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省山区农业产业富民理论内涵、模式分析及路径创新

2022-11-21 08:43王瑾金昌盛毛小报毛晓红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富民农业产业食用菌

王瑾, 金昌盛, 毛小报*, 毛晓红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2.衢州市衢江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心,浙江 衢州 324000)

浙江省历经40 a扶贫路,走出了一条浙江特色的精准扶贫路。1978年全省贫困发生率为3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18年率全国之先消除绝对贫困,进入缓解相对贫困阶段。2021年,浙江省被赋予建设全国首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历史重任,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主战场在“三农”,重点在山区26县。进入新发展阶段,浙江省从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出发,先后出台了《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山区26县提升发展新动能,推动农户走向富裕之路。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高质量的农业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富民,提高农民增收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学界对于产业富民研究多集中在产业振兴[1-2]、产业富民国外经验[3]、现有产业富民存在问题与不足[4]等方面,对于产业富民模式研究多集中于三产融合发展[5-6],关于农业产业富民的研究仍较少。本文从农业产业富民入手,剖析农业产业富民理论内涵,选取浙江省山区26县具有代表性的地区,通过现场调研、资料收集等方式,总结出四大农业产业富民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路径,为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农业产业富民的理论内涵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所在。学界一直以来研究多集中于乡村产业富民,探索乡村产业富民的发展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但对于农业产业富民的研究很少。笔者认为农业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不同于乡村产业效益需众多环节和参与者共享,农业产业效益是农民可以直接获取的效益。农业产业是农户的直接经济来源,为其提供最基础的物质保障。不同类型的农户都可以有效参与农业产业建设,尤其是经济水平低、没有特殊技能的小农户。但是农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其效益比较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他产业差距越来越大。基于此,农业产业如何有效富民值得探索。

农业产业富民不同于乡村产业富民范围之广,其着眼点在于农业产业,既包含传统种养业,也包含农林牧渔服、种养加一体化的大农业。可分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富裕两部分,前者是前提条件,后者是最终目标。农业产业发展以产业基础提升、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功能拓展为重点,从产业内外两个角度出发,运用生产技术提升一产效能,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二、三产发展,拓展产业多种功能,促进产业间相互渗透。农民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参与者、执行者和受益者,以劳动力、技术、土地等资源要素参与农业产业发展,以此获得相应的收入。不管农业如何发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农民富裕。但是随着资本和强有力的主体参与农业发展,大部分产业化效益在他们的把控中,农民所获收益越来越少。这就要求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参与农业产业效益分配,带动农民富裕。

2 农业产业富民的模式分析

近年来,浙江省高度重视山区26县发展,鼓励支持山区26县立足县域产业实际,发挥资源要素优势,积极探索健康有效的富民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全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富民工作,从农业产业关键环节入手,形成了“农业+品牌”、“农业+科技”、“农业+数字”、“农业+融合”四大富民模式,构建了农户稳定增收新格局。

2.1 “农业+品牌”转型升级助民增收模式

以打造“品牌农业”为重点,积极培育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特色品牌,构建特色农业品牌体系,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山区26县中涌现出以“丽水山耕”“景宁600”“平阳五个鲜”等为代表的一批典型案例,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2.1.1 缙云聚焦“有缙道”发展“食养经济”

缙云县地处浙南腹地,资源环境优越,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打造“五彩农业”为抓手,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全力构建缙云农业区域公共品牌“有缙道”,创建缙云烧饼、缙云黄茶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带动农户增收。全县拥有缙云烧饼示范店521家,缙云烧饼师傅10 797人,从业人员2.1万人,带动近4万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年产值24亿元,同时带动了菜干、土猪、土麦、烧饼桶等相关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新渠道;拥有茶园4 000 hm2,其中缙云黄茶800 hm2,均价1 000元·kg-1,最高价达7 900元·kg-1,品牌价值达2.3亿元人民币[7]。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466元,同比增长9.2%。

