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四史”教育下的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2022-11-21 03:14姜甜甜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四史思潮

姜甜甜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企图通过歪曲、否定特定的历史,或夸大历史的支流两种基本手段,误导人们形成错误的历史认识,进而否定我国意识形态,动摇我国社会制度。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高校学生必须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一方面,“四史”教育能够澄清基本史实,有力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观点;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学习“四史”,有利于其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并与思潮背后的敌对势力展开积极斗争。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高校传播的新变化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惯常的基本手段为依托,以“四史”为攻击点,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

其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满足于史学领域的输出,日渐触及文化领域。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致使学生的解压需求不断上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配合消费主义和泛娱乐化主义思潮,将经典文艺作品低俗化,如恶搞《黄河大合唱》,在红色作品中丑化军人形象等。另一方面,这股思潮利用学生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的特点打起感情牌,演绎出李鸿章为捍卫国家尊严,在万国运动会面对黄龙旗高唱《茉莉花》的故事,将李鸿章美化为爱国英雄(后被中国历史研究院证伪)。其妄图消费青年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情感为其传播铺路。其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载体更加多样。近十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搞“因特网外交”,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虚拟性、共享性等特点,向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其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平台上,捧红一些网络达人,运营一些公众号,再配以“野史”“秘史”等字样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利用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复杂性不断提升,导致自媒体传播效力惊人,帮助其进一步扩大影响。其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日渐乔装成学术热点。敌对势力打着探寻历史的幌子,向青年学生传达肢解过的、碎片化的历史充当新的历史发现,并在社会各界对相关事件和人物的纪念活动和学术研究显著增加的时期,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乔装成学术热点,传递到大众面前,企图让学生以学术探究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内容。

但无论如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唯心本质并未改变。第一,这股思潮不顾历史真相,为达到主观目的,随心随意解释历史。如其夸大侵略战争在推进中国近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忽视战争性质、混淆是非黑白。第二,这股思潮用历史发展的支流否定历史主流,并刻意割断历史前后的联系。无论其刻意放大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挫折,全盘否定英雄人物,还是为中国近代反动人物翻案,都是企图用历史的支流来代替主流。第三,这股思潮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宣扬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其生成是偶然的,无人能预知社会的走向,试图瓦解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挫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高校传播的危害

1.制造思想混乱,消解历史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背后的敌对势力制造、截取所谓的历史数据和图片企图使学生质疑历史事实。如某微博账号晒出民国课本的图片,说其中“没有一项是所谓爱党、爱国。这就是把你当一个小孩、当一个人看”(被中国历史研究院晒出的民国课本证伪)。再如带有图片和数据的谣言称中国三年饥荒“饿死3 000万”(程恩富、詹志华教授通过研究得出,1959—1961年间我国非正常死亡人口为400万至500万),致使一些错误的历史观点向学生侵袭。学生将接收到的信息与原有历史知识作比较,会产生差距甚至矛盾,形成思想上的混乱。尤其当思潮以“学术研究”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其迷惑性和欺骗性更强。当然,部分学生会选择阅读文献或寻找教师予以帮助,来解决困惑。但也有部分学生抱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态度,任由主流意识形态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容在脑中挣扎、纠结。甚至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有图有真相”。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还可能导致学生对思政课产生逆反心理,从心理上排斥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

2.扭曲价值判断,颠覆社会共识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妄图深入学生的价值观念,误导和扭曲学生的价值判断,颠覆社会达成的共识。一方面,这股思潮随意解释、戏谑历史,冲击学生原有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认识。如宣扬汪精卫为保护国民而投靠日本,是“曲线救国”的表现。在学生思想混乱、迷茫之际,容易被引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预设的轨道。学生可能基于错误的历史事实,或是忽略了社会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做出价值判断,易陷入唯心主义、纯粹相对主义的怪圈,或表现出固守绝对道德原则、渴求完美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扭曲的价值判断极易颠覆社会共识。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学生对歪曲了的中国近现代史进行评价,从而对既定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社会共识产生质疑。

3.削弱制度自信,动摇思想根基

“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1]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砥砺向前的思想之源,也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极力想要否定的历史事实。“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高校的传播,是想要抓住尚未深入涉猎社会生活但又对中国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青年学生,诱引其怀疑历史发展的合理性,怀疑中国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合理性,并配合传播西方世界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来削弱学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促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产生疑问,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达到其遏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和平演变的真实目的。

