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鹏(衡阳市衡钢中学,湖南 衡阳 421001)
数学是高中的重点科目,在教学中一些教师难免会采用传统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升学生的成绩,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导致学生出现厌烦的心理,且素质教育提倡的学科素养也很难得到培养.面对此种情形,如何将数学学科素养融入教学实践中去是当今教学的重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了一些探讨.
2014年,教育部门颁布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其重要一点就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提升和发展,特别是在高中时期,更要将数学素养贯串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让学生真切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在体验教育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核心素养包含多个方面,比如数学抽象思维、计算能力、逻辑思维等,都是立足于数学学科这一特性的基础上构建的,以保证学生的综合发展,进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提升的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并具有数学的品质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高中数学教育不应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要更加全面、系统地分析评价学生.
(1)自主性
高中数学强调的学生的自主性和新课改倡导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致的.自主性指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计划、学习安排中来,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管理自己的时间.这种自主能力的发展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当今高中生所必需的.因此,数学核心素养下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探究性
抽象性、逻辑性是数学学科的两大特性,高中数学知识多且杂,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去探究,在探究中获得新的发展,并以此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3)创新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前进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现代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也体现在创新能力上.从国外教育分析来看,美国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将创新纳入到了教学中,并着重发展.可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创新能力也是新时期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4)实践性
实践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发展核心素养要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将知识、能力、素养三者相互转化,一切的学习都要回归到实践中来.数学学习也是为了促使学生能够将自身所学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因此,实践性便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更多的生活实例运用到数学课堂中来,以不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正是基于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教师要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学生,如此才能为社会输出更多的人才.而新形势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很高,这就是我们所探讨的核心素养.正是核心素养的发展改变了当今的高中数学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面临高考,高中生的压力非常大,特别是面对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数学课,由于其很难理解和掌握,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数学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传统的课堂上,“灌输式”依然是部分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而题海战术更是被一些教师奉为提升学生成绩的至尊法宝,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公式、定理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更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基于此,教师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认知的数学情境.
比如,在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教师提问: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各是怎样定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回答: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直线和圆相离、相切、相交;各种位置关系是通过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定义的.然后引出问题:平面内两个圆,它们做相对运动,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
其实学习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相关的视频,将日食、月食的相关资源融入教学中去,在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并配以轻快的音乐,为学生创造形象的数学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在多样化的内容表现中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到课堂中来.
数学教师在教授新课前,可直接向学生出示新课题,使学生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其所学功课,还可以采用悬念导入方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学生因为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采取以下几种导入新课的方式:以旧知识为桥梁,使学习的知识不断递进,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以此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新知;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引导学生获得新知;以实物演示为主特点,化具体形象思维为抽象逻辑思维.
(2)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完全跟随教师的思路走,这和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完全相反.新课改提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数学课堂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进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学习“函数与方程”这节内容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可由求平面面积的方式引入.比如,小学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矩形的面积等于长×宽,当长=宽时,矩形的面积(以S代表面积,X代表矩形的边)S=X2,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而且很容易理解的一元二次方程.还有圆的面积公式S=π×r2=3.1416×r2,其中π表示圆周率,S表示面积,r表示圆的半径,该公式也是一元二次方程.
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探寻方程和函数之间的联系,最后设计自主练习,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发现不同的解法,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乐于求知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并给予学生正确方向的指引,以不断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仅仅是理解知识,更在于灵活运用知识,完成数学知识的迁移,并最终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以促进数学素养的形成.
(3)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数学是对生活现象的总结和归纳,数学学习的目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理论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融入生活实例,建立生活数学模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生活实例开展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这节内容的时候,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唤醒学生的学习动力,笔者在解释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引入如下的生活实例:过马路时恰巧遇到红灯,明天会下雨,等等.这样通过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随机事件这个概念,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并且用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助于发展数学抽象核心素养.
(4)做好数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课堂的归纳和总结是决定一节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是提升学生总结能力、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有效方式.学生总结课堂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散、知识不断外延的过程,他们可以通过总结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填补自身的空白区,并不断健全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
比如,在学习“空间直角坐标系”时,基本概念为:空间直角坐标系是过空间定点O作三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它们都以O为原点,具有相同的单位长度,这三条数轴分别称为X轴(横轴)、Y轴(纵轴)、Z轴(竖轴),统称为坐标轴.在本节内容的知识总结环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提问内容以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坐标系的划分为基础,列举适当的例题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公式和定理,进而深化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表述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也能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点的学习、总结中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5)开展类比教学,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
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开展类比教学,让学生在类比中得到思想的升华.类比教学就是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探寻知识间的联系.类比教学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严谨思维,还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完成自身知识的内化,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比如在学习数学概念的时候,教师通过开展类比教学可以使数学概念更加明确,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新规律,结识新知识,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我们将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椭圆,且常数大于|F1F2|,这两个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假设平面内有一个动点N,则有|NF1|+|NF2|=2a.类比椭圆的定义,那么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什么?可以得到双曲线的定义,则有||NF1|-|NF2||=2a.在开展类比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类比的对象,并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来完成知识的迁移,进而提升类比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最终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近年来,高考题在考查学生通过情境提取信息、作图、分析、设计方案的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因为该类问题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地评测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而且也是巩固知识之间联系、训练学生思维的载体.类比探究问题往往要求“图形变化但结构不变”,所以经常以几何三大变换、相似、直角、中点、面积、特殊三角形为载体,学生需要通过结构类比找到不变的结构.对于不熟悉背景的题目,学生需要先分析题目中的不变特征,对其进行猜测、验证,再根据不变特征进行探究和尝试.
本文基于数学学科素养在高中教学的导入进行了如上探讨.总之,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高中数学教师应树立核心素养的教学观念,在实际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中迸发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利用好课堂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环节,以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述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和提升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将具体的目标融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以此来完成数学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