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对植物的生物效应

2022-11-21 02:04姜晓燕何映雪梁宸卿
癌变·畸变·突变 2022年3期
关键词:叶绿素幼苗活性

姜晓燕,闫 冬,何映雪,范 莉,梁宸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放射生态学研究室,北京 100088)

放射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它主要关注生态系统中放射性本底的变化、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介质中的富集及迁移规律以及放射性核素对生物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及意义。通过模拟天然条件、人为引入放射性核素观测其在生态系统的富集、迁移特征,掌握其规律,拟定放射性核素污染生物链的防治对策。由于放射性核素的同位素与其具有相同化学性质和环境行为,因此,目前绝大部分放射生态学研究均是用稳定同位素代替放射性核素的研究,例如Soudek 等[1]研究发现植物对锶的放射性同位素90Sr 和稳定性同位素88Sr 的吸收无明显差异。用稳定核素替代放射性核素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植物富集放射性核素的筛选方面,其目的在于为将来植物修复污染土壤这一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而提供科学数据。研究植物吸附、富集核素规律,不仅可以为植物修复污染土壤提供理论基础,还可以根据植物的某项生理、生化指标改变而作为放射性污染的指示标志物,为预测、预警该地区受到放射性污染提供技术支持以及根据可食性植物对放射性核素富集规律,有利于对核事故情况下可食植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与研判。

放射性核素进入环境,遵循物理学浓集、扩散以及生物学累积和转移的规律,其行为受到其物理与化学性质所制约。放射性核素进入植物体内的主要途径包括:放射性污染(人为因素如核试验、核事故等)、大气干湿沉降、土壤颗粒在植物体表面的黏附和植物根系吸收。放射生态学主要关注与核试验、核燃料循环等相关的物理半衰期较长的放射性核素,如铯(137Cs 为30.0 年)、锶(90Sr 为29.1 年)、铀(238U 为4.47×109年)[2]等。放射性核素通过不同方式进入植物后,会在植物体内迁移运动,或留在特定组织和器官与其生命组分相结合。例如90Sr 等核素行为像钙(Ca),137Cs 像钾(K)迁移,131I、133I 类似于稳定碘(I)的运动。植物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富集和迁移等行为,类似植物对重金属的吸附和迁移,有一定规律可循,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植物生活的空间和寿命都会影响放射性核素的累积,因此,植物对富集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的作用也是有限的[3],下面就放射性核素的植物效应研究情况进行简要概括。

1 放射性核素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它是每个植物个体通过互惠、竞争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巧妙组合,是适应其共同生存环境的结果。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而且存在着植物群落的相互作用,植物间的相互作用通常是通过去除邻体和保留邻体之间的个体表现(一般是生物量)差异来衡量的,有一系列指标表示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如相对竞争指数、对数响应比、相对邻体效应和相对相互作用强度。通过调查研究对植物群落作综合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类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

放射性核素对植物群落的作用,一方面是由放射性核素本身的毒性作用,另一方面是由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或衰变的子体对植物的作用。

放射性核素的存在威胁着农业生态系统,引起土壤生物种群区系成分的改变、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大量放射性核素释放到农业生态系统,导致胁迫植物,辐射敏感植物最先受到伤害,导致死亡、破坏或干扰。放射性核素的存在影响着植物群落,如有分析研究了南方某铀矿区周边的植物群落,不同环境辐射强度生境上植物重要值差别较大:轻度、中度辐射强度生境的群落物种重要值相对分散,乔、灌、草三层均出现多个优势植物;而重度辐射强度群落的优势植物集中于极少数植物。铀存在下,相对其他地区的植物群落稀少、草本植物种类占比较多,木本植物占比较少,以禾本科,菊科植物种类较多,而且耐受性强的优势植物如一年蓬、野菊花、苍耳、商陆等形成一定优势群落生长[4]。在尾矿坝,个别植物如商陆、苍耳和辣蓼生长茂盛,不仅形成了一定的群落,而且可能因为受到辐射等因素的影响,植物个体较非矿区自然状态下的生物量更大,这些特点将对铀矿区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复垦有着重要的科研参考价值。

