个贯穿终生的过程,对自我的认知、对世界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深入、清晰的过程,社工自己也一直在路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案主,以更开放的心态接纳案主。

猜你喜欢
案主个案实务
汽车销售实务课程改革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基于SQDIP的配送中心仓储绩效管理实务
案主自决的实务挑战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残疾人个案中的应用
生命回顾理论视角下的厌学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