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红怡(江苏省苏州昆山市陆家镇菉溪小学,江苏 苏州 215300)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行,小学的教育目标除了基础的知识教育以外,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每一门科目的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运用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一种教学理念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并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对于学生之后在更为深入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是数学科目,作为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科目,它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以及深入探究能力,教师需要通过数学活动来更好地开展整个课堂教学.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一些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实践、动手方面的内容,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转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无法对自己所学的内容进行有效、全面的思考,对学生的思维拓展、核心素养的发展都形成了很大的局限.因此,教师需要在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上花更多的精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教师如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视域,更好地开展小学课堂中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得整个数学课堂更为高效.
活动是小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活动能够促进小学生全方位发展,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来源,所以小学数学学习就是数学认知的建构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当中探索数学,领悟数学,积累数学,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真实性,让学生能够在现实情境当中锻炼问题解决的能力.
学习的本质其实是心理的建构过程,它是学习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行为.在活动当中,学习者借由活动来获得经验,从而引起行为、心理和能力上的变化.所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在数学经验的建构过程里,相应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容纳新的知识,从而构建起新的结构,基于对数学概念、规律、关系的理解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品格.由此可见,学生数学认知的获得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潜能的发展.在课堂里,学生借由教师的引导,以间接经验为主来获取知识和发展,这种方式虽然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却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因此,在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让学生的学习行为真实发生,借由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活动更加注重活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情境的分析来获取新的知识与经验,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结构.数学结论是学生在分析、观察的行为下,借由推理来获取的知识.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活动的核心特点为分析性、理论性和逻辑性,其通过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所精心设计的活动,包括活动主体、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任务以及活动共同体和使用到的工具等体现出来.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内驱动力,帮助学生完成数学认知,完成对数学能力和数学品格的提升.数学活动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在情境中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构建起全新数学结构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数学课堂中,数学活动的特点表现为情境性、建构性和互动性,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和他人之间互相影响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可提高自身的水平以及能力.也就是说,学习者本身的认知能力虽然重要,但是仍然要在具体的应用环境当中,才能够形成真正的认知能力.所以学习和情境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它能够让学习主体在实践活动当中去完成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数学活动就是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情境当中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将这些知识应用或迁移到全新的情境当中去进行验证和论证,从而获得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建构主义表明数学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录入、存取和提取,而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借由不同知识之间的冲突,对观念进行重组,它是一个能动性的建构过程.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课堂数学活动,就是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和情境之间相互影响,借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情境当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在情境中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并借由个体的认知,将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当中,从而完成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需要自发地参与知识建构并内化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相应的解决问题方式.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习共同体的参与性至关重要.所以小学生数学学习不仅要有个体对于知识的加工和建构,还要有学习共同体之间的相互合作.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活动中,如果学生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认识和理解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同一个目标的指引下完成合作性探究,从而达到知识的共享,促进认知的整合.
学生在进行数学活动时如果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目标,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数学活动结束的时候能够收获一个良好的结果,并能够将数学活动中涉及的知识进行良好的运用和实践.因此,教师在对整体数学活动的学习目标进行定位和设计的时候,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考虑和分析.首先,教师在设立学习目标的时候,要从学生个体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理解程度来设立难度适宜的目标,这样学生更好上手,并且对数学活动也能够有较好的完成度.其次,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到学习目标的综合性以及全面性.数学活动的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应用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在设计学习目标时更多考虑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将其结合起来进行设计,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最后,教师在设立学习目标的时候,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大的纲领目标,而是要考虑到活动的各个阶段的小目标,帮助学生明确数学活动的每一阶段需要完成什么内容,怎么做这些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确认自己的任务以及要完成的事项.
比如,教师在教学有关“三角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最主要的一个学习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求解三角形的面积.基于这一个大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将之分为许多个小型的学习目标,比如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算过程、验算过程,快速定义三角形的底边和高等.此外,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的时候也可以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先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导入整个课堂的教学,再将之转化为一般三角形来进行面积的演算.这样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入门三角形面积计算这一部分的知识要点,也能够给予学生一个典例和方向去思考如何计算一般三角形的面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力度和缩短了自主探究的时间,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活动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目标完成一项一项小的任务,然后根据从这些小任务中总结出来的知识点以及领悟到的理论更好地对课本中的定义、公式等进行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到整体章节中所有的重点内容.由于数学是一门偏理论性和推理性的科目,许多公式、定义都是通过猜想、推理、演算、验证等过程总结出来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内容时要将这些内容合理地加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这样的一个过程能够让学生一步一步地了解定理知识,对抽象性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更为具象的理解,这对于学生思维架构的形成是非常有帮助的,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对事物主动进行思考的好习惯.
举个例子来说,在学习有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活动的第一项内容,让学生自行思考:随机的几个三角形中,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到它的面积?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方格图以供学生思考,但如何用方格图来计算面积则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这样的一种方式即给予了学生一个明确的纲领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并且没有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的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主要采取的是“分割法”,将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化一般为特殊来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则可能会采用“填补法”来解决,即将三角形填补为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以自己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为切入点,再减去所填补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最后就能够得到一般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了.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一般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利用公式等进行计算.这样的一个过程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推演、验证的一系列步骤,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领悟良好的数学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全面提高数学方面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阶段,大多数数学知识都是经由逻辑层面的推理和总结得出来的抽象性的理论、概念.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枯燥,也是较有难度的.对于小学阶段好动的学生来说,若是想要让他们完全静下心来对这些内容从头开始进行理解和消化,可能很多学生在中途就会放弃.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因为数学的偏概念性和思维的强度而慢慢地对数学失去兴趣,更有甚者还会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在数学学科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因此,教师在对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和途径等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更多地结合多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学形式,使得教学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下进行,学生能够在玩中学,也能够在学中玩.采用这样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其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学习有关“千克与克”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加自我动手实践这两种方法理解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利用天平,在天平两端分别放入以克和千克为单位的物体,从而去观察、记录这两个计重单位之间的关系.小组成员通过相互间的分工合作记录能够更为高效、快捷地对整体内容有一个了解.再比如,在学习“平行与垂直”相关内容的时候,单靠教师的讲述以及书本上图片的展示学生很难理解清楚,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能够很好地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数学模型.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平行与垂直以实体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这样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也能够更为轻松,对于这些抽象性的知识也就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了.
总的来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小学教育活动中的逐渐流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更新和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以便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课堂中的数学活动给出新的规划以及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整体课堂的效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如何更好地选择以及设计课堂中最为核心的学习目标,以便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顺利地将学生引领到整个课堂的学习内容中去.其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设计活动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有趣、生动的活动内容中按照教师所设计的活动步骤高效、完整地完成整个数学活动.在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的行为、思考方法等给出一些指导和建议,以便更好地鼓励学生以数学思考的方式来看待问题,进而将之养成自己看待生活事件的一种习惯和数学角度.此外,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的时候,要更多地丰富活动的形式以及途径,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内心取向.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在数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而将数学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