2 放射性核素对植物的个体效应

放射性核素对生态系统和植物群落的影响是广义的、普遍的,最终还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体植物产生影响。植物个体效应一方面有放射性核素本身的毒性作用,另一方面在于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对植物的作用。主要包括对个体存活率,生长速率等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植物会通过自身调节和适应环境调节对外来的放射性核素的胁迫产生抗性,在逆境中生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膜系统结构、光合过程、酶代谢等方式更好的适应新环境而进行生长、发育。

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同种植物的不同品种之间以及同一植物的不同组织、器官之间的辐射敏感性均存在明显差异;引起植物种间辐射敏感性差异的内在原因主要有细胞核体积、染色体体积、DNA含量、内生保护剂,而品种间的辐射敏感性差异与DNA 损伤的自身修复力和一些生物分子的化学基因(如蛋白质分子的巯基—SH 等)有关;水分、氧气、温度以及辐射保护剂和敏化剂,是影响植物辐射敏感性的几个重要外界因素。

植物对放射性核素的辐射敏感性由高到低为:高等植物>低等植物、普通品种>杂交品种、栽培品种>野生品种、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植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辐射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为:幼苗>成株、未成熟种子>成熟种子、萌发种子>休眠种子;发育过程中其各器官辐射敏感性由高到低为:配子体>枝条>种子;叶芽生长点、薄壁组织、花芽、根尖比其他器官更敏感;植物在细胞水平上对辐射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为:细胞核>细胞质、性细胞>体细胞、卵细胞>花粉细胞、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在有丝分裂中对辐射敏感性由高到低为:单细胞>二倍体细胞;而DNA合成期、分裂旺盛期细胞对辐射敏感性较高。

辐射敏感性评价指标包括当代植株生长的抑制、细胞学及生理生化变化,辐射对植物的影响表现为生长抑制、生育期延迟、形态变异、育性及存活率下降、产量减少。生长抑制指标包括种子发芽特性与幼苗形状,常用此来快速判定辐射敏感性;细胞学指标包括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细胞率、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微核是衡量辐射对染色体损伤的可靠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包括酶类,光合生理如叶绿素、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读和细胞间隙CO2浓度、自由基、同工酶酶谱、膜脂过氧化程度等。植物受到污染所致的环境中放射性核素锶、铯等的胁迫,其体内发生生理生化反应,产生一些应激反应,表现为好的一方面是具有各种抗性,不利的一面是导致植物受胁迫而引起损伤、枯萎或死亡。

3 放射性核素对植物抗性的影响

植物抗性(plant resistance)是指植物自身形成了一系列生理生化的防御机制,能够适应并抵御各种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胁迫的能力[5-6]。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来自环境的胁迫(press)。这些胁迫可能来自非生物因素如自然环境中的低温、干旱、高盐、水土污染等,也可能来自生物的因素如病虫害等[7],根据植物对外界的耐受性还可将抗性分为抗热性、抗冷性、抗污染性、抗辐射性、抗病性、抗盐性等[8]。植物抗胁迫机制分为:避性机制和耐性机制。避性机制是植物不能主动发生空间位移,主要是采取在时间上调整其生长发育周期避开外界环境胁迫发生时期,寻找适宜环境完成生长发育周期或某个生长阶段。耐受机制是植物在逆境条件下,通过调节其生理生化过程增强修复能力,保证细胞在结构上稳定,功能上维持各项生理活动的运行(如光合、呼吸、离子平衡、酶活力等方面),在逆境条件下仍能保持正常生理机能的平衡。无论植物采取哪一种方式来减少放射性核素对其的损害,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超过某个阈值,将无法避免植物出现损伤乃至死亡。类似人类的代偿和失代偿机能。维持植物抗性与体内一些物质相关,植物抗性相关物质包括:脯氨酸、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水杨酸、可溶性糖、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还原酶。能够影响到这些物质代谢的均会影响植物的某一抗逆性,如抗盐性、抗病性等抗逆性。

