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杰
(广州工商学院)
教育包含了传授知识和育人双重目标。育人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精神,品格以及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引导和塑造。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培养目标是育人大格局的关键所在。大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尤其需要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人生志向。同时也是学生在精神、道德、人格方面逐步定型,进而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阶段。大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促进人更高质量的全面发展。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一方面,专业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在人文素养方面进行渗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价值观引导和人文素养的渗透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生搬硬套的灌输或者强加课时来讲授思政内容,应该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通过扎实的研究、科学的方法和丰富的实践操作,把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自然渗入课程方方面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一种信念和信心。增强文化自信,也可以理解为对各种文化的一种包容和借鉴。比如说: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等等。大学生要重塑文化自信,这种自信首先体现在如何对待自己本国的文化。根基在于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这个了解不是简单地灌输或者接受。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自主的学习方式,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应该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培养逻辑思辨的能力。因此,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更应该有对待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科学梳理和判断。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对传统文化的精华产生由衷的认同和自豪感,但又不会盲目自大,善于对比分析,同时逐步树立对文化发展的前景信心。
相比于其他专业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更容易接触到外来文化,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自信的另外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光辉灿烂,生生不息,除却其本身内在的性质和生命力,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它能够做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对待外来文化能够做到包容、借鉴和吸收,也是一种自信的气度。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东西方文化对比。这不仅意味着学生要了解西方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方交流的频繁,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以各种形式不断融入我们的生活。媒体宣传,会对年轻人的思想意识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可以发现,西方节日开始受到更多的重视和欢迎。比如圣诞节和情人节在大学生中的受关注程度已经超过了传统节日。缺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那么文化对比意识就很难真正得到培养。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翻译领域尤其体现东西文化对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古文诗词歌赋,戏剧和书画等领域处处彰显。大学生们对此领域的了解和学习明显不足,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只能翻译其表面文字,却无法传达文字背后的思想精髓,甚至连地道的表达都很难做到。结合这些客观因素和主观成因,在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不单单是应当对西方文化学习程度加深。还应当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学生可以在这种对比的方式之下,更好地掌握文化之间产生的差异与特点,降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与冲突,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语言技能和使用语言的准确度。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以理论知识的教授为主,过分强调英语知识掌握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与我们教育教学的目标是相违背的,也是需要我们进行反思的问题。究其原因:首先,大学英语课堂对传统文化应用性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学生都不能清晰认识到学好英语与自身母语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甚至把这两者割裂开来。很多学生没能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笔者对两个班级近1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甚至认为国学已经过时。另外,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重点这个问题上,有将近70%的学生认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点是文化符合和个别技艺、建筑、器物等,忽略了真正需要弘扬的是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智慧、心理。还有将近50%的学生对于大学生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不知从何答起。
其次,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大部分英语教师在成为英语教师之前的学习经历让他们形成了固有的英语学习理念,认为只有英语文化氛围才能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或者记忆,导致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启发性地进行教学。没有最大限度地挖掘英语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笔者将从新的视角出发,突出语言的“人文性”理念,以育人大格局为前提探索文化自信渗透的新路径。通过具体的项目研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涉及到读写和听说两个环节。虽然教材的内容基本都是西方文化为主,但是教师在准备教学资料、梳理教学资源、撰写教案、制作ppt、布置作业以及进行评价的各个环节都应当重视传统文化的输入,引导学生培养思辨能力,增强文化对比意识,在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能够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兼收并蓄。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支柱,比如集体意识、家国情怀、道德品格的修养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融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带着这样的目标与态度,教师需要平衡教材中中西方文化内容的比重,尽可能地去避免或者弥补教学资源中文化比重严重失衡的状况。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需要教学各个环节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比如,在教材课文导入环节,根据课文主题,可以增加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培养学生的文化对比意识,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同时也要熟悉中国文化。交流和学习等交际行为都是互补的、双向的。要进行有效的交流,不仅应对目的语文化有所了解,还应加强母语的文化学习,双方既要输入并吸纳对方的文化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同时也要输出和传播自己本国的文化于对方的体系中,这样的交际才是真正有效的,能得以进一步沟通的。