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瑞琴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三融入”主要指的是将大学生劳动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以及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环节之中,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一步凸显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际价值以及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环节之中,把劳动教育课程置于重要地位,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完善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具体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三融入”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制度,不断培养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因此,笔者将在文章以下内容中,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际要求,着重分析劳动教育“三融入”的具体途径。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属于高等院校素质教育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之一,也是高等院校专业化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前提之下,高等学校内部着重推广较为全面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素质教育的实际教学体系,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之中,我国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十分关注高等教育的实际教学现状,高等院校应合理开办更加全面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的深层次变革与改进,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实际教学要求,着重凸显出我国素质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以及实际的教学意义。在着重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现代化发展的优秀人才之时,逐渐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需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着重提出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三方面的实际要求,在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之中,教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之中,整合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教学内容以及相关教学资源,随后将相应教学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操作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可以通过此种形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以及文化作用,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到实际教学环节之中,逐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教学要求,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校园文化的文化教学意义。尤其是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三融入”环节之中,更加需要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主要作用,将课程教学内容、校园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层次融合,促进三者的合理转化,以便快速凸显“三融入”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
大学生能力发展过程比较复杂,每一个大学生所面临的能力发展问题以及自我成长问题均有所不同。在此过程中,需要高等院校以及相关教师为大学生的自由发展以及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将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内容引入其中,合理培养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将“三融入”教学模式融入高等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符合大学生自由发展的实际需求。
在我国部分地区,一部分高等院校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实际价值,也没有将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课程融入整体教学体系之中,从而导致部分高校并没有着重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甚至直接忽略劳动教育。部分高等院校并没有快速推进全新的教学模式,也没有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要求以及教学原则进行深层分析,也有极少数高等院校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仅仅将专业课程教学以及理论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并没有将实践操作教学以及劳动教学作为单独的教学模块。学生无法在实际教学环节之中充分理解劳动教育的主体教学价值,也无法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实际教学要求,导致大学生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
许多大学生在正式步入高等校园之前,并没有主动参与过各式各样的劳动教育课程,也没有参与过实践教学活动。许多大学生由于父母溺爱,本身就缺乏家庭劳动教育,加上他们从小没有接受过于全面的劳动教育课程,导致大学生从小便缺乏劳动教育意识以及自主实践意识,许多大学生在刚刚接受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之时,并不能够积极主动融入其中,甚至有极少数大学生产生了极强的抵触心理与排斥心理。个别大学生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并不重要,也不愿意耗费一定时间参与劳动教育课程以及相关劳动教育活动。
由于部分大学生从小便没有接触过劳动教育课程,也不能够正确理解劳动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目标以及主要的教学原则,更不能够充分意识到自身实践能力发展方面的不足之处。因此,部分大学生劳动素养较低,不具备基础性自我劳动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在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诸多方面依然存在较大欠缺。但是即便如此,依然有极少数大学生无法快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意识,从而导致极个别大学生依然不能够主动参与相关劳动教育课程。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劳动素养,则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无法适应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也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缺乏基础生活素养。
1.融入劳动教育内涵。在大学生劳动教育环节之中,需要高等院校将具体的劳动教育内容以及相关教学理念直接引入到课程教学环节之中,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实际价值以及重要意义。利用劳动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领略劳动教育的无限魅力。高等院校需要将劳动教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具体教学课程之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中积极推广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充分整合与融合,共同组成高等院校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在劳动教育“三融入”环节之中,更加需要高等院校教师合理理解劳动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目的及主要的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细致阐述劳动教育的实际教学要求,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劳动教育课程,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的深层次变革与转换,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余,主动参与各式各样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劳动教学活动。
2.单独设置劳动教育课程。高校教师可以选择将劳动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引入到课程教学环节之中,在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教学课程,随后在劳动教育课堂教学环节之中,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进一步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材料。教师需要在课前设计环节之中,充分安排具体教学流程以及相关教学模式,快速整合高等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方法以及主要教学对策,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大学生充分理解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以及实际的教学价值,以便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参与欲望。
1.融入特色校园文化。当前情况下,在大学生认真学习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理解劳动教育的主要意义,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的实际教学内涵以及主体的教学原则,从而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甚至对劳动教育课程产生了极强的排斥情绪。在许多高等院校内部推广劳动教育课程较为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受众较为复杂,由于大多数高等院校大学生只希望学习专业课程以及学科课程,并不愿意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因此,在正式推广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也需要高等院校教师充分利用特色校园文化感染每一位学生,从头脑思维这一角度,快速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思维意识,积极鼓励学生正确意识到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性质与价值。