3.1 锶、铯对植物抗性的影响

有学者[9]研究了10 科13 种植物用稳定核素锶、铯代替放射性核素锶、铯,在高浓度锶[500 mg/kg,Sr(NO3)2]和铯(500 mg/kg,CsNO3)的抗性及其对锶的富集能力,筛选针对土壤锶或铯污染的修复植物,结果表明:抗高浓度Sr胁迫能力从大到小依次是:芝麻、向日葵、红圆叶苋、菊苣、空心莲子草、西葫芦、蕹菜、黄秋葵、高粱、木耳菜、柳叶苋、四季豆、灰灰菜;抗高浓度Cs胁迫能力从大到小依次是:芝麻、蕹菜、四季豆、空心莲子草、西葫芦、黄秋葵、向日葵、柳叶苋、红圆叶苋、灰灰菜、木耳菜、高粱、菊苣。由此看出,芝麻对锶、铯的胁迫具有抗逆性,对锶、铯的抗胁迫能力均排在所研究植物中的首位。

在对油菜的研究中,将耐辐射异常球菌导入大肠杆菌,油菜中能检测到其表达,并增强油菜对射线和盐胁迫等的耐受性。油菜对铯(133Cs)胁迫的抗性实验研究结果[10]表明,受到4种133Cs浓度胁迫时,转IrrE基因油菜比非转基因油菜更具有Cs胁迫耐受性,转基因油菜根部的积累量大于非转基因油菜,MDA含量低于非转基因油菜,产生的游离脯氨酸高于非转基因油菜。IrrE就是从耐辐射球菌中发现的一个DNA 修复开关基因,在细胞中被一些损伤信号或某些中间信号分子激活,从而开启细胞的胁迫应答机能和防御机制,增强细胞的抗性。

3.2 放射性核素对植物叶绿素和氧化还原相关酶类的影响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植物才能够正常的生长。逆境条件下植物体同时存在着保护酶系统,这一保护酶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抗氧化系统,能够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植物通过抗氧化酶加强抗氧化作用提高对逆境的抗性,从而防止自由基毒害。

放射性核素对植物叶绿素和抗氧化酶类的影响包括对叶绿素a/b、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脱氢酶(dehydrogenase,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等的影响。

3.2.1 锶、铯、铀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核素锶、铯对植物的胁迫,可降低植物叶绿素含量。在对甘蓝的研究中[11],高浓度的133Cs 或88Sr 胁迫会抑制甘蓝叶绿素的合成,使其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过量的133Cs 或88Sr 可能会与合成叶绿素的关键酶结合,导致酶失活,抑制叶绿素合成,叶绿素的不断分解使胁迫60 d时甘蓝叶绿素比30 d时明显下降。

研究表明[12]用不同浓度SrCl2处理菠菜幼苗,与对照组相比,Sr2+处理对菠菜叶片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叶绿素b的抑制效果要高于叶绿素a,说明叶绿素b对Sr2+处理更敏感。在100%的铀尾沙处理下,油菜幼苗叶绿素含量降低,且叶片MDA含量明显升高[13]。

3.2.2 锶、铯、铀对植物抗氧化相关酶和MDA 的影响抗氧化相关酶类(POD、SOD 和CAT),能共同清除植物在胁迫中产生的过氧化氢。放射性核素锶、铯的存在使抗氧化相关酶活性先增加后减少,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植物抗氧化相关酶对锶、铯的胁迫较为敏感。MDA含量升高,植物体内自由基含量增高,诱发膜脂过氧化作用,表明植物在耐受锶、铯胁迫中经历了逐渐受损的过程。

