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建构区环境创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B幼儿园为例

2022-11-21 09:24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幼儿园
亚太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墙面建构创设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幼儿园 赵 娣

建构区是指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和辅助材料搭建各种物体以此反映周围生活的活动区域。和其他区域相比较而言,建构区将思维、操作、创造、想象和艺术融于一体,对于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知觉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要使幼儿在建构区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建构游戏的质量,而区域环境是影响建构游戏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规划区域布局、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创设具有教育价值的墙面和标识,能够让建构游戏更加有效地开展。然而,当前教师在创设建构区环境时,存在区域布局不合理、材料投放不适宜、墙面内容缺乏互动性、标识创设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影响了建构游戏开展的成效。因此,提高教师创设区域环境的能力,对于提升幼儿建构游戏的质量至关重要。

一、幼儿园班级建构区环境创设的问题

(一)建构区的空间布局

对建构区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维持适宜的空间密度,是幼儿教师在创设建构区环境时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当前,幼儿园教师在设置建构区的空间时,没有考虑建构区的区域特点,对建构区的空间缺乏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空间分割不合理。教师在进行班级活动区域的空间布局时,将其创设在图书区、益智区等安静的活动区域旁,容易干扰在这些区域活动的幼儿。如B幼儿园在创设建构区时,将其与阅读区紧挨在一起,当幼儿与同伴在建构区共同搭建时,发出的喧哗声会干扰正在安静阅读的幼儿,导致幼儿大多不愿去阅读区。二是空间密度较小。教师在创设班级建构区时,所提供的空间较小,导致幼儿在操作时过于拥挤,经常出现同伴争抢、作品被破坏等状况,影响了幼儿的发挥与创作。如B幼儿园的班级活动室和寝室一体,囿于活动空间的限制,幼儿经常会反映自己的作品被同伴在无意间推倒的情况,影响了幼儿在建构区搭建的积极性。

(二)建构区的材料投放

提供种类丰富、数量充足、层次适宜的操作材料,是吸引和满足幼儿自主建构需要的重要条件。当前,教师在投放班级建构区的材料时,尽量提供较为丰富的材料满足幼儿的需要,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材料种类少。许多幼儿园购置的大多是成套的建构材料,以积塑、积插为主,所提供的材料较为单一。如B幼儿园班级建构区除了积木外,小班和中班另提供了纸杯,大班则是仿真的砖块。由于所提供的材料较少,幼儿的玩法也较为单一,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二是材料更新频率低。许多教师认为建构区就是将材料投放在那里,供幼儿自由玩耍就可以了,不需要对材料进行更新。如B幼儿园班级建构区的材料约一到两个学期才会更新一次,且更新的材料依靠园方购买的新材料。三是材料投放不适宜。教师在投放班级建构区材料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材料没有太大差别,缺乏适应性和层次性。如B幼儿园在班级建构区投放的积木类、积插类的材料都是一样的,三个年龄阶段缺乏区分度。

(三)建构区的墙面创设

在建构区创设适宜的墙面环境,能够对幼儿了解搭建的技巧和解决搭建中的问题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不少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墙面环境的价值,对墙面缺乏有效的创设和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墙面创设缺乏适宜性和有效性。教师在创设建构区的墙面环境时,没有考虑幼儿已有的建构能力,在墙面随意呈现一些搭建方法,或是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在墙面上,但这些内容没有与幼儿已有的搭建经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兴趣等联系起来,对幼儿开展搭建缺乏实际的指导价值。如B幼儿园大、中、小三个年龄段的墙面创设内容基本是一致的,都是桥和楼的搭建方法,随意走进一个班级,很难判断是哪个年龄段的,墙面内容的创设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二是墙面内容更新频率较低。建构区的墙面创设大多是在开学初教师开展班级环境创设时完成的,有些展示的是幼儿的作品,有些呈现的是搭建的技巧或玩法,这些内容的创设对于幼儿开展建构游戏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但教师未能根据幼儿兴趣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对墙面内容进行及时的补充和更改,使得墙面逐渐失去了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如B幼儿园班级建构区的墙面是开学初教师创设的,有些甚至是上学期留下来的,不少字已脱落,且许多图片都已经褪色,但教师仍没有对墙面及时进行更新。

(四)建构区的标识创设

在建构区创设有效的标识,能够帮助幼儿了解区域规则和相应的注意事项,对幼儿开展建构游戏起到相应的提示作用。当前,教师在创设建构区的标识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标识过度成人化。不少教师通过文字的方式说明区域规则,或是用文字说明进区的注意事项,这种方式过于成人化,不易于幼儿理解,对幼儿未能起到相应的提示作用。如B幼儿园大班建构区尽管用文字说明了区域规则,但由于幼儿不理解,幼儿进区时大多对标识缺乏关注,也没能主动遵守区域规则。二是标识创设幼儿参与度低。建构区的标识主要由教师从网上打印图片或是文字自主创设完成,幼儿未能参与其中,这些标识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意图,幼儿对教师创设的标识及其作用缺乏理解,因而也就没办法达到教师的期望。如B幼儿园班级建构区的标识创设均由教师完成,幼儿未能参与其中,当问及幼儿对标识的理解时,幼儿大多表示不理解。