只有拥有了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才能够使跨文化交际的开展更为顺利和有效,才能够使学生开文化交际的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综观传统课堂塑造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大部分探索都仅限于教师的功能发挥。通过机械的问答,或者填鸭式的信息植入很难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当学生以英语作为载体学习传播中国文化,这种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刺激。中国传统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这本身就是非常值得学生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热血青年,骨子里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灿烂文明的自豪感一旦被激发出来,学生们会意识到以英语作为桥梁来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影响,这将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使命感。因此,以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让学生自主选择主体、设置内容,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参与文化传承的一个崭新路径。
为改变传统大学英语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强行灌输的模式,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应当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只有让学生真正投身于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模式的教学任务真实自然,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学习动机。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基于上述理念,笔者利用课堂前10分钟,让学生以4人一组分工合作的形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围绕其中某一领域关键词,并且把欧美国家作为输出对象,以英语演讲并且辅助PPT展示,来讲述中国故事。小组成员应有效分工,各尽其责。PPT展示的内容应包括:故事主体、结构框架、文字叙述、图片、相关视频文件和总结以及提问等环节。故事主体关键词的选取应尽可能避开大家比较熟悉的大领域,尽可能深入到文化分支、小众品牌、地域特色等,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启发甚至可以引发深思。同时应该在材料的准备阶段深挖欧美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误读和误解的地方,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应该奔着增强文化沟通、消除误会、求同存异等目标,更好地利用已经掌握的英语语言技能去实现增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目标。在PPT语言描述和个人演讲过程中应做到语言规范,能够提前将难度较大的单词或者短语进行分析解释,让其更加容易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语言表达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笔者通过对上学期所带的大学英语课程的两个班级共100名左右的学生进行的大学生文化自信问卷调查结果得出,有将近70%的学生对国产电子产品品牌比较关注和感兴趣,有将近77%的学生对中国本土的饮食品牌非常关注,这也契合了中华文化里“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理念。饮食文化与各地的风俗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的美食种类。笔者所带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生绝大多数为广东本土学生,因此他们更为熟悉和关注的是粤菜的种类,涉及到潮汕、客家等更为具体的种类,其中不乏享誉海外的特色美食。有将近63%的学生对本土的影视节目和文化比较关注,影视作品也成为了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比较重要而且快捷的渠道。还有将近51%的学生对中国本土的服装品牌比较感兴趣。我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也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上一学期大学英语课堂学生所进行的中国故事演讲情况,以及对收集的PPT等相关材料总结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传统文化里的饮食文化。但是学生并非简单介绍大众熟知的中华美食系列,比如:川菜、粤菜等代表菜系,而是选取了大菜系下面的小分支,并且结合学生自己家乡的区域特征,选取了比较能够代表故乡民俗的特色菜肴或者点心。还有个别小组的学生,根据演讲当日所处的时期节气,把中国传统节日和家乡特色美食结合起来,涉及了文化领域的两大内容。比如,有学生小组介绍了冬至这一传统节日,结合了广东潮汕地区这一节日的特色美食—炸粉果。还有少数小组介绍了中国本土饮食品牌—蜜雪冰城,这一品牌在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时候因大量捐赠上了热搜,成为爱国企业品牌的代表,学生在了解并且讲述这一品牌故事的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热情,可谓一举多得。
1.选题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梳理和判断,增强集体意识
学生小组合作的第一步要进行主题选择。在选择故事主题的过程中,必然要先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的主要领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们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博大精深,学生们的文化自豪感自然而然被激发出来。当代学生个人意识极其强烈,但是合作意识普遍较弱。小组合作的过程必然要求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从主题讨论确定,到文字、翻译、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以及问题等内容设计都需要大家协商分工,共同完成。
2.选题可与课文主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对比意识和科学思辨能力
当代大学生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但是缺乏科学的辨别力。在选择故事主题的时候,教师可采取弹性政策,即命题和自由选择相结合。可引导学生选择与当下课文主题相关的材料,在讲述故事的环节,插入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学生在进行对比的同时,深入领悟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增加学生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讲述故事的小组也可以设置问题与聆听的同学们一起互动甚至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对于文化海纳百川的气度。
3.抓住学生特质,激发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使命感
相比以往的时代,“00后”大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优越感和自信心,思想观念多元化,自我意思强烈,综合素质较高,学习能力较强,自我认同感也比较高。他们可以利用便利的互联网和广阔的信息平台,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很多小组在选题的方面有时代意义,更容易与当下的时事热点相结合。他们当中很多人对时代热点敏感度甚至超越了老师们的理解。在主题故事的选题中,他们甚至发挥出很强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文化的领域挖掘出紧跟时代潮流的关键词,比如本土品牌的选择,他们的目光已经聚焦到更新颖、更小众的分支。讲述品牌特色的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热情,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传承文化、实现创新的志向。这也是文化自信最为深远的体现。
在大学英语课堂设计环节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借助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增加自身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流技能。以学生小组合作为模式的新路径改变了以往大学英语课堂教师大多着眼于课堂导入环节,大多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讨论,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