在研究向日葵幼苗[8]对核素Sr 的富集特征和耐受机制的试验中,施加不同浓度Sr (25、150、750 和1 500 mg/kg)土培处理30 d,向日葵幼苗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均随着Sr浓度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向日葵幼苗根部的抗氧化酶系统对Sr胁迫更为敏感,CAT活性水平较高,表明其在向日葵耐受Sr胁迫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核素锶对玉米种子的发芽及幼苗的生长具有双向作用[14],随着锶胁迫浓度的增加,SOD 活性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而POD 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MDA 含量总体呈升高趋势,表明玉米幼苗在放射性核素锶胁迫过程中经历了忍耐和逐渐受损的过程。

同样在对可食植物菠菜幼苗水培研究中[12],菠菜幼苗叶片富集锶浓度达到35 mg/kg 时,0.5 mmol/L SrCl2处理,对菠菜幼苗生长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处理20 d后;抗氧化酶活性明显上升,MDA 比对照组增加了24%,叶片锶浓度达到318.33 mg/kg,2.5 mmol/L SrCl2处理下,植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抗氧化酶系统的响应更为强烈,处理20 d 后MDA 增加了68%,植株枯萎近乎死亡。

CsCl处理与脱氢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递降呈显著负相关。CsCl 对藜幼苗的正常代谢产生严重胁迫,在50~100 mg/L CsCl 处理下藜幼苗中POD 活性略有降低,当浓度为200~800 mg/L 时POD 活性显著降低,对活力指数的抑制率为17.00%~55.20%,最终在萌发代谢中使藜的活力指数下降[15]。该浓度下POD系统的功能甚至其结构可能已受到破坏,POD酶在植物老化组织中活性较高,幼嫩组织中活性较弱;CsCl能还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含量高对植物细胞有损害,导致植物衰老。这是因为过氧化物酶能使组织中所含的某些碳水化合物转化成木质素,增加木质化程度,所以过氧化物酶可作为组织老化的一种生理指标。

有研究表明[16],用乙酸铀(C4H4O6U)处理藜苗,随着浓度逐渐增加,POD活性明显下降,乙酸铀处理与脱氢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递降呈显著负相关,均显著降低藜幼苗的脱氢酶活性,表明其体内氧化还原活性减弱,对藜幼苗的正常代谢已产生严重胁迫。研究表明[17]在铀矿浸出液浓度为10%时,铀矿浸出液胁迫显著增加了绿豆幼苗及其根系SOD 和CAT 的活性;浓度=100%时,绿豆幼苗及其根系的SOD和CAT活性低于对照组。有研究显示,铀浓度在0~50 mg/L 范围内,蚕豆种子的SOD 和CAT 活性升高,在铀浓度超过50 mg/L时,对蚕豆种子萌发率、SOD 和CAT 活性均有抑制作用[18]。上述研究表明,能够导致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升高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植物抗氧化能力的增强,而导致植物抗性能力增强。

4 放射性核素对植物根吸收、富集、迁移的影响

植物对于放射性核素的吸附、富集和迁移行为,绝大部分是通过植物根部吸收来实现的。放射性核素对植物根系吸收的影响规律因植物种类而不同,绝大部分根系发达植物富集核素较多,也有部分叶片发达植物富集核素较多。通常植物吸收放射性核素规律为地下部分(根部)>地上部分(茎叶),茎叶部分>花果部分[19]。通常用富集率(concentration ratio,CR)和转移系数(transfer factor,TF)表示植物对核素的富集和迁移能力。此外植物对放射性核素的吸收、富集和转移亦受诸多因素影响,通过外源施加改变土壤性质的物质等可以影响根部吸收,如施加土壤改良剂、施加化学肥料等。不同核素对植物根吸收及富集规律亦不相同。

