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月秋(广西兴业县学生资助服务中心,广西 玉林 537800)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和教育制度的推进下,数学逐渐在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中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数学无论对学生小学乃至未来更高层次的学习,还是对其他学科方面的帮助,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的一些数学课堂,在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面还是过于传统和单一,无法跟上时代发展和知识进步的步伐,影响了学生数学的成绩、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及能力,阻碍了学生对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教师教学活动的效果.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有着主动性、独立性、延展性的思维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和思维意识,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要求.而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基础学科,在整个小学乃至未来的学生阶段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小学数学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留下更多、更广的空间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以促进学生思维综合性、多向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主动学习的动力.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传统教学一般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通常采取板书、教师讲解、大量习题等单一枯燥的方式,这种方式已经逐渐无法适应现阶段知识飞速的发展.现在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根据新教育改革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不断积累,因此,只是单靠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积极地转变观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还可以更有效地完成教师的教学工作,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更新,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人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渐重视起来,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效果也显而易见.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为教师的素质教学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及平时的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培养,但是由于受我国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还有一些教师和家长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对学生还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些学生家长甚至要求“一切用学习成绩说话”,这就使得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自主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对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尤其是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深刻的大龄教师,他们对于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理解得不够深刻,对创新能力对当下学生的意义认识不足,在教学活动中仍使用落后的教学方式,像填鸭一样将数学知识硬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严重不足.采用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数学公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只知道怎样解题,但对知识理解不够深刻,一旦题型稍有变化,他们就不会做了,时间久了,就会使得思维僵化,不能对知识活学活用,缺乏创新思维,其成绩和数学素养都会有所下降.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有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小学生的阅历和思维逻辑相对不足,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尝试着自己思考并解决,教师则扮演教学辅助的引导角色,在必要的时候为学生进行思路的引导,而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思考和理解知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思维和习惯,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基于学生对简单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掌握,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两个比较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如(3+2)-1=?和2+(6-4)=?等,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思考并尝试计算,这样教师就能够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结合相关基础理论的指导,让学生再次进行思考与解答,那么学生就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式逐渐地探究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一个良好的拓展作用.
创新思维不是任何教师能完全教出来的,创新思维是学生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思考、摸索而积累出来的,是每个学生自己的独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过多地限制学习内容或制定约束的框架,则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考.因此,教师在确定的教学环境下应该对内容预留出足够的延展空间,让学生自己掌握相关的扩展性知识,教师仅是对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进行评析.
虽然很多既定的学习内容和数学公式已经列入了学生学习的教材之中,但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确定的”内容用一种怀疑甚至否认的思维去思考.这样做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始终保持较为理性的头脑和目光看待事情的思维逻辑.
例如,教师在讲解“一年有多少天”的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不同点,如“为什么一年要有12个月?为什么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就少一天?2月份为什么每过四年就会多一天?”等.对于学生的问题,不论多么不合实际,教师也不能讽刺或批评,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活用知识,同时了解自己的思维偏差在哪里,以避免相似的错误出现,这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培养学生,不能操之过急.
虽然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接触数量和层面有限,但他们对外界事物却有着令成年人叹为观止的丰富想象.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教材中有关“负数”的知识时,有的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零下的温度前面有负数标志,零上的温度就不需要有正数的标志?”这样的问题.过去有些教师认为学生这样想是“不务正业”,甚至严厉批评学生,但其实这样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因为小学生对知识的接触有限,因此他们对更多的事物充满了想象和兴趣.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若是利用好学生这种想象的能力,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独立创新和联想的思维方式,还能对日常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对“圆”有关知识进行教学前,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如果家长让你去买一张9寸的大饼,但是9寸的大饼卖光了,如果买两张6寸的大饼,够全家人吃吗?一张9寸的大饼和两张6寸的大饼的面积哪个更大?差了多少?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了解简单的生活知识,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将圆的周长、直径、半径和面积等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圆有关的数学知识..
这样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其实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有规律地联系起来.而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健全,因此授课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并且不需要太复杂的叙述环境.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让学生独立创新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得他们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尤其要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和引导,让学生明白天马行空可以,但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和事实情况.
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可以通过设置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式的学习小组,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式学习、机械式训练的状况,学生能够更好地借助小组的形式来激发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水到渠成地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互补进行分组,并且按照组内成员相近、各组之间相对平衡的原则进行,让学生在小组中可以更轻松、自在地学习和创新,减轻陌生感和压力,共同协作,培养良好的竞争学习的意识.这样学生在小组中比着学,一起合作,共同学习,大家都可以得到进步和发展.
以一道小学数学应用题为例:某个班级组织学生去秋游,班上一共有56个学生,需要乘坐大巴到指定的地方.现在有两个大巴的方案可供选择:第一个是大客车,每辆车可以容纳50个人,每辆车需要300元;第二个是中型的客车,每辆车可以容纳30个人,每辆车需要200元.那么你们觉得选择哪种方案更便宜呢?
教师通过设置以上这样一道相对简单的应用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小组的相互交流与探究中,思考两种方案的不同,并在小组内的讨论中总结出最便宜的方案.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积极的实践思考和相互交流,大胆将自己创新性的想法放入到小组的讨论中,使得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更好的补充和拓展.
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都处于“雏形”的状态,其思维能力都是通过模仿他人逐渐形成的.结合这个特点,教师应重视问题式的教学对学生数学思维、创造性思维养成和发展的作用,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践与解答,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融入思考的过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以一个数学问题为例:李爷爷自己用栅栏围了一块地来种菜,如果这块地是一个长方形,长为 7米,宽为5米,并且每一平方米能够种一棵白菜,那么在这块地中能够种多少棵白菜呢?
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问:“如果只是让你们计算一下这块地的面积,你们会怎么计算呢?每一平方米种一棵白菜,那么这块地有多少平方米呢?”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如何对这道应用题进行思考,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考方向,从而形成数学思维并不断完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与思考,尝试着从其他层面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能够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及更有效的数学环境.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是基础且重要的学科之一,任课教师除了要时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要与时俱进,用新思维、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具备属于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学知识,全方面健康发展,不再是学习的“奴隶”,而是和学习成为相伴一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