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铃娣,张月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时代正式开启。大数据本身具有工具价值,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因此在当前时代下成为了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截止到目前,我国网民的人数已经超过10亿人次,迈入了全民网络时代。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在生产生活中引入大数据技术,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将其作为教育媒介,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创新开辟了可行的路径。因此,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社会实践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呈现新趋势。高校需适应大数据时代对社会实践赋予的新内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以实现社会实践教育目标,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提升,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广义的社会实践指的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总和。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符的社会实践,是加深专业认识与累积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从而实现自我的提升。本质上来说,社会实践是一种认知实践方式,将理论知识付诸与行动实践。因而,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属性。马克思主义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为独有的特征[1]。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社会实践中开展与应用。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社会实践,可以让具有实践精神的内容走入课堂,并通过实践,深入人心,有利于思政教育效果的强化。首先,高校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础,由教师通过课上讲授的方式,引入社会实践元素,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社会实践元素的引入,有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推动学生的成长。其次,高校还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以班级活动、校园活动、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产生直接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间使学生接受实践教育。最后,高校还要重视对教育实践基地的利用,鼓励大学生自主参加社会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2]。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立德树人目标能否达成,同时也是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任务,更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不可或缺的环节。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并创新教育方法,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2020年《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对深化社会实践进行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充分实施社会实践。因此,高校应重视大数据时代下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路径的探索,促使社会实践渗透到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发挥出社会实践的最大价值。
00后已经成为了高校的主力军,他们的成长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同时间同频,学习和生活都深受网络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现代社会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可以享受到社会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但所受苦难较少,并未形成吃苦耐劳的品质。第二,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不强,其认知观念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和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资本主义思潮和消极主义思想,冲击了大学生的固有认知,使其信仰发生动摇。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第三,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产生深层次的理解,并坚定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结合上文可知,大数据具有诸多方面的优势,分别为共享、资源和工具优势,高校应将大数据作为工具,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进行创新,积极应对社会实践所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塑造社会实践内容和渠道。高校可以从创新社会实践教育内容、创新实践教育路径、拓宽教育渠道和稳定学生网络情绪等方面入手,为社会实践路径创新,提供有效的支持[3]。
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教师提供是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内容的主要来源,学生很难通过其他渠道接受实践教育,因此对教师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充满了兴趣。以社会实践相关视频为例,在传统数据时代,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较少,部分地区的学生甚至没看过社会实践相关视频。在这种情况下,播放社会实践相关视频,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在大数据时代下,网络逐渐普及,对于走在时代最前沿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并不是一个陌生词,他们可以利用网络随时随地的观看社会实践相关视频,同时还能利用社交软件发表和分享自身的看法。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高校对社会实践教育内容进行创新,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红色实践的积极性。
在大数据时代到来前,社会实践教育内容较为固定,在课堂、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体现的元素也存在单一性的特点。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高校思政教育应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在内容上也应具备立体性、层次性的特点,教育形式应该以生动简洁为主,教育则充满个性化和针对性的特征,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建议高校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在思政教育课上,教师应利用实践教育基地,通过结合原有理论知识和当前时事热点的方式创新教育内容,使大数据在社会实践中的创新作用充分实现。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及相关教育人员需要精心设计实践主题活动,以关联性分析为手段,打造侧重于学生直观感受的教育实践环节;第三,在校园文化内容设置过程中,高校需要对教育内容的维度平衡予以高度关注。高校校园文化设置,不能仅强调特定节日和主题,还应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微信公众号推送或校园布置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以多元化的手段参与社会实践,并从中获得收获,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内容的生动性和立体性也会因此而强化。
在传统数据时代下,教师讲授、观看视频、参观工厂、学生体验属于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例,教师在构建教学情境时,主要依靠文献、音频、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对实践案例进行了解。但互联网的普及,却使传统社会实践方式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网络时代下,各种新媒体和自媒体不断出现,学生可利用网络了解社会实践知识。比如:当前B站已经成为众多实践爱好者的集中地,只需要输入关键字,即可搜索各种社会实践视频。并且,观看者还能通过字幕与兴趣相同的人进行交流,学习氛围十分浓厚。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教师的讲授可能会缺乏吸引力。其次,传统社会实践教育方式希望通过营造实践氛围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并从中汲取力量。但在大数据时代下,这种营造实践氛围的方式已经过时,要求高校另辟蹊径,对参观内容、参观方式和参观体验分享途径加以优化。最后,参加主题性社会实践,是传统实践形式,虽然这种实践形式可以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但开展难度较高,无法高频率开展,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在校园中引入实践文化体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已经成为高校创新社会实践路径的关键点[4]。