4.1 锶

90Sr 为人工放射性核素,在放射性核素毒性的分组中其为高毒组,衰变放射出β射线,是核裂变的产物,以气溶胶的形式沉降,由于90Sr 半衰期长,因此,长期存在于生态环境。植物会长期对其富集与累积,通过食物链逐级放大影响人类,这就是需关注长寿命放射性核素的原因所在。在现场采样调查研究中[20],某核电站周边30 km 以外地区茶叶中可测量出90Sr 的放射性活度浓度范围为1.021~17.19 Bq/kg(2013—2018年),蔬菜类样品为0.021~0.318 Bq/kg(2013—2017 年)。已有研究[21]探讨了放射性污染区内7 种沙漠植物中90Sr 的含量及分布,放射性90Sr的比活度由大到小顺序为:盐生草>河西苣>黑果枸杞>剐毛柽柳>芦苇>沙拐枣>盐节木;植物生长期采集样品中90Sr的比活度更高;芦苇各部位中90Sr 比活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根>叶>茎。未清洗芦苇样品中90Sr 的含量比清洗干净的芦苇样品中的含量高得多,表明再悬浮是植物受污染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菊科串叶草是一种90Sr超积累植物。菊科串叶草对90Sr的富集系数为3.25、转移系数为2.95,均大于1.00;能修复土壤中5.9%的90Sr[22],可推荐作为90Sr污染土壤修复处理的备选植物。

植物对90Sr具有富集作用,主要表现为植物根部对90Sr的富集大于茎叶部对90Sr的富集。研究者[8]用稳定的锶、金属锶模拟90Sr 对向日葵进行试验表明:向日葵的根、茎、叶均能富集金属锶,不同器官表现为根>叶>茎。向日葵的生物富集系数与不同器官金属锶富集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且根部金属锶浓度与富集系数的相关性最强。本课题组在对蔬菜的土培实验中,菠菜和小白菜对稳定性核素锶均有较强的富集和吸附作用,且高浓度组的菠菜对锶的富集率显著高于小白菜[23];在水培条件下,芹菜和萝卜对锶的富集率为茎叶部>根部[24];生菜和小萝卜的根部锶含量随着水培液中锶含量增加而增加,在低浓度组(0.5、1 和2.5 mmol/L),生菜在Sr 从根向叶的迁移方面比小萝卜更有优势,其迁移系数(TF)值为1.45±0.17,而小萝卜TF值为0.15±0.03[25]。

4.2 铯

放射性核素137Cs 也是一种人工放射性核素,释放γ射线,放射性较强,137Cs在放射性核素毒性的分组中分为中毒组,主要来源于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试验、核武器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放射性废液、核反应堆的放射性废物和核燃料后处理厂的放射性废液。自大气沉降至地表后,被土壤吸附,并主要伴随着土壤颗粒的机械运动而迁移,被植物吸附和富集。此外137Cs还普遍运用于工业、医学、农业及生物学应用等领域中,以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而成为研究土壤侵蚀和泥沙沉积一种良好的示踪源。

植物对进入土壤中的铯具有吸附与富集作用,铯富集能力较强的植物有蜀葵、南瓜、地肤、番茄、丝瓜、西葫芦、小白菜、蓬子菜、芥菜等[26]。有研究显示,在对6 种植物实验中,不同植物吸附137Cs污染土壤修复能力的顺序是:虎尾草>油菜>红梗叶甜菜>南瓜>红甜菜>东升叶甜菜。且在酸性土壤条件下有利于虎尾草、油菜、南瓜3种植物对137Cs的吸收[27]。

研究[28]显示,木耳菜各器官间富集Cs的积累量大小依次为根>叶>茎,木耳菜的根、茎、叶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均能积累Cs,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其吸收量随Cs施加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但以根部的富集能力最强、积累量最大。而对于叶片发达的植物来说,叶就是主要吸附铯的器官。如对苋菜的研究中,苋菜叶片是主要的富集器官,富集量表现为叶>茎>根,表明苋菜是一种铯富集能力强,具有较高潜在应用价值的铯污染修复植物[29]。植物富集核素也有一定限度,在高浓度胁迫情况下,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停滞、甚至死亡。有学者研究了麻疯树幼苗在不同浓度Cs+胁迫处理下,株高、株茎、叶面积均随Cs+浓度升高而呈下降趋势,其中400 mg/kg时胁迫造成明显的叶片变黄和脱落,说明麻疯树幼苗在高浓度Cs+处理下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30]。而果实在吸附放射性核素量相对非可食用的其他器官(根、茎、叶)是较少的。如小麦和玉米是铯低富集植物[29]。这一规律对于评估核事故污染后的植物性食品是否安全是有意义的。

