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洋平 吴容 马凯
(1.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肛肠科 四川 成都 610000;2.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慢性病防控总体趋势应该是以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1]。根据江维等[2]调查发现中国城市居民肛肠疾病发病率51.14%,其中以痔的发病率最高,占50.28%。积极正确的预防能减少痔的发生,中医学认为痔病主要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劳逸失当、饮食不节、痰血阻滞、体质虚弱等导致人体气血不畅、阴阳失调、脏腑受损而产生[3]。西医目前认为痔病的病机主要有:肛垫下移、静脉曲张、血管异常、组织炎症等,肛垫下移学说和血管增生学说在病理支持下被广泛认可。体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排便情况、心理情况、孕育史、年龄、工作性质、家族史、服药史、风俗、气候、遗传等是痔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在此笔者结合痔病的诱因来讨论痔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痔病先必须提高民众对痔病及其预防知识的认识。调查发现:仅有22.12%的城乡居民报告接受过有关肛肠疾病的宣传教育[4],人们往往因认知不足而未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成为痔疮的易发人群。通过健康宣教提高人们的“治未病”意识,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可减少痔的发生。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模式为一种新型护理方式,可通过对患者实施个性化、针对性健康教育,进一步提升其疾病认知度,增加其防治信心,促使其自觉建立健康行为模式[5]。陈琴银研究发现痔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干预,能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生活质量[6]。通过医院、学校、社会等力量进行多途径的健康宣教,普及痔病防治方法,将健康宣教贯穿人们的整个生命周期和多个生活场景。
《黄帝内经》中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质偏颇是痔病发生的内因,预防痔病重在培正气、驱邪气。根据王琦[7]的理论认为:体质是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相对稳定的特质。根据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目前中医体质分为九类,除去健康体质平和质,还有8 种偏颇体质。曹发容等[8]的研究发现与痔病相关的主要偏颇体质为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总的思路是避免加重体质偏性的因素,利用纠正体质偏性的条件,以期能达到平和质。
生活方式对痔病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外科正宗》:“因久坐而血脉不行……,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远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俱能发痔”。长期生活不规律、久坐久蹲久站、负重久行、过度劳累、房事过度、忍精不射等易致肛周血液回流循环障碍,极易造成痔静脉充血、曲张、血液瘀积。《东垣十书》:“善为痔者,皆为湿热风燥四气所伤,而热为最多也。”湿热互结,下注肛门而成痔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消化系统功能下降,胃肠蠕动减弱,乳酸产生增多,可诱发肛肠疾病。此外妊娠、不良生活方式可引发盆底肌肉张力下降,收缩力减弱,肛垫下移诱发痔病。何晶[9]等研究发现晚睡可诱发痔疮出血,其机制可能与褪黑素分泌减少加重炎性反应有关。勿久坐、久站、久蹲、负重久行、过度劳累,避免高温高湿的环境,房事有节,适度运动,作息规律等能有效预防痔疮。
饮食不节是痔病的诱因之一,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早有“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10]的论述。饮食不节可致脏腑功能失调,致气血精津的运化失常以及气机升降失常,使其发生筋横脉解的改变产生痔疾[11]。饮食的量与种类,淀粉、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的比重,水分摄入情况,都能直接影响粪便成分,导致肛肠疾病。长期高脂饮食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功能受损,可致便秘、腹泻等。膳食纤维制剂被认为可同时用于便秘以及痔的治疗和预防。何晶等研究发现酒精、辣椒素以及油炸食物中含有反式脂肪酸和5-羟甲基糠醛等物质,可刺激消化道黏膜出现血管扩张、慢性炎症等。陈凯迪等[12]综述文献推测辣椒素通道受体通道的开放造成了痔疮,可能与组织的血管扩张与增生相关。饮食有节利于预防痔病,日常生活中忌过度饮酒,应均衡规律饮食,勿过饥、过饱,勿过度食用辛辣、油腻食品。便秘患者需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和水,使用安全的缓泻剂软化大便,正常成人每日均匀饮水在1.5L~2L。