2.1.2 景宁聚焦“景宁600”发展“畲乡经济”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县域农业耕地分布较散,单个种植面积较小,农产品价格一直都被农产品经纪人压低。2017年,全县立足高山资源优势,将海拔600 m以上村庄出产的农产品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打造“景宁600”区域公用品牌。实行订单模式向农户统一收购农产品,农产品的价格提升了至少10%,原本0.85元·kg-1的茭白可以卖到1.5元·kg-1。全县已累计建成“景宁600”生态基地7 800 hm2,发展55家企业加盟“景宁600”,年产值突破6.8亿元。惠明茶、食用菌、高山蔬菜、蜂蜜等绿色农产品整体影响力、公信力和溢价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到2021年3月,“景宁600”累计销售额达18.62亿元,产品平均溢价率超过35%,带动农民收入提高近一倍[8]。

2.2 “农业+科技”节本增效助民增收模式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农业产业发展,聚焦农业生产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增加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激发农业内生动力。通过科技支撑进一步发展节本增效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山区26县中涌现出以武义食用菌、苍南种业等为代表的典型案例。

2.2.1 武义创新发展“菌光互补”,打开农户科技致富门

食用菌是武义县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全产业链年产值超过5亿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全县成立食用菌区域创新综合服务中心,采取政府出资建棚租给农民种植的方式,降低农户前期投入成本。聘请专家指导探索香菇四季栽培新技术,有效促进科技与农业的深度对接。壶山街道上端头村探索“食用菌+光伏”新型致富模式,建设省内首个“菌光互补”项目。在大棚顶部建起“菌光互补”光伏电站,搭装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发电,代替原先大棚顶端的遮阳网,打造食用菌光伏农业基地,年发电量可以达到2 850万kWh,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 500 t,减排二氧化碳10 000多吨。一方面生产清洁能源,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为食用菌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带动农户增收。

2.2.2 苍南创新发展“科技种田”,唱响农户致富经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水平关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脉。苍南县是全国番茄重点产区之一,全县深化科技创新,持续加大番茄种业投入,引进“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化“经验种田”变“科技种田”。温州意达种业科技公司在马站区域建立10 hm2意达科技园,与周边农户抱团成立意达农业联合体。建有工厂化育苗大棚和标准化栽培大棚6.7万m2,年生产种苗达8 000万株,可供800 hm2蔬菜生产使用。同时筛选试种近900个番茄品种,引导种植户选种高产优质的新品种,避免盲目选种造成损失。组织技术专家制订适合本地番茄的生产技术规范,按照统一标准组织种植,指导科学用肥用药,每667 m2产量增加约1 000 kg,平均每户年增收6 300元。

2.3 “农业+数字”高效智能助增收模式

以数字技术渗透融入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冷链等关键环节,撬动农业生产力变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动能,带动农户增收,解决农户就业,增加农户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浙江省是全国数字农业发展先行区,全省各地掀起数字农业发展热潮。山区26县涌现出以江山数字食用菌、丽水生鲜供应链为代表的一批典型案例。

2.3.1 江山建设数字食用菌3.0版本,带动菌户增收

江山市是全国最大的白色金针菇生产基地,先后被评为中国白菇之乡、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食用菌强县,也是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全市共种植各类食用菌1.06亿袋,总产量3.75万t,产值达3.8亿元,相关产业从业人员2 000多人。积极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推动食用菌产业数字化建设,栽培“数字菇”“智慧菇”。食用菌产业逐渐从传统1.0版本升级为智能3.0版本,工厂化金针菇液体菌种技术、秀珍菇瓶栽技术、竹荪微补水技术等都走在行业前列。通过实施利兴菌业、君缘生物智能工厂等项目,年产6 000 t工厂化食用菌,年产值达3 900万元,给周边创造100个就业岗位。同时带动与食用菌相关联产业发展,带动菌农收入显著增长。2020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支配收入达28 415元,同比增长7.7%[9]。