大数据具有工具价值,这种价值为教师研究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分析学生个性需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会因此被践行。高校想要创新大数据时代社会实践教育途径,需要对大数据时代下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时还要将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作为基础。首先,高校应该与对接基地之间加强合作,对教育内容进行优化创新。其次,高校要加大投资力度,为学生构建社会实践情境,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满足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求。最后,教师和工作人员应提升自身的大数据运用能力,探索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应用大数据的方法,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比如:高校可以将网络技术作为依托,打造线上社会实践教育平台,打破空间和时间对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的限制,促使学生在网上进行学习。高校还可以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定期发布与社会实践教育有关的内容,并通过多种推送方式的运用,迎合学生的喜好。此外,还要在平台中开辟实践参观和分享模块,鼓励学生就社会实践发表自身的看法,并与其他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从而加深对社会实践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决心更加坚定。
在大数据时代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不断被拓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实地参观外,VR体验、网络搜索和模拟参观同样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形式。以VR和模拟参观为例。在5G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实践基地已经利用VR技术对旧有体验方式进行了创新,可以足不出户的了解社会实践,这种现象的出现,为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开辟了新的路径,但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大数据技术创新社会实践教育渠道,会涉及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VR设备虽然是当今时代的热门设备,但实践基地是否具备应用VR技术的条件、高校能否为学生提供VR设备、教师如何分配教学实践、如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用VR设备,都是高校应用VR技术拓展社会实践教育渠道需要面对的挑战。第二,模拟参观作为新型实践体验渠道,其应用同样需要面对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学生对电子导游容易失去兴趣,在电子导游讲解时很难集中注意力;教师和工作人员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情感体验,无法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以及如何促进理论教育和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等[5]。
在大数据时代下,社会实践传统方式正在面临挑战,为强化社会实践教育效果,高校需要对社会实践教育渠道进行拓展,建议高校以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基础,打造教育模块,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感和成就感。首先,高校应该对学生体验渠道多元化的情况进行充分考虑,为达成这一目的,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分发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同时将大数据手段作为依托,收集和整理社会实践教育内容,满足学生对教育内容提出的要求。此外,高校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教育情境由模拟情境转变为实践情境,促使学生对社会实践保持浓厚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将VR和AR技术引入到社会实践教育,满足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受和相互分享的需要。比如:教师可以在线上教育平台中上传与社会实践有关的AR视频,让学生自由观看,并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线上交流。在观看视频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写下观后感,以强化社会实践教育的效果,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价值。最后,考虑到当代大学生深受网络影响,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打造线上社会实践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信息效率快的优势,占领社会实践的制高点,促进大数据与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
在大数据时代尚未到来之前,在信息传播效率低下和通讯工具短缺的背景下,学生很难获取自身所需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和评价,是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理解和认知也会受到教师的影响,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够保证情绪的正确性,但却存在单一性的特点。将其作为基础,开展社会实践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但在进入大数据时代后,绝大多数的人都拥有手机,并能利用手机上网,互联网对大学生认知理念和情绪的影响也逐渐加深,大学生作为网民,他们已经习惯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体验感和成就感也会下降。并且,网络上还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就是不良信息的代表,在这些信息的影响下,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会不断下降,甚至会怀疑自身的信仰,这对于高校思想教育社会实践而言,可谓是严峻的考验[6]。
结合上文可知,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中,理论指导、视频传递和价值观灌输是教师稳定学生网络情绪的主要措施。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情绪稳定措施已经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建议教师将网络平台作为稳定学生情绪的媒介。具体措施如下:第一,高校教师应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师生关系进行精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作为重塑关系的依据,对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所获得的情感情绪,教师应予以尊重,并利用先进的理论引导学生甄别错误信息,提升学生信息甄别能力,为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第二,教师还要对网站、QQ、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运用,通过查看学生发布的动态,了解学生当前的情绪状态和情感变化趋势,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教师应与其进行单独交谈,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充分释放。第三,教师可依托于大数据技术,构建动态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对自身情绪进行表达。第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喜好和兴趣为着手点,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在参加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时,能够以熟悉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推动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至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而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实践教育渠道拓展创新的同时,也需要迎接诸多方面的挑战。高校及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探索大数据时代社会实践教育内容、创新大数据时代社会实践教育途径、拓宽大数据时代社会实践教育渠道和稳定大数据时代学生的网络情绪,使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效果得到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