三、充分发挥“四史”教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作用

1.“四史”教育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中国近现代史

其一,把握历史背景,了解时代特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常诱导学生脱离特定背景考量历史事件。如假借生理学研究,让成长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学生换位思考,质疑人类的生理承受限度是否能支撑个体做出邱少云、黄继光这类英雄的壮举。“四史”教育要给学生梳理相关事件的历史背景,而后讲解史实,让学生能够跨越时空,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英雄人物的壮举,明白先烈们为的是守护中国人民和自己的信仰。其二,认清历史事实,优化历史认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渗透的基本手段之一是歪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唯物辩证的历史方法论,它是从历史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去考察社会历史的一种原则和方法。”[3]“四史”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使学生摆脱与史实不符的认知。“四史”教育要积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之中,辅以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四史”知识竞赛、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聆听宣讲团宣讲等。其三,厘清历史脉络,正确看待历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另一基本手段是以支流来否定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否认历史的整体性。对此,“四史”教育要引导学生将不同阶段的历史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形成比较清晰的历史脉络。纵观党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在实践中日渐成熟,守着初心,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中国建设得越来越好,这就是党史的主流和主线。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把握各个阶段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主线,敢于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碎片化历史,戳穿其以点带面背后的真实目的。

2.“四史”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解读中国近现代史

一方面,引导学生理性解读历史事实。思政课及“四史”主题教育,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的职责,二者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作为新时代青年,高校学生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辩证思维,对于从非权威渠道接收到的历史观点,尤其是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的内容,要加以辨析,学会从整体出发,评析历史事实,探寻历史规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觉敬畏历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结合泛娱乐主义思潮消费历史、消费英雄人物。走在时代潮流前沿的青年学生容易无意识地被这股思潮影响,部分学生表现出不能严肃对待历史及历史人物的倾向。给予历史以应有的深情和必要的敬畏,这是对待历史的基本态度。“四史”教育不应仅停留在客观事实的复述,更应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四史”中蕴含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磅礴的精神力量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

3.“四史”教育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第一,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一方面,“四史”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如进行党史教育时,将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的革命面貌进行对比,我们看到资本主义无法挽救中国,而党带领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行稳致远。但纵向比较并非将两段历史割裂开来,而是在历史的联系和运动之中展开比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常用改革开放后的成就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功绩。高校要引导学生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和取得的外交成就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稳定的外部条件。党带领人们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事业是一个接续奋斗的过程,是一项具有完整性的事业。[4]另一方面,“四史”教育需要培养青年学生的世界眼光,对历史进行横向比较。中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了和平发展。而西方通过殖民掠夺等方式换来了少数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这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第二,正面与反面的比较。“四史”教育要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将正面人物、事件与反面人物、事件进行比较。张学良晚年评国民党为什么失败时,指出这并不是国民党智力、人才不及共产党,是党的性质、目标,党所代表的群体利益使然。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不相信群众,镇压革命运动,必然失去人心、失去胜利。而共产党人没有特殊利益,他们革命热情高涨,纪律严明,信仰坚定,能够团结最广大的人民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人心。“四史”中有许多这样的正反对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与西方市场的时常失灵,新冠疫情中中国的积极抗疫和西方世界消极抗疫的对比等。

第三,注意历史与人的同一性。“四史”教育固然要引导学生回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也要引导学生及时抽身,回到当下的时空对事物进行总结,汲取经验教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常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虚无,如其对毛泽东的革命事业进行虚化。一种表现是丑化毛泽东,过分放大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失误,以此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另一种是神化毛泽东,认为当下中国出现的一些问题,须按照毛泽东时代的做法,才能加以解决。二者都没有看到历史与人的同一性。过于在意失误,不仅对历史人物不公平,也会极大阻碍对当下人的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全面发展。而神化毛泽东的表现则是企图让中国开历史的倒车。当下的中国社会、人民群众及其需求有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中国必须不断向前迈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性。高校“四史”教育要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自觉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斗争,做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阐述者,做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捍卫者。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四史思潮
新时代高校开展“四史”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越是在历史前进的路口,越是不能彷徨——《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观后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历史虚无主义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