2.建设校园文化体系。在高等院校正式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前,首先需要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融入的实际要求以及主要的融入形式,随后在高等院校内部搭建较为全面化的劳动教育平台,在高等院校推广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达成“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以及独特校园精神之中包含更加全面化的文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与劳动教育课程进行融合,随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与带动作用。不同高等院校在开展文化建设活动的过程中,建设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以及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体系。在这一前提之下,则更加需要高等院校教师在合理开展劳动教育课的过程中,促进劳动教育课程与校园文化的合理整合,将二者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层次融合,以便进一步丰富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际教学内容,进一步凸显劳动教育课程的精神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不同高等院校所创建的校园文化有所不同,不同高等院校在推广校园文化以及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也会面临不同的文化建设问题。
3.将劳动教育理念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环节。高等院校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的实际教学理念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环节中,将校园文化之中的主体内容引入到劳动教育具体环节之中,在二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快速推进劳动教育模式的转型与升级。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积极向上,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感染高等学校内部的每一个学生,以文化教育的形式引导帮助院校内部每一个学生充分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无限魅力。在这期间,教师可以积极引领学生快速理解校园文化的主题与内涵,提取校园文化之中的主体精神以及文化传承模式,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校园文化的主体内涵,快速理解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以及文化宣传过程,鼓励学生融入其中,并在此基础之上,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以及思辨能力。大力推广优质校园文化,可以从思想意识这一方面,逐步转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大学生充分意识到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避免大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以及排斥心理。在教师推广校园文化,逐步建立健全高等院校劳动教育实际体系的过程中,更加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随后面向全体高等院校学生细致阐述劳动教育的相应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教学要求,积极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自身的能力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发展需要。在学生深入思考与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身能力发展以及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以及学科素养,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参与劳动教育课程,从而在劳动教育环节之中,快速提升自身动手操作能力及劳动实践能力。
4.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学资产,可以体现在高等院校日常教学活动的诸多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校园内部特色的校园文化,合理开展各式各样的劳动教学活动以及课程研究活动。校园文化立足于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将特色校园文化融入实际教学环节之中,在专业课程教学以及劳动课程教学等诸多环节中均可以着重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内容。校园文化并不属于一种直接的教学内容,而是属于一种间接性教学内容,但是实际上此类教学内容依然可以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产生较大影响。大多数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在多年改进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全面化的文化推广模式以及校园文化教育模式,在宣传、推广宣传文化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已经逐渐融入到每一位高等院校学生的心中。以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以校园独特精神为具体的教学资源,整合各式各样的教学材料,逐步改进高等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习教学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素质教育的实际教学体系,逐步融合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促进文化教学与劳动素质教学进行深层次融合与转化。
1.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开展高等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身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因此教师更加需要着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高等院校内部,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劳动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要求,随后结合素质教育的整体教学原则,从细节之处快速调整实际的教学模式以及主要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紧密融合与对接,在理论教学环节之中逐步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环节之中,融入理论教学的相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素材。在高等院校内部正式开展劳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主动融入其中,采取较为全面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意识为根本教学目标。在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之中,教师更加需要不断鼓励学生动起手来,充分感受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价值,随后积极引导学生定期参与多样化的劳动教学课程。
2.改进劳动教育具体方法。高等院校方面也可以将劳动教学课程作为重要的一门课程,设置在素质教育的具体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环节之中,面向全体学生,细致阐述劳动教育的相关教学理论以及劳动技术应用方法,带领全体学生学习基础性学科知识以及各式各样的理论知识,以便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环节。在学生充分掌握相关教学理论之后,便可以由教师带领本班级内部全体学生直接进入到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之中。在实践教学环节之中,由教师反复多次强调理论教学的实际教学内容,积极将更加全面化的劳动技术以及劳动教育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操作以及团队协作等诸多形式,自己动手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此期间不断感受劳动教育的实际乐趣。不同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不同类型的学习问题以及能力发展问题,不同学生的能力发展过程以及成长过程均有所不同。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将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引入到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之中,通过研究鼓励以及情感激励相互结合的形式,在学生初步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之后,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全面化的教学策略、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直接引入到教学环节之中,充分融合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以及教学资源,均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劳动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大学生作为祖国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进行劳动教育尤为重要。高等院校方面需要充分组建专业化教师团队,由专业教师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将理论教学进行深层次融合与转化,以便在实际教学环节之中,合理、有序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以及学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式各样的理论教学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将“三融入”的教学原理以及教学模式引入其中,将课程教学、文化教学、实践操作教学作为高等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具体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之一,进一步拓展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路径,逐渐完善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