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少杰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安徽 宿州 234200)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魂魄,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更是历代华夏人民智慧的结晶.新时代、新社会与过去不同了,中华人民在激烈的斗争后终于迎来了美好、繁荣的社会,这也就意味着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继承是每一名华夏儿女的任务,更是新时代学生必须肩负起的重大使命.在现在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继承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数学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学生不仅能收获丰富的数学知识,还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为年纪尚小的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基础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未来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意义,不断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把传统文化与数学课程融为一体,给数学课堂增添新的活力,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新时代的教育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重视对学生德育和素质方面的培养,因为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素质,才能满足学好文化知识的需求,还有助于当代学生以更加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文化素养,去面对不断发展的新社会、新时代.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营造传统文化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换个角度去看待数学知识,并在学习中逐渐激发自身的民族使命感和文化自豪感,学习兴趣和后劲都会被相继激发出来,进而实现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的双重提升,满足新时代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以及未来发展过程中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数学的起源是非常早的,其中包括了有趣的数学史和数学题目,以及不同时代古人奇妙的数学思想,这些都是华夏人民至高无上的智慧结晶.例如:在北师大版的高年级中,学生经常能碰到一道有趣的题目.这道题目最早起源于《孙子算经》,原题为:“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笼中鸡兔各几何.”这道题之所以流传至今,说明其有着突出的教育价值,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理解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有关“鸡兔同笼”的题型不仅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常见,在人教版、部编版、苏教版等多个教材版本中都有出现.“鸡兔同笼”之所以被广大教材编写者多次使用,原因就在于这道题是小学数学中为数不多的与传统文化直接相关的题目,学生能直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这两种动物非常常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探索欲也有促进作用.
1.对传统文化的意义
现如今,社会高速发展,再加上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在人们生活中的不断深入,很多学生和学生家长因为多样的主观原因越来越重视外来文化,从最直观的节日、语言、艺术中就能体现,年龄较小的小学生非常容易受身边环境的影响,本就懵懂无知的世界出现了文化追求偏差,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认知度不足,导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频频受阻.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教材上,纵观近年来多个版本的教材可以发现,教材文本中几乎很难找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导致学生认为除了语文之外,其他学科和传统文化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有策略、有角度地把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程,增加知识直观性的同时,加深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体验,让学生意识到我国文化瑰宝的重大作用,真正实现“从娃娃抓起”,养成理解、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习惯,使我国传统文化能够在物欲纵横的年代中经久不衰.
2.对数学发展的意义
众所周知,数学这门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非常强,考验了学生的逻辑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一般的数学课堂都是比较严肃、紧张的,所以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表现出的课堂积极性并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如人意,限制了数学学科的发展.然而当传统文化融入之后,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学生改变了对传统数学课堂的认知,思维空间被进一步扩宽,与数学学习有关的一系列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例如创新能力、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等,对学生日后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更为新时代的数学发展和数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1.借助名人故事
数学在我国的起源较早,同时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在我国历史长河的演变和发展中,有无数伟大的数学家凭借他们的智慧与勤奋,为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代数学家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历史的同时,感受我国伟大数学家的智慧.例如:在学到北师大版“圆的周长”这一单元内容时,学生收获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新名词“圆周率”,对圆周率的提出,教师可以借助以下内容来引入传统文化:“同学们,你们知道圆周率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吗?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古籍《周髀算经》中就记载过关于圆周长的算法,当时记录的是‘周三径一’,顾名思义,圆的周长就是直径的三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也是对数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祖冲之通过数次计算,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的结论,而且这个数可以精确到极小.祖冲之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位得出精准圆周率的数学家,更是第一位把圆周率精准到后七位的数学家,可见在那样的年代,精准到七位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随后教师还要向学生渗透,这个结论比当前发达的西方国家早得出了一千多年.教师通过这样的数学名人故事来引入圆的知识,不仅能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从而使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得到迸发,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传承了传统文化.
2.渗透相关数学史
数学史对当代小学生来说,无论对他们的知识积累还是核心素养发展都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如果能够把数学史中的内容带到数学课堂,融入数学知识,那么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会被进一步促进,德育教育效果会慢慢得到体现,天真稚嫩的小学生也可以在小小年纪就领会数学发展历史,产生敬佩之情.另外,数学史和教学融合在一起,还能让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全面,让学生不再认为数学知识是遥远的,与生活毫无联系的,从而调动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在把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课程的联系会变得更加紧密,教学价值会得到进一步展现.例如:在北师大版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教师就可以在“小数的意义”这一单元后的“你知道吗”板块中,找到相关的历史内容.板块中介绍了刘徽在撰写的《九章算术》中列出了一段内容:“微数无名者以位分子,其一退以十为母,再退以百为母,退之弥下,其分弥细.”这句话的大意是,个位以下的退一位是十分之一,退两位则是百分之一.退的越多,那么分得越小.原著中的“微数”也就是当前“小数”的意思.教师在介绍小数的数学史之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深深感受到我国古人的智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小数时的难度也逐渐降低.
3.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以教材为主,深度挖掘其中的内容,找到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能够与传统文化相互结合的点,随后进行合理的带入和渗透.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教材中有关“认识钟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认识带有阿拉伯数字的钟表.随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除了钟表以外的计时装置吗?在没有钟表的古代,人们都会用油灯、漏壶等物品代替钟表,而且古时在计时方面与现代有很大不同,那时人们采用的是十二小时计时法,而不是现在的二十四个小时计时法.这一知识的引入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在那样的时代以及艰苦环境下的伟大智慧.再如:在学习北师大版“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展示我国古代曾经出现过的货币,如贝币、铜钱、银两和黄金等,让学生感受早在千年前,我国人民就已经开始使用货币进行等价交换了,这也是当代人民币的起源.这种方式的文化渗透,不仅能与知识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还能集中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加强对货币知识和货币文化的认知,感受数学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4.构建文化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相对应的文化情境,借助文化情境来引出文化内容,引导学生高质量的学习文化知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借助文化情境,引出与文化相关的数学知识、话题,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主动探索中会逐步加深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对于学生良好发展十分有利.在平常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指引学生更好感悟数学知识中的文化素材.在课堂上,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通过情境消除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恐惧心理,让学生能深入数学课堂.例如:在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数学“田忌赛马”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相关故事,并通过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文化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引学生对田忌与齐威王对马进行分类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其中的数学问题,找出解决策略.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丰富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师要意识到,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时,需要对教材中的文化元素进行充分挖掘,找出相对应的文化知识点,实现对学生的文化培育.例如: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图形与变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灵活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图案展现出来,如脸谱、剪纸、陶瓷纹饰等,并鼓励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从中获取相应的数学图形知识.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为学生细致讲解图案的相关寓意,如图案出处、数学联系等.同时,教师还需要指引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互动交流活动,特别是一些传统文化图案,让学生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知识,体会文化魅力.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白,数学教学不应该局限在教材、课堂上,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拓展,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文化知识,增强数学教学的人文性.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理解,无论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还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积极改变自身思想观念,充分意识文化理解与传承的意义,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如数学文化史、名人故事等方式让传统文化与数学课程结合起来,在强化数学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同时推动新时期的教学改革,让广大小学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