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燕 吴 薇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近期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提出在全国着重培育各具特色的小镇。特色小镇的建设以休闲旅游度假为目的,涵盖大量景观优化、环境治理、生态改造等内容,行业的发展对园林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对原有的园林技术专业的育人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园林技术专业在原有的工学结合的模式上,将专业知识融入创业教育,发挥专业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作用[1]。通过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能力[2]。推进“产教创三融合”育人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嵌入创新创业的新思路,三者融合,优化教学效果。
(一)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园林产业存在脱节问题。传统的园林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园林植物识别(花卉和树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种苗生产、园林规划与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施工管理等技能。主要侧重传统的园林行业技能的培养,总结分析传统造园的建造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园林产业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美丽乡村”“生态修复”“城市双修”“海绵城市”“智能互动”纷纷成为行业热词,园林企业的业务范围也从原先的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转型至生态新园林建造、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等领域。通过企业进课堂、学生进企业全面掌握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将新的技术方法融入培养方案。
(二)现有课程体系设置与岗位要求存在距离。原有的园林技术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中,包含公共基础课、公共素质选修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课、顶岗实习等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多采用项目式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单一技能的掌握,忽视综合素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支撑。而工作中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动手操作的能力,更要具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园林行业典型项目的特征,依据不同岗位的复合能力要求标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比如园林设计的能力培养,除了具备设计方案的能力外,将项目的运营管理、项目的建造要点、项目的后期养护管理、项目的活动策划等都纳入课程的内容中,学生完成的不仅是一套图纸,更多的是从园林项目的可持续性角度出发,以求为投资方设计兼顾美学与经济的方案。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联系不紧密。新时代的发展,园林设计行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相关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生在学校期间,除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外,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也需要增强。很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定了创新创业的课程,教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的思维。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往往与所学专业联系度不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通过调研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将创业典型和成功案例引入培养方案中,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每年派遣专职教师到创业企业任职锻炼,邀请成功企业家进校开展创业讲座,成立师生合作的创业工坊,丰富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与市场的零距离过渡。
(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弱,深入学习能力不足。高职学生对实践动手类课程兴趣浓厚,对研究型、探究型的课程往往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比较低,应提高学生深入研究与思考的思维能力。
针对此类情况,从一年级基础课程开始,可以以课程竞赛为载体,构建学习小组,引入竞争机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如学院通过“小庭园设计、营造”等竞赛,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方案设计、图纸绘制、定点放样、工程施工、工程管护的所有环节,模拟实际工作的全过程,提前进入工作角色。在竞赛项目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协同工作、与人共事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园林实际项目的实施,学生融会贯通各类专业技能,逐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
(一)可以打破产教融合发展的现状与“瓶颈”。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相关职业群所需要的各类综合技能人才,行业的新发展,技能的类型也在不断更新。学校到企业实现无缝过渡,需要引入行业企业,实现合作培养。充分利用院校综合资源与企业先进资源,以社会服务为出发点,分析企业的岗位需求,充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资源共享。但现阶段,双方的合作,仅仅局限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核心技能的确定等方面,深度融合还不充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还需要经历比较长的磨合期。进一步深化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对接,核心是强调“同步对接”与“利益一体化”,制定常态化的制度与机制。需要建立产教融合合作共赢框架模式、建立产教融合组织管理机构、建立产教融合的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产教融合工作评价体系及专项检查制度。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现有教学体系的融合。创新是引领各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3]。现阶段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独立课程为主,课时少,多为选修课和公共课,进行的创业项目实践,也多停留在模拟演练阶段,市场推广可行性不高,导致大部分的创业实践项目只停留在纸面。需要在行业发展需求与教学培养模式共建框架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嵌入职业素养培养体系,采用各种创新创业的教学方法,尝试第一课堂与工作室形式的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方式,挖掘市场推广的潜力。改变传统教师为中心,学生单一技能操作的模式。以大小规模不同的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创新创业竞赛。
(一)完善产业融于高职教育的联动机制。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符合各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行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知识更新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缩短园林行业与学校时间差,需要在人才培养阶段进行同步介入。同时加强政府政策指导,制定相关的产业融于教育的专项指导意见,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保证教育领域与产业领域的有效联动,从园林产业发展的趋势着手,划分不同的技能模块,确定各园林行业各技能岗位的工作要求,以技能点为基础,逐步搭建园林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共同平台。尤其强化产教融合过程中,明确院校、行业、政府的职责,从税收政策、专项补贴、资质认定、企业信誉等角度出发,激发园林行业的社会教育责任,共同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
(二)深化多元化合作办学思路。高职教育领域、园林行业领域的多方深度合作,可以促始教育领域的办学思维模式转换。随着智能制造、大数据、基因技术、无人交通等技术的大力发展与应用,当代人才的职业素养,从原来的只要掌握单一技能,能够完成生产领域的某一个生产任务,发展到产品项目的策划、设计、研发、生产、维护等多个领域。园林行业参与者众多,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对就业者的沟通协作、创新思维、跨界思维等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德国、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从相关行业发展的趋势出发,从人才素养的培养规律出发,建立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多方合作办学的模式,特别加强创新创业思维的嵌入,强调明确的多元化体系的建立,融合各方优势,融入各高校各专业的教育体系。
如何有效地实现多产业多行业多部门融合办学目标,是教育及产业发展的重要命题,最基本的原则是实现合作方的共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合作的良性循环发展。作为政府部门,其重要的职责在于确立国家长期发展的产业规划,出台各相关行业的振兴发展规划,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针对多元发展的各方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完成的组织架构体系,并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园林行业内企业,依据本企业的发展规划,对照政府部门对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的规定,深度参与学校的园林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作为相关高校,对标园林行业发展目标,解析行业发展新技能要求,提高自身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学生技能的适用性,与企业实现共发展。
(三)确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园林行业的高效发展,同样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高校应该输出符合园林企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着力解决传统技能传承后备人才不足,行业新科技发展遇瓶颈的难题。强化行业企业深度融入高职教育体系,强化创新教育的力度,共同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从单一的参与者,转变为专业发展的引领者、评价指标的建立者、教育成效的考核者。实施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相互协同[4],确立园林技术专业素质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体系,以行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的划分,制定合理的技能考核要求。同时在各阶段融入各类创新思维训练模块,通过各类大小不同的园林创新项目的实施,对学生专业素养、职业素养进行演练,实现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园林技术行业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需要打破原有的浅层校企合作模式,从大学一年级的入学教育开始,融入企业创新文化思维,将行业新技能要求,嵌入总体育人模式中去,做到“技能实用化,能力综合化”,建设三方合作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扩大校内实训平台,学生随时申请进入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对自己的项目想法进行模拟实践,融会贯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内容,发挥实践基地平台的优势。探索产教创一体的育人体系,构建产业与专业共赢共管模式,着重师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