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海
(江苏省仪征市实验中学东区校,江苏 扬州 211400)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大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普遍采用“注入式”的灌输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等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忽视了每个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和理解认知方面都有所不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理想.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设数学课堂导入情境,加大对初中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降低学习难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数系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数学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和空间结构想象力都有严格的要求,想要学好数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课堂导入情境改变了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课堂的“教”多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贯彻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导入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有效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抓住核心问题,导入情境,建立模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引学生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探索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独立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取缔.在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下,教学理念逐步转变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方面,创设课堂导入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活动,活跃学习气氛,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创设导入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构建了不同的数学模型,打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切实提高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应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专研阅读,从而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分析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师在问题中创设导入情境,除了让学生在情境中落实基础、提高能力、巩固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智力、知识、能力水平把握问题的切入点和难易程度,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逐步加深.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初中学生特有的性格特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在课后,教师应及时把课上的知识点进行划分,制订一些延伸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应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预测,并根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所要求的内容以及课程展现的特点,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确定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加强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体会、探索,确保创设的导入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二次函数”时,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分别写出y=2x2+1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的抛物线解析式”,这样简单的问题,不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问题形式也比较单一、枯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结合多种元素,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在问题中创设导入情境,设计的问题应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问题,积极自主地思考问题,并找出对应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某厂生产一种成本为每件六十元的玩具赛车,规定销售单价要高于成本单价,并且获得的利润不能超过45%,在销售中发现,销售量y(件)与销售单价x(元)符合一次函数y=kx+b,且x=65时,y=55;x=75时,y=45.求一次函数y=kx+b的表达式.如果商场获得利润不低于500元,销售单价x的范围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更容易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独立的思维方式,还真切感受到问题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升学习效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才能设身处地地从问题出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存在局限性,学生数学思维定式严重,缺乏变通,解答问题的方法单一,更缺乏发散、求异的创新思维,解题思路不清晰,不能形成数学语言.初中阶段是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期,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导入情境,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拓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意识.例如: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导入情境:“我有两根木棒,长度分别为5 cm和8 cm,如果再找一根木棒与这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这根木棒的长度应该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木棒动手操作,经过讨论和实践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应小于13 cm.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延伸问题,如:让学生分别用A.12 cm,5 cm,8 cm;B.7 cm,5 cm,8 cm;C.15 cm,5 cm,8 cm;D.1 cm,5 cm,8 cm来摆拼三角形,并讨论D组中的木棒 1 cm,小于13 cm,为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摆放以及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获得了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对问题进行研究,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教师从实践出发,创设导入情境,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课堂参与意识,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如名人轶事、民间故事等,教师在故事中创设导入情境,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还让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知识内容,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例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这节课时,教师创设课堂导入情境时可以给学生讲苏步青的故事: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去法国做学术访问时,一位法国数学家给他出了一道题目:有A,B两地相距50 km.甲在A地、乙在B地,两人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走3 km,乙每小时走2 km,那么他俩几小时可以碰到呢?苏步青教授说:“生活中关于行程问题有两大类:相遇和追及.您所问的正是一个很典型的相遇问题.它用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就很好解决,他们10小时能相遇.”法国数学家说:“听您一说,真是挺简单的.”法国数学家没想到这个中国人能这么快就回答自己的问题.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一只小狗每小时跑5 km,它同甲一起出发,碰到乙时它就返身往甲这边跑,碰到甲时它就返身往乙这边跑,问小狗在甲、乙相遇时一共跑了多少千米.这时,教师故意把故事讲到一半,让学生通过运算,为苏教授解答.教师通过精心创设情境,积极营造氛围,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数学模型的同时,也使抽象的数学尽可能地形象化.创设导入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而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学习是一个有趣的过程,教师在游戏中创设导入情境,将游戏与教学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数学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在课堂上以游戏形式让学生“动”起来,产生兴奋感,可以使学生忘记疲劳,无形中就学到了知识.例如:学习“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时,教师创设导入情境时先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在教室后面空余的地方设计出超市、菜市场和服饰店,准备人民币道具,有几张百元钞票,还有一些零钱.教师扮演售货人员,选出3名学生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姐姐组成一个三口之家,再由另一名学生扮演邻居张阿姨,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收入与支出,记录这4名同学的开支情况.首先,出场的是“爸爸”,他用103元买了一桶色拉油,“妈妈”到菜市场花了18元买回了青菜,“姐姐”在服饰店买了一件裙子花了150元,三人回到家后,邻居阿姨把前几天借的500元钱还给了“爸爸”.游戏结束后,学生通过自己记录的开支情况,计算这一家三口最终是支出了还是收入了,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正负数的运用和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将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以接受的有趣的游戏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初中的数学知识抽象性很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点、重点时,教师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使知识更加形象化.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着引导的作用,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创设导入情境,可以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难点、重点知识的掌握,迅速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制作一名篮球运动员在做投篮动作时的影像,学生通过观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二次函数y=2x2的图像是________,它的开口向________,顶点坐标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在对称抽的右侧,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函数y=2x2,当x=________时,y有最________值,其最________值是________.学生看到不同变化时,能够轻松找出其中存在的相互关系,数学概念更加活灵活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准确.
课程预习时,教师可以先把要讲的新知识以小故事或者课前提问的形式表述出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接下来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运用新知识来解答问题,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加牢固地掌握了新的知识点.例如:学习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幂的运算”这节课时,教师先将生活中用幂的运算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例如:在中国,平均每平方米土地一年从太阳得到的能量,相当于燃烧1.3×108千克的煤产生的热量.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一年从太阳得到的能量相当于燃烧多少千克的煤?学生在系统学习后,可以自己解答出来,这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好方法;或者让学生在情境中参与角色,教师进行举例:假如你是某集团的技术指导人员,你不仅要搞好生产,还要全力抓好污染防治攻坚各项工作,现在想要将一个长为2×103dm、宽为4×102dm、高为8×10 dm的长方体废水池中的满池废水注入正方体贮水池净化.请你考虑一下,这些废水能否刚好装满一个正方体贮水池.若能,则该正方体贮水池的棱长是多少?学生通过思考,在脑海中建立抽象模型可以得出最优方案,并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解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的模型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与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还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初中数学教师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时,创设课堂导入情境能够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巨大帮助,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动大脑,启发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