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洁
(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疫情的爆发对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大学生而言,经历了居家隔离、线上教学、云端答辩等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开学后又面对非必要不离校、减少聚集性活动等防控管理措施,加之新兴媒介加速了各类信息的传播,学生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高校应准确把握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状态,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本次研究通过线上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开展,共设置选择题31道,发放问卷510份,回收有效问卷507份。调查样本中,男生133人,占比51.28%,女生232人,占比 48.72%。线下召开座谈会两场,访谈25名大学生,6名辅导员,2名任课教师。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对病毒认知,价值观、身心状态、媒介素养、学业规划五个方面。
针对当前的形势,81.35%的学生表示特别关注。在疫情爆发初期,20.63%的学生有一定危机意识,但未采取防控措施。77.38%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不仅自己防控,还提醒周围人注意防护。46.83%的学生对于病毒防护知识,了解十分详细。81.35%的学生对生命健康安全重要性有程度较高认知。在“您受到了怎样的启示?”这一问题中,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拒绝买卖野生动物听从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带动身边人锻炼身体.向英雄学习贡献自己的力量的选择均超过80%。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食用野生动物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行为”,“带给我们最大的反思是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选择均超过90%。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有正确的认知。少数学生认为现在防控措施过于严格,说明学生应对危机的意识薄弱。
78.17%的学生认为国家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能力水平和实际效果都好。超过95%的学生认为通过国家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措施,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85.17%的学生认为国家在抗击病毒的过程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超过98%的学生对祖国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明显提升。94.44%的学生非常愿意做一名志愿者,为抗击病毒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些数据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均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对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表示高度认同。而有极少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置身事外的倾向,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
有61.11%的同学认为自己身体健康,29.37%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身体较健康。疫情严峻的情况下,91.67%的同学能够坦然面对,不紧张,保护好自己就是最大的贡献。5.16%的同学不太适应,有时候会紧张,担心自己或身边的人感染上。有55.56%的同学认为让自己感到有压力的是无法外出活动,有51.59%的同学认为让自己感到有压力的是娱乐活动匮乏,有40.87%的同学认为让自己感到有压力的是无法实施学习计划(需外出的情况下),16.27%的同学认为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低,有32.54%的同学表示比较担心自己的学业或就业问题。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也有小部分同学存在一定的身体或心理问题。
关于新媒介,有82.14%的同学常使用的是微博、知乎、bilibi、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有90.08%的同学认为各种官方账号的可靠程度最高,有5.16%的同学认为现实知名人物的可靠程度比较高,面对一些低质、恶俗、情绪化的媒介信息或者谣言,有79.37%的同学会立即删除并抵制。有13.49%的同学会当做没看到,直接略过,有4.37%的同学表示无所谓,可删可存可转。说明大多数同学对网络有自己的辨别能力,但少数同学对信息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有56.35%的同学认为自己通过网课能掌握大部分知识。网课学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网络延迟、卡顿、流量不足、设备没声音没画面以及聊天消息过多,老师无法及时答疑。有51.59%的同学认为与老师的互动频率适中,有24.6%的同学认为与老师的互动频率低。与在教室的现场学习相比,有30.56%的同学认为网课的学习效果和教室相比差一些。说明了当前阶段的线上学习存在一定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特殊时期,政府和学校要继续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自2020年以来,国内疫情时有反复,变异毒株的接连出现,病毒防控的形势依旧严峻。政府、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及时通报信息,推广科学防疫方法,引导广大学生对公共卫生事件有着理性的认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通过运动强身健体,在日常生活中健康饮食,规律作息,注意卫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病毒的爆发也折射出了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欠缺,历史上数次大规模的病毒传播都是动物传播给人类,有人为了谋取利益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有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食用野生动物,这些行为为病毒跨越物种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导致席卷人类的危机事件爆发。高校应该引导学生更加敬畏自然、保护生态。在绿色生活、环保实践等方面不仅要有深刻的认识,更要切实践行环保理念,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在此次防控中,有人故意隐瞒自己踪迹,拒不接受隔离,在网上发布恶意言论等,这些行为不仅影响防控大局,更违反了法律。通过这些事例启示大学生要增强法治意识,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对于促进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四个自信”、勇于担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具有重大意义。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中国政府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奇迹”。此次抗击病毒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声动诠释。反观西方国家,即使有中国战胜病毒的经验摆在眼前,却无法复制,因为西方国家不具备我们的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将整个社会的资源最大程度地汇聚到一起,这是任何西方国家无法做到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中华民族会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将危险化于无形。通过这些事实,可以让青年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兴媒介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也要认识到,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通过网络飞速传播,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海量信息。