在对放射性核素在植物中的转移系数研究中[31],90Sr的转移系数高于137Cs,90Sr 从土壤不同科植物转移系数的顺序是锦葵科>苋科>胡麻科>菊科>豆科、唇形花科>大戟科>茄科>旋花科>百合科、藜科>禾本科,上述植物转移系数的算术平均值依次是3.03、2.72、2.60、2.49、2.38、2.37、2.27、2.19、1.83、1.67、1.66、1.3,90Sr 从土壤不同科植物转移系数大多集中在0.50~2.50。而137Cs从土壤不同科植物转移系数的顺序是藜科>锦葵科>唇形花科>苋科、胡麻科>茄科>豆科>菊科>旋花科>禾本科、大戟科,转移系数的算术平均值依次是0.90、0.25、0.23、0.21、0.21、0.15、0.14、0.12、0.10、0.07、0.07。137Cs从土壤不同科植物转移系数大多集中在0.20以下。

4.3 铀

已有多项研究表明一些植物对铀具有富集能力[32-33],且植物的地下部分富集有能力大于地上部分。这些植物包括向日葵、印度芥菜、碎米沙草、满江红、满江红鱼腥藻和香蒲草、碎米沙草和白鹤芋、合果芋和水莎草、大薸和水葫芦凤眼莲、牧草、小飞蓬、鼠曲草、青蒿沉水植物菹草、挺水植物空心莲子草、燕麦、菠菜、特选榨菜、高粱、菜豆、四季豆等。植物中叶比表面积大的植物对铀的富集作用相对较强。这样的植物包括芒草、鸭跖草、凤尾蕨、野棉花等,它们铀的含量超出样品土壤中铀含量(120 μg/g),其中芒草和鸭跖草铀含量均在130 μg/g 以上;野棉花根铀的含量亦超出样品土壤中铀含量[34],富集系数大于1。富集系数超过1即为超富集植物,可作为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备选植物。本课题组前期对北方某铀矿区内不同工位所采植物样品中铀含量的检测显示,铀主要富集于植物根部,植物各部位铀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根>叶>茎>花果[35]。莎草科的碎米莎草的地上部分对铀的富集系数高达6.04,莎草科植物对铀的吸收富集性能明显优于其他科植物,碎米莎草对铀则表现出超耐受性和超富集性[36]。

5 小 结

本文从植物群落、个体效应、植物抗性、放射性核素根吸收、富集和迁移能力等方面,回顾了放射性核素锶、铯、铀胁迫植物的生物效应。了解和掌握放射性核素对植物生物效应的特点与规律,目的是可以评价个体和相关种群的后果,进一步对相关情况做出管理决定,如植物修复、预测、预警等相关措施。其意义在于:一方面筛选出吸附、富集放射性核素能力较强的植物即超富集植物,可推荐作为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备选植物;另一方面,可根据植物的某项生理、生化指标改变作为放射性污染的指示标志物,为某典型区域放射性核素锶、铯、铀等水平改变而进行预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持;此外还可根据可食性植物对放射性核素富集特点和规律,对核事故情况下可食植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猜你喜欢
叶绿素幼苗活性
假日与婆母村郊栽苗
蛋白酶对禾花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航天器表面抑菌活性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希望
提取叶绿素
提取叶绿素
提取叶绿素
绿茶保存要精心
保肝药物体内活性筛选方法的建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