2.3.2 常山深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带动农户“云增收”

常山县紧抓数字赋能,依托省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创建机遇,成功开展“出村进城”“网上农博”“特色村播”等行动,拓宽农产品上行销售通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20年全县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4.5亿元,同比增长3.6%[10]。积极打造“1+6”、“出村进城”枢纽,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县域农产品冷链物流全覆盖网络;开设“网上农博”常山主题馆,筛选本地80家优质主体入驻,成立专职运营管理团队,实现农产品销售线上认购、集中配送、售后服务全程管理。以村播基地、村播学院、村播讲堂为平台,提高常山胡柚、山茶油等特色农产品知名度。目前建成村播孵化基地4个,累计招募“乡土直播员”100余名,“云带货”助农增收超900万元。

2.4 “农业+融合”延链强链助增收模式

以特色优势农业为依托,深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农业多种功能,融合农文旅,培育新业态,提升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让农民更加充分享受产业链增殖效益。山区26县涌现出平阳红绿融合、武义农旅融合为代表的一批典型案例。

2.4.1 平阳深化红绿融合,带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平阳县素有“浙南红都”“浙江延安”之美誉,境内革命遗迹众多,红色资源丰富。县域依托“平阳五个鲜”区域公用品牌,将革命老区建设与农业生产、观光等深度融合,探索红色农旅、红色文化、红色体验等发展模式,带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通过“输血”与“造血”齐头并进,先后建成红军岭游步道、龙王峡谷、赤溪峡谷、永和民宿、云顶天池等一批富民项目,让革命老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了一条红绿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凤林村以“红”引人,以“绿”留人,通过村经济合作社与民间资本联合,共同开发凤林园民宿、浙江红村研学营地、红军饭店等项目。项目建成后,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增加50万元以上,村民总收入每年增加350万元。

2.4.2 武义深化农旅融合,带动更多农民走上增收致富路

武义县是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入选2020年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全县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实施“旅游强县”战略,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发展全域旅游新业态。地处武义中部地区的王宅联盟,串联王宅、白姆、俞源3个相邻的农旅乡镇,旅游产业成了当地拓宽增收渠道的重要渠道。联盟依托地方特色,开展农旅融合建设,2021年接待游客116万余人次,比2020年同比增长182%,带动农民就业1 800余人次。当地老牌农业企业寿仙谷药业,利用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游客量超20万人,月增加村民工资性收入60万元。

3 农业产业富民的路径创新

3.1 做优做精农业产业,固牢富民基础

农业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精品化、特色化、机械化发展。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产业生产信息化,发展智慧农业。充分发挥各类平台作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更大程度带动农民增收。

3.2 促进农业融合发展,提升富民效益

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深化农业内部融合和外部融合,提升产业效益。打通农业内部融合道路,横向推动农业产业间相互渗透,发展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等模式;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形成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模式。深化农业外部融合,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新产业。

3.3 强化要素资源支撑,丰富富民模式

农业产业发展离不开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支撑。土地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尤其对于浙江来说,“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情决定了很多以工业为主的地区不会把土地指标留给农业,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要加大政策支撑,给予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更多土地指标,便于发展效益高的二三产。同时持续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业投入新格局。健全“两进两回”长效机制,实施新乡贤带富工程,培养一批乡土人才、能工巧匠,壮大产业发展后备力量。

3.4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激活富民动能

农业产业富民的关键在于如何富民,重点在于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业产业化利益留给农民,促使农民富裕。在构建现代化经营体系基础上,积极建立特色化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构建合同式、合作式、企业化式、股份式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业产业化的增值收益,另一方面提升农户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技能、知识水平和履约意识,让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市场竞争。同时遵守既定的约定,保护农民也保护企业,为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富民农业产业食用菌
小连翘撑起富民兴企大产业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兴边,富民,发展更均衡
乡村振兴|产业富民
振兴志 三代百姓“奋斗史”——思想始终“钉”在治穷富民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