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妮, 黄健
(1.杭州市农业农村事务保障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0; 2.杭州市西湖区农业农村局,浙江 杭州 3100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紧紧依靠科技支撑。依靠科技支撑,实现产业兴旺、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依靠科技支撑,科学保护农村各类生态系统,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支撑,借助现代化数字技术打造未来乡村,同步推进共同富裕。目前,就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推动乡村振兴,已经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两大领域,一是宏观论述科技创新、科技应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1-4]。二是农业科技对乡村振兴的特别支撑[5-7]。乡村振兴,涉及许多方面,农业科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乡村发展还涉及数字技术、现代管理、人才建设等,也是重要的科技支撑领域;另外,科技支撑,必须结合新时期乡村振兴发展阶段与趋势,必须结合地方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科技支撑内容及方法措施。本文以杭州市乡村振兴工作为例,分析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经验,并就进一步强化科技对乡村振兴的支撑,提出对策建议。
杭州市对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创造了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杭州模式”,其中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组建团队服务乡村振兴、培育农村各类人才的做法,值得分析与推广。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机构的战略合作。开启高校、科研院所和机构与地方主管部门和产业主体的三方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例如,杭州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杭州种业集团及9个区县(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院所分别就茶叶、水果、蔬菜、鲜桃、草莓、蜂蜜、生猪、优质稻米、食用菌、数字农业等签订了“4+9”合作协议。2017年9月至2022年9月,杭州种业集团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开展杂交水稻育种院企合作,已经选育出三个不育系、三个杂交组合。三个组合通过浙江、福建、安徽省审定,其中一个组合通过国家审定,这种紧密合作、快速取得成果的模式,得到省、国家主管部门的肯定。预期后续合作还会持续推进。通过不同层次、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力图将合作重点放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上。目前,已经建立一批集科技、品种、机械、数字等于一体的科技示范基地,支撑杭州乡村全面振兴。
数字农业、数字乡村是杭州市的优势之一。杭州市农业农村局分别与社会各界、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例如,持续推进数字公司与农业生产企业的深度合作。截至2021年底,完成高水平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建设10个,完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建设10个,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40个。
2018年8月,杭州创新科技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举措,在全省率先建立“百名市级科技人才专家库”和12支市级乡村振兴科技人才服务队,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基层、农业一线集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而后,各涉农区县也相应成立乡村振兴科技人才服务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撑。2022年初,市粮油科技专家服务队、市蔬菜科技专家服务队、市中药材科技专家服务队、萧山区农机推广服务团队等12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团队,被杭州市评为“三农”工作优秀案例(杭州)。例如,市蔬菜科技专家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生产技术指导服务,解决各类生产技术难题,推广蔬菜主导品种49个,主推技术8项,建立瓜菜展示基地7个,举办现场观摩会16次,组织培训30次、1 422人次。余杭区蔬菜产业团队7名专家,到园区、农场等开展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引进适种蔬菜品种100多个,主推技术2项,拍摄农技宣教片2部,举办现场观摩会2次,还邀请了知名蔬菜产业专家学者授课。
2020年6月,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成立杭州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服务全市乡村振兴工作。2022年上半年,一方面聚焦“三农”热点,做好参谋服务。实施和参与了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质和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等调研项目和工作,形成了《杭州农民增收“扩中”“提低”现状分析及建议》《杭州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状和对策建议》等调研报告,起草了《杭州市农民增收“扩中”“提低”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乡村建设行动方案》,编制出台了《未来乡村建设指南》等。另一方面聚焦项目推进,做好支撑服务。一是做好重大项目的管理服务,共同推进山区农业产业整乡镇发展项目实施和管理。二是共同推进省级农业农村项目管理工作。三是共同推进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四是承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共同推进美丽乡村、未来乡村建设。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各类人才。杭州市高度重视培育各类乡村人才。杭州市农业农村事务保障中心,承担了市农业农村局主要的培训任务,2021年,围绕现代农业培训目标任务,共培训82期5 059人次,完成率163%。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面积约8.9万hm2,受益人数达13.14万人,预期增收9 208万元。培训主题主要涉及水果、粮油、茶叶、蔬菜、水产、中药材、农机、干果、养殖、蚕桑等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以及美丽乡村建设、数字农业应用、农产品标准化、动植物疫情防控、农机安全监管、农业互联网、质量安全管理、民宿经营管理等新理念新政策宣传推广。项目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基层技术人员为现代农业培训主要对象,旨在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以及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
创新驱动是乡村发展的源动力。一方面杭州市利用现有地方各类科技资源,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多出科研成果,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另一方面,杭州贯彻“跳出杭州,发展杭州”的理念,积极开展更大区域、更高层次的单边或多边、多领域科技创新合作,甚至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同时,杭州市注重创新与推广相结合,成立具有专职编制队伍的杭州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组建市县级专业服务团队,充分利用各类推广力量、社会资源,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杭州市推进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做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市县政府通过自主创新或合作创新,开发适用科技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通过乡村规划、制定政策、财政保障等,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争做有为政府。余杭区、临平区、富阳区通过政府买单方式,聘请农村职业经理人,开展整村经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产业、就业、服务全面提升。同时,杭州市做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积极发挥市场在乡村振兴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各类乡村资源,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杭州市临安区通过引进乡村运营师,激活乡村沉睡资源,发展多元乡村产业,促进村民就业与增收,焕发蓬勃生机。
产业兴旺需要科技引领,乡村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导航,发展富民产业需要科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科技护航,规划先行需要智力支撑,未来乡村需要科技集成。每项工作的推进均需要对应的人才支撑,杭州市坚持育、引、用相结合的乡村人才政策[8]。