5.1 排便对痔病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排便习惯、便秘、腹泻等与痔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痔病的患者常伴有便秘,这可能因痔病患者常伴有疼痛、流血、脱肛等症状,其因恐惧而有意降低排便频率而出现便秘;或是痔病患者肛管压力增加,Sun 等[13]的研究发现,未脱出性痔病患者排便时,高压和肿胀的肛垫可阻塞肛管,而后出现便秘。便秘在痔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长期摒便、不定时排便、临厕久蹲等不良排便习惯,致患者排便反射紊乱。便秘患者可因排便时间过长、过分用力而致肛垫支持组织松弛、损伤,肛垫充血增生肥大下移而生痔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有久泻久痢而生痔者。”慢性腹泻,可引起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松弛等表现,久之痔静脉曲张成痔病。
5.2 如何保持正常排便:规律排便,无论有无便意,坚持每日定时解大便,每次排便在5~10 分钟内为宜,不憋便,大便质软而成条状为宜。一般认为蹲便较坐便更有利于大便排出,蹲便时肛直角较坐便时更大,利于大便排出,不能下蹲的患者,可在坐便时垫起下肢,模仿蹲便姿势,若长期排便异常,需排除器质性病变。
肛周皮肤及直肠黏膜因粪便、分泌物或其他异物的刺激而损伤,引起皮肤、黏膜出血、感染等,出现痔静脉丛血管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肛周皮肤增生、静脉曲张而成痔病。保持肛门清洁可减少肛周病变,平日需勤换内裤,勤洗肛门,有不适时可行坐浴,时间10~15 分钟,水温宜在38℃~42℃,宜用细软的手纸轻柔擦拭肛门。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有利于胃肠道蠕动,改善盆底血流,利于大便畅通,利于预防痔病。提肛运动是肛周锻炼的主要方式。任脉与督脉同出会阴,能调节全身的阴阳气血,但任督二脉却被口腔、前后二阴切断了直接沟通运行的通道,提肛运动是重要的沟通方法。“盆底理论”指出盆底任一组器官的功能发挥与功能障碍均是相互关联的。提肛运动可增强盆底肌群的收缩力、耐力,改善盆底肌群收缩的协调性和时相性,从而提升盆底肌群、肛垫的支撑力。提肛运动能改善肛周血液循环,预防盆底静脉瘀血,对肛周和盆底疾病(如痔疮)有重要的防治作用。提肛运动方法:全身放松,站立且双腿略弯曲或端坐或平卧,缓缓吸气,吸气时收小腹提肛,屏住呼吸,并用意念引提,升至脐腹,屏气至极,缓慢吐气,吐气时肛门周围肌肉缓慢放松,一提一松为一次,每天早晚各20~30 次。提肛运动需要配合适度的全身运动,提升人的整体机能,情绪放松、精力饱满时练习为宜。嵌顿痔、炎性外痔、肛周脓肿、肛门局部感染、身体虚弱、痔疮术后创面未愈人群不适于此运动。
情志对痔病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情志因素与肛肠疾病的发生亦有密切关系,其中恐、怒、忧、思最易引发肛肠疾病。痔疮主要分为风热肠燥、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4 个中医证型。忧思过度伤脾,脾虚则气陷,生湿化热,怒伤肝则易生风化热,阻滞气机,恐则气陷。根据迟玉花[14]的研究表明,肛肠动力学和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压力或抑郁等情绪因素可通过脑-肠轴影响慢性胃肠疾病的自然病程,情志因素可通过神经联系、代谢产物、激素及免疫调节等路径影响肠道功能,从而影响痔病的发生。情志因素也可能通过行为途径介导肛肠疾病的发生,如急躁之人易努挣排便损伤肛垫。健康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具有自信心等。医者运用语言、语气、情态、行为、气质等来改善病人的负性心理和由此产生的躯体不适[15]。运动、与他人交流、自我疏导、远离诱因等方式能对人的情绪、身心状态起有效调节作用,能消除人们紧张、急躁、抑郁等心理,必要时需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
痔病的发生、发展是内在的体质与外在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痔病需在认识个体体质基础上,做到纠正体质偏颇,避免诱发因素,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预防。中医“治未病”涉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几个方面,贯穿个体生命的整个过程,因此痔病需要终生预防。因个体的体质、病情、所处的环境等存在差异,疾病预防措施也需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调整,需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