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圆圆 曾 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传媒带来一个多彩的世界,不仅能打破时空进行教学,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更能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其创造力,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南化实小”)以习惯育人体系为基础,基于融媒体相关理论,积极探索“全息、全效、全员、全程”育人方略。
所谓“全息”,不仅指媒体信息载体多元,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而且包含了校园环境、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协同、社区联动等立体式校园全媒体矩阵。随着“互联网+教育”“云课堂”等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时空维度已被打破,跨界融合发展、资源开放共享、媒介互联融通将不断助推教育“全息化”。
“全息”并不是“全盘”。当年龄尚小、心智发育不成熟的学生置身信息洪流时,他们对校园事件、社会热点的价值判断缺少理智的选择,在网络评论或线上互动中有责任感缺乏和道德缺位现象。学校教育必须主动应对信息时代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挑战,引导学生成长为城市传媒的理性主宰,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既能够敏锐洞察、防患于未然,又能够防御风险、亡羊补牢。
南化实小整合德育处、图书馆、教研室、学生社团、心理咨询室等整体构建“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打造线上运营和线下支持的立体平台。如一年一度的校园盛事——读书节活动,城市传媒实践中心实现人员全覆盖、流程全跟踪、全平台运营。线上运营包括:创意策划中心负责制定具体方案、自主研发中心制作阅读文创产品、技术制作中心负责录制宣传视频、出版发行中心在微信平台结合图文、视频推送,学生参与宣传的整个过程,自主开发校园传媒产品。线下支持包括:城市书房中推进图书漂流活动、休闲社区里开展读书沙龙、志愿者联盟将好书赠予贫困生、城市优质资源库上线学生推荐的好书、心理自助体验区音乐台播放名著音频等,实现了多平台联动。
在城市书房里,学生可进行自助借阅、项目式学习及独立操作;在线上线下课堂中,学生可通过云媒体和优质资源库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后还可以借助电子班牌、智慧云屏、手机端微信小程序等对社会热点事件或校园学习生活进行创意策划、自主研发、技术制作等,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校报等进行宣传记录。
随着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信息推广平台的日益成熟,学校意识到主流媒体的权威报道是引导舆论走向、占据传播主动权和舆论阵地的关键。所以在媒体推广途径上,学校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支撑,尽量做到全平台全覆盖,注重精准传播、互动分享服务。“城市传媒”实践中心各项活动报道、宣传推送被主流媒体关注并转载,在区域内形成一定的传播影响力。
“城市传媒”实践中心深入学生生活,察实情、动真情、说实话,采写先进人物事迹,增强导向和激励作用。如“班级微心愿”征集到502条反馈信息;“课间十分钟”游戏征集到672条留言;新校区地面游戏内容和雕塑形象设计征集,因为利用网络平台引起家长、教师、学生甚至社会多方关注。由于“城市传媒”实践中心已形成一定传播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家长和教师也能够通过多种平台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积极关注青少年健康发展。
“全效”是指立足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汇聚各种应用,服务功能空前丰富、强大、全面、立体,正在成为学生跨媒介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同时,“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一直坚守价值引领、聚焦人文情怀,为师生营造富有意蕴的文化环境,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健康生活与价值观培育。
南化实小结合多元传媒平台,以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等为主题,发掘校园文化中的闪光点,制作一系列思政课、微队会、习园小课堂等主题微课。在学校电子大屏、智慧云屏、电子班牌、微信公众号、自媒体账号中同时推出宣传,坚持积极正面发声,夯实宣传阵地,做“倡行者”的同时努力坚守“把关人”的重要角色。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主题进行创意作品研发,例如:联合社团力量,结合疫情防控等热点时事,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手绘、剪纸、版画等形式,结合学校习惯教育文化出版习园“园创”系列作品;联合德育、语文等多学科团队,聚焦学校优秀学生代表,宣传积极、正面形象,以榜样示范为引领,培养优秀习惯,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里,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小主播。学校不断加深学生对新媒体宣传的融合度,尤其注重引导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形成良好的媒体开发和应用习惯。学生自主出版的校报《习园之声》已更新至62期,习园“园创”出版物也有了固定的20余个作品系列,通过提出创意、付诸创作、筛选稿件、自主编撰等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认知、评价和处理能力。
“全员”是从德育维度出发,指家庭、学校、社区等各种主体(个人、各类机构等)都在通过网络进入到学生教育信息交互的过程中。这是在“互联网+教育”推动下教育社会信息化持续发展的结果。从德育发展角度看,“全员化”也顺应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需要,而互联网便是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束缚,将家庭、学校、社会有机联动,“全员”参与到育人的行列中来。
