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作业评价是指对整个作业活动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包含对作业目标、作业内容和作业实施的评价,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作业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习结果等方面的评价。在纸笔作业为主要作业形式的当下,教师作为作业评价的主体,每天面对的作业批改量是巨大的,仅仅作业内容的评价就会占据教师大量的时间。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认真完成的作业可能得到的反馈评价只有“√”“×”“A”“B”等,能够运用的反馈信息少之又少,作业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双减”之下,区域作业评价变革需要更新评价理念,建立评价新方式,探寻评价新路径。
教师以符号为评价方式,如“√”“×”或“A”“B”等第评价,本质上是一种“达标”的固定思维评价,这样的思维模式使教师很少用发展的观点对作业进行评价,也很少用比较的方式观察学生的作业。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曾经说:“我不会将世界分为弱和强,或者成功和失败……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言下之意,人类是在不断“成长”的,教师也需要以动态的眼光,观察学生作业的“成长”。
达标,就是所有学生都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规定的知识掌握水平和能力要求。无论作业的评价方式如何变化,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和认知目标的达成展开,参考课程标准、认知维度,与所在的课程单元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降低标准不能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因此,“达标”是评价的基点。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呈现出的作业结果,从中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针对共性进行分析,以此作为接下来课堂教学的起点;又要针对学生表现出的个性,为每位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尽力促进学生“达标”。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总有学生无论如何不能“达标”,甚至与标准要求相去很远。而仅仅要求学生“达标”或提高标准,却不告诉学生如何达到这个标准,评价也是“此路不通”。评价更重要的是追求“成长”。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成长和改变的各种可能。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学生而言,实现“达标”不一定能够实现“成长”;而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即使暂时“达标”有困难,仍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成长”。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以“达标”为基点的同时,更关注评价的目标——成长,即不仅要评估掌握的程度,更要关注作业表现的改善和学生所取得的进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迎接挑战,面对挫折坚持不懈,从批评和失败中再学习,促进自我的“成长”,实现作业的最终目标——育人。
科学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但由于学生的很多进步与发展是内隐的,教师应认识到,作为学习最重要的主体——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也可以作为主要的作业评价方式。这不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他人作业成果的理解;也利于促进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反思。
作业完成的目的,不仅要追求“达标”,更要追求“成长”。更新教师作业评价的科学理念,是当前作业变革的首要环节。
在作业变革的探索实践中,我区构建起“渐进达标成长”“自我相对成长”“反馈增益成长”“多变量推论成长”等作业评价的新方式。
可以单元为单位,根据学习目标的预期确定“达标”线。教师对作业单元进行分解,确定每个学习阶段的成长要求,在进行作业评价时有意识地点拨学生在各阶段的增长点,及时给予相应的成长积累奖励性评价,绘制学生个体渐进达标的图谱,让学生明晰成长的路径。如,一所小学设计了“K星之旅个性化学习评价系统”,设计单元作业,通过阶段性任务发布,开展多元评价。二年级语文“科学童话”单元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创编“童话大自然”单元作业,布置学生观察、记录、议论、模仿、创作等渐进式作业。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完整体验了学习历程,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小巴掌童话”。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过程性资料,对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成长”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
教师应相信人的智力和才能是可以成长和发展的。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在《儿童学的新观念》中总结道:我们必须同“个人的智力是一个定量”这个残忍悲观的结论进行对抗,“通过练习、培训,以及最重要的——方法,来设法增加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以及判断力,让自己切实变得比以前更聪明”。因此,教师应创新评价手段,引导学生的“自我相对成长”。如,一所中学进行了一个特殊的作业“二次反馈”项目研究。一个学生的某份作业单评分等第如果跌破“及格线”,仅在作业单上做标记而不评等第,并在作业反馈时进行整体讲解;然后第二次发放作业单,学生二次完成后教师交由学生进行互评,再评等第。通过这样的“二次反馈”,既让学生看到了自我成长的可能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让学生更加理解同伴,获得灵感,互学互进。
作业有效反馈的特点是及时、跟踪、个性化。及时反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薄弱环节不堆积;跟踪反馈为学生描绘学习画像,可以建立对学生学习的全方位认识;个性化反馈让师生个辅交流成为常态,更能发挥教育意义。某校提出“给学生审视自我留白”,开发作业记忆矩阵和单元作业自主诊断单。行标题分为题号、错误归因、收获路径,由学生自主填写,学生通过对作业反馈的审视,自我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作业记忆矩阵,有效增益学生对作业中呈现的知识技能的理解,通过作业自省让“成长”可见。
作业评价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定量的对错评价,但学生成长很多时候是无法“定量”的。很多时候,需要根据多种数据和多个变量做出比较复杂、比较间接的推论。这种推论主要是关于班级、教师、校长的推论,而不是关于学生个人的推论。推论的进行通常需要借助专门的软件工具和专门的统计学知识。在现实观照下,教师给予学生作业的理解性评价表达,通过一系列有温度的评价凸显激励、诊断、反馈等功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作业的体验和收获,让学有不逮的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得到呵护和关怀。
在区域作业评价变革视域下,教师作业评价理念的更新、方式的迭代,是一个集体的而非个体的、基于经验但更是超越经验的研究式表达。
区域教科研人员开发教培融合式、长程式的培训课程,对教师进行作业评价的系列培训,引领教师树立“从‘达标’走向‘成长’”的作业评价观,实现由重视作业的“量”到重视作业的“质”、由追求“分数”到关注育人的转变。同时带领学科核心团队设计学科作业评价工具,研究学科作业评价方式,并呈现给学科教师,引导教师理解新工具、新方式。
教师实际使用新工具、新方式,并对学生的课内外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信息收集,这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表现,更是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表现。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学生收到反馈信息后进行修正,教师再进行二次反馈,这一取证过程使用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存储与数据分析。
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整,区学科教研员通过平台大数据的分析对作业评价方式进行调整,开展作业展评,关注教师个体研究的亮点和特色,形成系统性、校本化的作业评价方式,凝练典型范例,从而进行更好的引领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