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问题设计

2022-11-21 10:29张田仙
智库时代 2022年34期
关键词:课标法治价值观

张田仙

(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康城中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当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已大为减少,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模式已渐渐成为“时尚”。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教师有必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精心设计问题。

一、坚持课标学习——问题设计的依据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具体教学目标,组织和指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考虑问题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先考虑其他方面的“轰动效应”,否则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例如: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见义勇为、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章节,选择了某司机在制服抢劫乘客的歹徒过程中,使数名乘客受伤,歹徒也逃脱,事后受伤的乘客要求司机赔偿医疗费为材料设计问题:(1)司机的行为是不是见义勇为?(2)司机是否应赔偿医疗费?显然第二个问题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而这恰恰与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要相差较远,偏离了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宣传价值,这种问题设计就比较失败。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课程推行时应首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以免出现以上类似的问题。

2022年新课标实行,对新旧课标变化的对比和研究,应该成为当前一段时期内学科教师的重点学习任务。只有读懂课标、吃透课标,才能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达到高质量的目标。新课标中强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突出体现为教材大量选用古语、名言警句来渗透核心素养。例如,七年级《体味亲情》中朱子家训、诫子书的节选出现在辅助文,在品读本意的文学鉴赏中,体会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好家风培养的良好社会风尚。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问题:(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好家风的古诗名句、历史典故、成语?这个问题抛出,跨学科整合的学科民族性、综合性特点鲜明呈现,同时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文学修养,人文底蕴这一核心素养的渗透也同时兼顾。这个问题引导下的课堂活动生动有趣,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乐中学,自然效率高。(2)说说你家的好家风。这个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会用道法的思维,选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审视周围人的行为,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这是一条终身受益的人际交往法则。情感目标的落实自然且有延续性,是非常成功的德育教育范本。这样的问题指向性明确、德育教育渗透到位,紧紧贴合课标要求,这就是高质量的问题设计。所以高质量不是关注遣词造句,而是贴合课标、渗透核心素养、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

二、保证备课充分——问题设计的基础

备课的充分不光是写出完整规范的教案,更应注重的是相关问题和例题的精选。在备课时一定要把这部分内容写上,而且要写好。“好”在认真挑选,一定要精。另外要捕捉相关时政热点,备教法、备学法、备考点相结合,让学生深切感受生活处处有道法。为此,老师必须坚持超前备课“不打无准备的仗”。第一环节是自主备课,在研读对应课标、教学用书、往年考题的基础上,理清“三维目标”和对应的核心素养要求,这样当堂学习的目标就清晰可见了。第二环节是集体研讨,利用教研时间分享自己的初备构想,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后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第三环节是教学反思,上课后及时反思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得与失,尤其要就不足进行有效改进措施的延伸思考。一人多班代课,还应该针对各班具体问题进行有效批注,以便于后期教学的提升。以问题引领展开活动设计的教学流程在实践中显示出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理清目标、完成任务具有明确的方向指导,“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效果如何”学生自己都能清楚地进行研判,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创设真实情境——问题设计的关键

真实任务情境设题是道德与法治课中最常见的背景材料,“取材生活——锁定知识——分析内因——解决问题——指导生活”这是学习道德与法治的主线。因此问题背景材料不能老套,应随时注入新内容,关心时政、体恤民情、深入民心选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形中渗透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例如,2022年下半年我们党要召开二十大,这一重大时政作为背景来创设情境,可以将初中三个年级的很多知识串联渗透综合考查。问题设计如下:(1)了解党的历史。选用图片设题,知标志性事件和代表人物。这里道法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交叉呈现,找到山西考题跨学科整合的突出命题特点。(2)感受农村变化。情境以回农村老家看变化的文字作为背景。“民主与法治”“我与他人、社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等课标内容都可以设计进去。在村民的发言中将易混易错知识故意写进去,以改错题的形式进行强化训练是不错的设计,这样知识考查的难度系数略有提高,对分层优化的目标落实渗透就得以实现。(3)品味传统文化魅力。展示当地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上做简单推介词设计。这个问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积淀、实践创新、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渗透都有兼顾,堪称一个高质量的问题。(4)擘画发展蓝图。这个问题站位较高,从理想教育、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等高度,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因素,找到农村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加大开放力度——问题设计的方向

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不唯一,不能直接照抄文本概念原理回答。这类问题学生最发愁、考试易失分,但是,在考题中所占比重逐年加大,因此,“死教书、教死书”的老师不能适应新的课堂教学要求。从课堂探究看,此类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有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探究空间比较大,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真正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答案多元化。不少教师在此类题上放不开,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损失,我要说,“放开你的手,让孩子自己走”,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在不同层次上进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剖析归纳能力。例如:“双减”政策落地,关停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补习机构,你怎么看?这种问题紧紧结合生活实际,需要学生从国家政策出发点谈起,这就是时政意识的学科素养的考查,再结合学生实际谈利与弊。这些采分点不一定都是教材中的知识,需要用时政观点结合自身实际谈感想,言之有理即可。然而国家大政策的解读就是很多学生平常的知识盲区,这就是“死读书、读死书”的表现,这样的学法很难对学科产生兴趣,也找不到解题的精准观点,必然无法取得满意的成绩。“为考而学的被动死学习”是不少学生存在的同性误区,这一点需要各位老师平常利用课堂进行时政热点的及时推送和评析。越是开放性试题越需要给学生充足的发言时间,鼓励学生说真话,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这才是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最终落脚点,运用道德与法治思想,能用正确的价值观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树立学科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科学习的热情。

总之,探究问题设计应该成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主旋律,问题引领下的目标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构建要更加清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会有效提升,是值得钻研探讨的高效方法。高质量的问题设计一定要紧扣课标、联系生活、关注热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道德与法治课才能发挥“大思政”的灿烂之光。

【相关链接】

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三个维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steps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这三个纬度就是K、A、 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values)

猜你喜欢
课标法治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