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和路径*

2022-11-21 10:18洁¹信²
江苏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情操家国人格

费 洁¹ 陆 信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多次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教育方面,他要求全国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共同绘制教育美好蓝图,齐心建造教育事业大厦,作出属于教师的应有贡献。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教育界联组会议,他在和各位教育界委员交流时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教师发展的殷切期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先;教师成长,专业为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人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精神动力,也是推动当代教育不断发展的宝贵财富,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力量源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大意义和核心价值,同时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和方法,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业务素养,朝着“四有”好老师的目标迈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1.有助于价值取向的引领。

价值取向对个人的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个人的人格结构和观念形态起到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和凝结成的精神文明成果,其中一些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认识、观点和道理,逐渐内化为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追求,上升为一种文化倾向和主流观念,成为主导社会价值倾向的核心思想和保障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智慧,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习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行了创造性的概括和总结,归纳为六个方面: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六个方面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传承。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爱岗敬业、以德为先、乐于奉献、爱生如子、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等优秀品质,正是“仁者爱人、自强不息、以民为本、厚德载物、居安思危、和而不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师身上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影响着教师的价值取向,引领着教师专业成长的正确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坚守为人师者的教育初心和时代使命。

2.有助于理想人格的塑造。

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最崇拜、最向往、最憧憬的人格典型,是对现实人格的超越,又具有超越时代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因其近乎至善至美的圆满境界,展现出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其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汲取各方智慧和力量,在实践中积淀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为理想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理想人格的塑造,特别强调向“内”看的自觉和自省,正如孟子所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求致力于个人品德的完善和心性的修炼。曾子在《论语·泰伯》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大学》在开篇就讲道:“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指出了个人修养的路径方法和最高境界。孟子为后人树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形象。这些无疑都是理想人格的集中表现。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责任担当和使命坚守,塑造了人们的理想人格,尤其是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使命的教师的理想人格。

3.有助于师德师风的培养。

师德是教师应该遵守的公共道德,师风是教师应该具备的风尚气度。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师风是为人师者的灵魂,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立足之本,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也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关乎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弘扬师德师风方面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传承,为师德师风的培养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文化基因。《周易·乾·文言》曰:“君子进德修业。”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他的事业才能取得进展,即“德”是“业”的前提和基础。《周礼·地官·师氏》中将“师之德”阐述为:“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可见师德是教师的立业之本,“德”立而“业”生。西汉思想家扬雄在《法言·学行》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他把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升到为世人效法的高度,奉为众生膜拜的典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1.以“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的深情大爱,家国情怀是人类最伟大、最崇高、最神圣的情感。中华民族是一个家国观念浓厚的民族,历来倡导“家国一体”,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舍小家顾大家,有国才有家;国之不存,何以为家。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无不以家国为念,赴汤蹈火,舍生取义,奋不顾身,在所不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奋斗目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一种豪迈气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是一种悲悯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一种责任使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宽阔胸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一种正义担当。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得教育者得天下,得教师者得发展。发展教师就是发展学校,发展学校就是发展学生,发展学生就是发展国家。教师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把深厚的家国情怀融入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

2.以“修己”内力铸造扎实学识。

扎实的学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压舱石,是教师立足讲台的最大底气。没有厚实的理论基础,没有稳健的课堂教学,没有深入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就走不稳、走不快、走不远。在当前这个信息发达的数字时代,现实和虚拟空间充斥着太多的纷扰和诱惑,让人眼花缭乱,人心浮躁得连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都很困难。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教育必须是一方净土,教师必须守土有责。教师只有加强自我修养,潜心研究,悉心育人,才能拥有扎实学识,才能教有所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如何修己”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论语·宪问》中孔子曰:“修己以敬。”修己就是剔除内心深处的懒惰、散漫、松懈、好逸恶劳、得过且过等负面的情绪和思想。尤其是教师在专业发展遭遇挫折的时候,更要越挫越勇,屡仆屡起,知难而进。《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人师者,也应像天一样,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坚定的信念攀爬学识的巅峰。事实证明,名家大师的成功之路,无不在“修己”上恪尽职守。专业发展之路崎岖漫长,不是朝夕之功,也没有尽头。成大家者,往往穷经皓首,精益求精,毕其一生。

3.以“宽厚”心胸常怀仁爱之心。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的至高道德准则。“仁”的本意是亲和,指人和人之间相亲相爱,互帮互助,以宽厚的心胸对待他人。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这种宽以待人的大度胸襟,不仅包括家庭内部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同时也应推己及人,努力去关心和帮助家庭以外的人。《孝经·天子章》宣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论语·颜渊》中子夏劝慰司马牛“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记·礼运》倡导“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仁爱精神的生动诠释。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爱,不仅仅是爱教育、爱学校、爱同事,更是爱学生。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在专业素养上扎实过硬,更应该宽以待人,常怀仁爱之心,应该是温柔敦厚的仁爱之师,处处关爱学生,时时帮助学生,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让学生在爱的温暖中健康成长。

4.以“自省”精神冶炼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是教师道德情感和职业操守的有机统一,也是教师专业自觉和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情操的自我修养,重视人格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自省”和“他省”都是修炼自身、提高涵养的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向内看”的主体自觉,强调省己察身的精神自律。“自省”是为人师者冶炼道德情操最根本的途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是通过内窥和反刍来体察自己的言行。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通过“他省”来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过,最终还要回到“自省”的主动和自觉。因此儒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道德践行准则,倡导道德修养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正确对待道德修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自身检视原因,不怨天尤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立身立业,必先养德。《礼记》有言:“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古往今来,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名流大家,往往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情操陶冶,正所谓“德高望重”。反之,道德败坏情操失守的人,鲜有成就卓著者,即便偶有所得,也未必长久,正所谓“德不配位”。教师要想在专业发展上走得远,师德必须筑得牢,情操必须守得住。厚德方可载物,行稳才能致远。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变革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初为人师者过了专业成长的“保鲜期”后,如何走出“职业倦怠”?“骨干教师”进入专业发展的“瓶颈期”后,如何实现“二次成长”?这更加考验教师的道德情操。教师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南,自觉筑牢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要加强自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捍卫教师的职业良知和德道尊严。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它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养料,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教师应自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并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践行和完善,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情操家国人格
铸造人格之鼎:文化育人三合一本质讨论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趣味测试 分析你有几分懦弱人格
诗人的家国情怀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家国情怀(组诗)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