一是注重培育乡村人才。全面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大量培训乡村各类人才。杭州市每年培训大量涉及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村经营等各方面乡土人才。2021年,全市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训8 986人次。另外,根据计划,2021—2025年要培育1万名农创客,即每年2 000名。
2021年,杭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杭州市委员会、杭州市人力社保局、杭州市总工会举办2021年杭州市农业职业技能选拔赛暨乡村振兴青年实用技能大赛,大赛以“共同富裕、青春有为”为主题,设立茶艺、农机驾驶操作、植保无人机驾驶员和乡村旅游品牌策划4个赛项,全市115名乡村技能人才同场竞技。以竞技形式,培育乡村人才。
二是注重引进人才。一方面通过制定引才政策,鼓励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充实村级班子力量,或者发展乡村产业;另一方面通过乡村资源招商,引进合作开发企业,实现人才、资本双双进乡村。
三是注重用好人才。余杭区、临平区、富阳区引进农村职业经理人,基本年薪达15万元。市、县(市、区)均成立农创客联盟,促进农创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临安区引进乡村运营团队,村书记需签定承诺书,体现“真诚合作,信守合同”等,保障用好人才。
乡村振兴是乡村的全面振兴,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前,重视农业,忽略农村,头重脚轻是普遍现象。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农业产业,还需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仅需要微观研究者,还需要宏观研究者。因此,科研单位应当设置乡村发展急需的研究所或学科,也可通过学科的联合、交叉,增加农村发展的研究力量,以适应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
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与二三产业加速发展的格局。乡村价值的提升与农业功能的拓展,乡村一些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以乡村资源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养生度假、中小学生研学等产业,涉及许多学科,超越传统农业学科设置。针对乡村振兴发展态势,吕迎春等[9]提出:“优化调整学科布局,聚集乡村振兴的瓶颈、制约问题,按照产业链配置创新链、资金链,调整和增补一批引领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学科领域及重点研究方向,提升创新能力”。
进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发现和推广了科技特派员的“南平经验”,而后推广到全国。这一制度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制度。这一制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农民、抱团联合、双向选择,较好破解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通道,有效解决了农民“种什么才能增收、怎么种才能致富”的问题,有力打破了小农经济与现代大生产之间的藩篱,加快促成了浙江农村“一村一品、一镇一韵”的发展格局[10]。
科技特派员制度点亮了农村发展的科技之光,架通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延长了农业产业链,结出了累累硕果,科技特派员成为农民群众最喜爱的人。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用足用好、发扬光大。
当前,要进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重点涉及五个方面:
一是要更加完善“双向选派”制度。做到派出的专家特长,正是乡镇发展所需要的。如地方上正在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则派出水果专业的专家,有更加用武之地。当然,单位派出的科技特派员,是代表单位的,可以利用单位的科技资源,同事的专业特长,甚至利用好外单位的专业优势,做好牵线搭桥,科技服务工作。
二是科技特派员派出专业,要从主要集中在农业一产领域向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链后端延伸,如电子商务、创意设计、乡村规划、乡村旅游等领域拓展。要启动以企业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企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
三是要进一步调动派出单位、派驻地双方积极性,落实科技特派员经费补助、待遇、优先晋升、荣誉表彰等各项制度,消除其后顾之忧。鼓励科技特派员通过许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与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联合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共同体,成为科技创新创业领路人。
四是派驻单位要积极协助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关心科技特派员的生活,要把项目经费真正用到科技特派员执行的科技项目上。鼓励市县科技部门,配套支持省级科技特派员项目或者融入市县科技项目。让执行项目更加与地方科技需求结合。
五是在地方科技部门的重视、协调、支持(包括经费)下,积极鼓励科技特派员与当地企业联合,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着力打造农业领域的科技孵化器——星创天地,即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的众创空间,以科技引种、育种、深度研发新型农业创新创业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科技示范基地要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家庭农场主及中小微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提供科技服务。
持续深化“两进两回”行动。“两进”指科技、资本进乡村,“两回”指青年、乡贤回农村。无论是科技进乡村,还是青年、乡贤回农村,其共同点是科技与人才支撑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各级政府,必须持续深化“两进两回”行动,用经济效益引人才,用真心实情呼唤乡贤、青年,让人才与科技,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激发出强大动能。
“城市大脑”向农村延伸成为必然趋势,数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乡村发展。一是要应用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和提高管理效率;二是应用数字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应用数字技术,打造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应用场景,着力构建数字引领现代生活,让未来元素,用数字场景得以呈现。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围绕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突破实施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加快培育农业农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是加强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人才队伍的培育。农村科技特派员、指导员、技术经纪人、农科教、产学研技术人员是农村科技队伍的主力军,要加大培育力度。要建立以乡村产业为主线,以产品为单元,由县产业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科技特派员、乡土专家等组成的产业创新与服务团队。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技术经纪人,形成一批快速转化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队伍。
二是培育科技型农业农村实体企业家。以农业骨干企业负责人、农村合作社带头人为重点,借助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教育平台和地方农业企业研究院、涉农企业家联盟和行业协会等平台,通过考察交流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造就一批懂科技、善创业、会经营、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企业家。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招生面向农创客、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及种养大户等带头人;学制1年,集中授课不少于120学时,可结合农时季节分段完成;线上学习不少于60学时课程,由学员自行安排时间完成。同时,为每名带头人配备一名专业指导老师,持续开展帮扶指导。“头雁”项目是国家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创新。
三是加强培育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与地方建立稳定科技合作关系,开展各类产学研合作,开展对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主体的职业技术培训。支持科研人员到乡村开展专业辅导、培训和现场示范,鼓励吸引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浙江农艺师学院、浙江农民大学等多元载体作用,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民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