病毒传播初期,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传染途径、致死率等认知十分有限,随着感染人数的持续上升,民众处于恐惧中,一些媒介迎合人们急于了解病毒来源的心理,将一些未经科学证实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极大地混淆了人们的视听[4]。面对这些不实的网络谣言和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污蔑,大学生必须要掌握好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将它们灵活运用于解读与甄别媒介信息的过程[5],相信官方主流媒体和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信息,不要出于猎奇心态,偏听误信。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比较分析中外国家抗“疫”情况,理智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6]。学会甄别有效信息,提升自身的理性思考能力。另外,在使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谨言慎行,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此次病毒的大范围传播是一场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这场公共危机事件对大学生的认知和情绪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并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存在应对突发危机意识薄弱、心理素质不足的问题。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好奇心强,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生活状态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应对经验不足所产生的矛盾容易使大学生群体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返校后为保证师生的安全,许多高校采取了“非必要不出校”的校园管理措施,学生的活动范围比起以往大幅缩小,课堂之外,大学生对于文化娱乐活动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而许多大型活动都由于防控的需要被推迟或直接取消,对于小型聚集性活动也有非常明确的人员数量限制。[7]虽然已经在校学习,但部分课程的学习仍采用线上的方式进行,线上授课对于学生的自制力要求更高,而且与老师的互动交流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新型变异毒株接连出现,国内的中高风险区处于动态变化中,学校根据防控要求组织大学生进行多轮全员核酸,疫苗接种,这些都会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另外,受到此次危机的影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就业升学形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出国深造的学生数量减少,原本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很多选择了留在国内,学生考研压力增加。危机事件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学生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毕业季期间很多大学生因为就业的问题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其他年级的大学生也面临各自的压力,如大一学生面临的校园适应,大二、大三学生面临的学业规划,这些固有问题与当前形势下的各类矛盾交织到一起,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育工作中,许多教师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都会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教育方式,优秀的学生和问题学生往往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对于辅导员来说,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家庭贫困、心理存在问题、学习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容易成为辅导员重点关注的对象。日常的谈心谈话、教育帮扶也以特殊学生为首要目标。而表现既不十分突出,也没有特殊问题的普通学生往往疏于关注。而这些学生恰恰是高校学生中最庞大的群体,占比全部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因此,学校应整合教师资源,如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等,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例如给中间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辅导员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发掘中间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抓住学生与生俱来的表现欲望,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展示平台[8]。扩大对学生家访的比重,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重视,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深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的关爱,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形成合力。国家从政策方面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的就业问题。例如,针对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促进就业的政策。同时我国也进行了一些行政调控,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招录数量上调,扩充了研究生的招考名额。通过这些措施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增多,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的渠道不断地拓展丰富起来。[9]社会层面,抗击病毒的过程就是青年学生亲身经历的一堂实践大课,党中央英明决策,最美逆行者英勇无畏,志愿者们无私奉献,全国人民团结互助,“90”“00”后们勇挑重担,这些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生动素材。高校层面,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思政教育队伍,搭建思政教育平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汇聚各方力量,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利用好思政教育的主课堂,把生命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用好抗疫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教材,弘扬抗疫精神,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要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例如,加强情景模拟演练,提升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同时,要提高教育形式和教育载体的多样化,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搭建起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媒介教育平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准确地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受众思维。在渠道和载体上应当对接青年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采取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信息传递。[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