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云 傅冬颖 蔡永华
(一)现代产业学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主题是高质量发展,而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素,因此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同时,现代产业学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载体,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
(二)现代产业学院是推动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重要手段。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产业更迭的步伐,需要将产教融合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推动,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正是促使应用型高校发展的主要手段。应用型高校应当根据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学院。
(三)现代产业学院是实现可有效推动助力“四新”融合发展。国家正在大力推动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出现能够将不同学科专业有效合理整合在同一个载体中,逐步实现四者的有效融合发展。
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现代产业学院是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3]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探索模式。
现代产业学院是为服务于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校、政、企、协多方协同共建的综合化功能定位的创新型办学模式。在建设基础上,人才培养的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高度契合,共建企业在区域产业集群中居关键地位,建设专业已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合作中发挥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已初步形成先进的管理体系,这是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内容,明确了其建设目标,产业学院应是政校行企资源统筹的平台,是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四链衔接”的平台,更是实施院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平台[7]。
通常来讲,在以往的校企合作中,存在着企业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效果不显著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因为目前实行的管理体制是建立在学科专业基础上的,它不利于现代产业学院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设现代产业学院需要打破原始的束缚,创新管理体制,改变仅仅将学科专业进行机械化整合的组织模式,改变以往产教融合中多元合作主体各自分散的现状。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应更深入对接地方区域产业发展,探索一种能够形成真正符合地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建设方面进一步优化产业学院的内涵建设,从而使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形成更符合现代教育发展、更符合产业和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推动院校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培养的学生能力更符合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应创新校企协同课程建设体系,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现代产业学院的新型管理模式,促使企业成为合作中的引领者与主导者,不断探索优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新流程与人才评价的新质量标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可依托国家和地方政府各层面制定的产教深度融合政策,逐步破除建设过程中的体制束缚,使合作的多元主体能够持续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现代产业学院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4]。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可以构建“双主八共”产教深度融合新机制,实施全程协同育人。即以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强大合力为目标,融合高校和企业优势资源,企业与高校共同成为产教融合全程协同育人的“双主体”,形成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双方“专业共管、标准共商、平台共建、师资共融、课程共担、人才共育、质量共治、成果共享”的“八共”产教深度融合新机制。
(一)专业建设共同管理、培养标准共同商定。现代产业学院企业成为建设的主导方,需要单独或依附于院校的二级学院成立专门的学院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组成要多元化,需参与的校企双方选派专门的人员构成,应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选择权,确定合理的组织机构,形成正式的规章管理制度,保证日常管理工作有序有效进行,并应制定产业学院的长期发展规划与近期具体目标任务,从而实现专业共管,高效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现代产业学院应大力推动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需求的“四对接”,通过“集专业、集课程、集资源、集特色”四大平台,构建专业链、人才链对接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集群化发展为宗旨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应积极调研社会和市场需求,分析人才的岗位定位和能力定位,以产业需求定位人才培养,共同商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毕业5年后学生的发展目标,并细化毕业要求的具体条目内容,根据毕业要求及岗位标准共同商定课程设置,确定课程大纲、考核方案及考核评价环节,从而实现标准共商。
(二)平台资源共同建设、校企师资共同融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应发挥大学与企业的优势,逐步从以前的大学育人与企业用人的固有职能分工中淡化彼此的界限,使校企成为共同育人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校企双方共享资源、共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应与地方相关企业、政府共建应用创新中心,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应用服务工作。学校与企业可联合组建科研团队,基于对地方产业行业需求和学科前沿发展领域的分析,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共同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应用科研创新,将实际项目经验引入到教学体系中来,利用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反哺教学工作,创新并逐步完善校企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提高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使培养的学生与行业的发展更有针对性,从而实现平台共建,师资共融。
(三)专业课程共同承担、优秀人才共同培育。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应打破固有的学院建设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引领,学院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培养具备综合实践能力、满足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建立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符合行业产业岗位需求,紧随行业与企业标准,课程体系要突出应用型。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与改革,应切实分析企业的用人需求,改革教学体系,与企业共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要贴近企业实际和发展需求;组建双师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课程建设管理团队,建立校本教材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平台资源,形成以实践案例为核心的应用型项目化校本教材及丰富的课程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的有机对接,使教学活动要更加注重实操性和真实性,使企业教师真正地走进学校、融入课堂、切实进行实践教学指导,从学校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在企业方的主导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模拟企业真实生态环境的组织,开展项目实训工作。带领学生参加高水平竞赛,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指导并支持学生双创工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孵化,从校内外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有效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共担,人才共育。
(四)人才质量共同保障、合作成果共同惠享。现代产业学院合作的校企双方应以OBE教育理念为依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建设、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各种新型课程的建设和课程目标的评价体系、教学团队的建设、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等方面构成一个闭环,借助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的优势,共同商讨确定形成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从而实现质量共治[5]。
现代产业学院合作的校企双方可在深入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之后,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验室的建设、产业行业新技术的应用、科研实践平台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方面深入开展教育联动,从而使学院真正成为能够培养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合作企业的“人才库”和“智力库”,并可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把院校的专业的建设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提高产业学院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校政企彼此之间协同共享、互惠双赢、共同进步和持续发展,实现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