二、幼儿园班级建构区环境创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自身的建构能力较低

建构区的环境创设离不开教师对建构区的认识和自身的建构能力。当前,教师对建构区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是制约教师开展环境创设的重要因素。多数教师认为建构区就是积木区,将积木投放在区域后任由幼儿随意搭建,而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及时补充和调整材料,使得建构区材料的玩法和功能较为单一,影响了幼儿进入建构区开展游戏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教师自身的建构能力较低,对建构区材料的功能、玩法缺乏认识,当幼儿在建构区出现无所事事、玩法单一、矛盾冲突的现象时,教师大多缺乏有效的指导,不能通过创设墙面环境、标识等发挥相应的作用。如B幼儿园在小班和中班建构区投放了纸杯后,幼儿的玩法十分单一,只会将纸杯垒高,教师则在一旁观看,对幼儿的玩法缺乏有效的指导。

(二)幼儿园对建构区材料的投入较少

班级建构区的材料投放离不开幼儿园充足的资金投入。然而,许多幼儿园囿于资金缺乏,或是为了减少办园成本,对建构区材料的投入较少,大多在购买了成套的积木后就没有再另外增添其他的材料,从而使得班级建构区的材料种类单一、数量较少,且长期得不到更换,不能满足幼儿利用多种材料开展建构的需要。同时,教师对幼儿园购买材料的依赖性较高,除了园所购买的积木材料外,未能充分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加入区域中,从而使得幼儿在这个区域只能单独地搭积木,无法开展其他创造性的活动。比如,B幼儿园购买了一套积木材料,放在大厅供大、中、小三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共同使用。由于材料较为单一,幼儿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就逐渐失去了对材料的兴趣,去建构区开展游戏的人数也逐渐减少。

三、幼儿园班级建构区环境创设的解决对策

(一)合理安排区域位置并适当拓宽区域空间

适宜的区域位置和充足的区域空间,是幼儿在建构区顺利开展游戏的重要保障。教师在创设建构区的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建构区的区域特点,合理安排区域位置,并利用各种条件适当拓展建构区的区域空间。一是合理设计与布局建构区的区域位置。幼儿在建构区中使用各种材料搭建物体,动静较大、相对喧闹,因而需要与安静的活动区域分开。教师在布局建构区的区域位置时,要将其与阅读区、益智区、美工区等相对安静的区域分开,避免干扰在这些区域活动的幼儿。教师在布局建构区的位置时,可将其安排在靠近走廊的教室门口,这样就可适当扩宽建构区的空间,容纳更多幼儿进区开展建构游戏。二是适当拓展建构区的区域空间。建构区属于操作性强、活动范围大的区域,需提供适当的区域空间,空间一般至少在8—10平方米,才能满足6—8个幼儿和同伴协商合作、共同搭建的需要。如若班级空间太小,可准备10平方米左右的地垫,供幼儿游戏时间使用,而其他时间可以将其收好叠放在区域内,这样既能拓展建构区的区域空间,同时还能为幼儿创造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二)提供丰富多样且富有层次的建构材料

丰富多样且富有层次的建构材料,不仅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是要提供种类丰富的建构材料。建构区的材料除了常见的积木外,海绵、竹签、石头、纸杯、木棍、易拉罐、奶粉罐、镜子、管子等不少物品都能充当建构的材料,教师要适当增加新的材料,并提供纸张、胶带、剪刀、尺子、图纸等常用的工具,方便幼儿记录和做标记。在建构材料的搜集方面,除了园方统一购买外,幼儿园教师可和家长、幼儿共同搜集和制作材料,扩宽建构材料的来源和种类。二是定期更换建构区的材料。建构区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建构能力密切相关,投放怎样的建构材料,关系到幼儿可以锻炼哪些建构技能。因此,建构区的材料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要定期更换,这样才能使幼儿的建构能力在游戏中逐步提高。在调整和更换建构材料时,不是将已有的材料推翻换成新的,而是要从幼儿已有的建构经验、材料使用的频率、幼儿建构兴趣的变化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这样才能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

(三)创设适宜有效且富有教育价值的墙面环境

墙面环境是无声的语言,理想的墙面环境能够与幼儿形成良性的互动。教师在创设建构区的墙面环境时,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创设适宜且有效的墙面环境。教师在创设建构区的墙面环境时,要综合考虑幼儿的已有建构能力、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兴趣等因素,将墙面环境与幼儿的兴趣和经验联系起来,有效发挥墙面环境的教育功能。同时,教师要注重发挥幼儿在墙面环境创设中的主体性,引导幼儿通过图片、画画等方式将心里的想法和需求展现出来,使幼儿能够充分参与其中。二是要定期更换墙面内容。墙面内容若总是一成不变,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变化、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学活动目标的调整、季节的变化等因素,对建构区的墙面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改和调整,使墙面环境多变有趣且富有吸引力。

(四)设计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的区角标识

设计标识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区域的特点,提高区域活动开展的效率。在设计建构区的区角标识时,要注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标识设计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设计标识时,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在形式和内容上符合幼儿的需要。在形式上,教师要尽量选择图片、数字、符号等方式做标记,而不是用文字,这样便于幼儿认识和理解;在内容上,要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的建构经验出发,围绕课程目标设计区域标识,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操作材料。二是鼓励幼儿自己制作标识。建构区的材料多样,教师可引导幼儿从材料的大小、颜色等方面为材料制作标识,这样既方便幼儿了解标识的含义,同时又易于幼儿拿取存放。如同样是木棍类的材料,教师可鼓励幼儿从大小、形状等方面做标记,以区分同类材料。同时,教师还可在建构区放置纸笔,鼓励孩子为自己搭建的物品做标牌,比如为道路设计交通标志、为商店设计名字、为超市设计宣传海报等,以增加幼儿开展建构的成就感。

猜你喜欢
墙面建构创设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冷暖——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不止是墙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建构游戏玩不够
开关的美丽衣裳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一种墙面清洁、探伤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