“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衍生出的“网舆场”,让置身“无边界”的城市传媒系统中的学生既是接收端又是造舆源。在2021年两会期间,由各班级遴选推送的“小主播”在“城市传媒”实践中心发布的“红领巾说两会”节目一上线便引起热烈反响,前后8期,紧跟时事,让小学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和认识“两会”。“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一方面培养青少年的城市传媒素养,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媒体和信息网络安全意识等;另一方面加强现代媒体伦理及道德规范的培育,使所有学生能够有更优秀的表现和更健康的生活,实现更幸福的成长。
教师在讲台之外,利用全媒体传播优势,更新网络育人理念,提升网络应用能力,跨界做导游、主播、编导、健身教练等。从文案策划,到视频素材收集,再到配音、剪辑以及后期合成,教师们创作出一系列主题鲜明、思想深刻、生动活泼的网络微课和短视频作品。如语文教师化身云上“导游”,推出“跟着筱笛老师游南京”系列微课30节;心理教师变成“主播”,在“停课不停学”期间推出“师情话疫”主题教育13场;体育教师跨界“健身教练”,在习园“线”上宝典推出健身操视频,并在抖音官方平台发布打卡邀请,在疫情宅家期间引发健身热潮。“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一方面推动教师提升个人信息素养;另一方面牢牢掌握网络育人主动权,全面推动学校育人工作的实践创新。
在“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家长从被动到主动参与到学生教育中。家长在直播平台上可以“零距离”参与学生的各项重要活动,2022年期末成长仪式和毕业仪式上直播间,参与家长数超千人。校园文化征集、家长课堂、学校官方媒体发布的微信文章、抖音视频等后台点赞、转发、评论等正向积极,一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家校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城市传媒的过程监管。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实践中心在线上引进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馆等多媒体网络资源,并邀请优秀毕业校友回校指导实践中心的建设,树立榜样、传承梦想;线下的小记者职业体验、红领巾向社区报到、红领巾助力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让学生在“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互动中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程”指向基于“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建设的“四位一体”评价新模式。习惯教育的最终成果应该是指向学生发展的,而习惯养成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学生自发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一直保持着,所以南化实小建立了“四位一体”评价新体系。
学校德育处在传统德育评价基础上,增加信息素养评价模块,借助班级优化大师将评价“放权”给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自主设置“班级积分银行”评价标准。加分项可以设定难度系数不同的选项,如“我今天上课举手发言了,+3分”“今天只有一门课堂作业全对,+1分”等,提高基础评价标准的开放度和灵活度,尊重学生不同水平和能力,努力找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使其在合理范围内体验成功的快乐。
基于家校联动,学校设计了“哈比特七色星”、电子版和实体版两种“哈比特城护照”,在班级优化大师平台上线,家长和教师可以在手机端的班级优化大师上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如“劳动教育”中,家长端可点击“孩子今天在家主动参与家务劳动,+3分”,学校端可点击“学生今天按时完成包干区卫生清扫,效果良好,+3分”,一个月内“劳动教育”专题集满30分即可获得当月“劳动之星”奖章。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发扬长处,又能通过积分系统让其了解不足之处,使学生知晓预期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学校借助“微校+”平台将学生各学科试卷和作业进行录入,将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多媒体资源等进行上传,同时记录学生、教师在学校参与的各项活动过程性材料,以及班队会、家访记录等素材。教师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更细致地分析不同层面、不同要素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更方便地了解其优势、弱点及进步情况。学生也能利用“微校+”平台进行个人能力分析,实现个性化发展。
区别于传统的单一评价,南化实小借助城市传媒运用多种大数据信息平台,如班级优化大师、电子班牌、智慧云平台等相互关联的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如学期结束评选“哈比特城优秀市民”及“最美实小娃”。学校在升旗仪式中,给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并在各种网络平台展示他们的优秀风采。
总之,“哈比特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的研究与实践,正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合理地适应和应用大众传媒,从而实现传媒资源优势真正“为我所用”,让新时代学生在城市传媒环境下有更健康的生活、更优秀的表现和更幸福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