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 张叶群
(1.武汉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345;2.武昌理工学院 智能建造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在百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红色资源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知识分子群体和广大人民大众文化智慧和思想精髓的汇聚,构成了有别于从物质形态到意识空间为轮轴谱绘出包罗中华民族众生思想谱系的锦绣长卷,涵盖着丰厚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血脉,它不仅是东方文化的卓越象征,而且也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永恒的丰碑。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关键问题”,进而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正因如此,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价值依归,“三全育人”培育模式则是当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和必由之路。红色资源文化是对我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深刻阐释,其涵育着引领价值、激励价值和传播价值的功能,展现出非同一般的情感共鸣力和情绪感染力,其丰富的育人资源和强大的育人功效自不待言。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实效落地,需要充分运用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而“三全育人”辐射下的红色资源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是其升华、拓宽和发展的粘合剂。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对红色资源文化的精神内蕴与时代特征进行阐析是赓续红色资源文化育人功能之开端,致力于勾勒“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政育人的精神谱系,推动红色资源文化和高校“三全育人”基因式深度契合,首先需要从红色资源文化的精神内蕴和时代特征两个维度加以把握。
“文化是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3]简言之,即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红色资源文化源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育,从党的“四史”发展为历史轴心,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历程中形成、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苦难中铸就辉煌的凤凰涅槃,亦是中国人民固有精神特质的精华与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红色资源文化所蕴藏的丰富、深邃的精神内蕴有过多次论述。总书记指出,“红船精神”是中国伟大的革命精神之渊薮,其深深地映衬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4]继而论及,“雷锋精神”的核心在于“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5]亦有谈及,“女排精神”的核心在于坚持“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6]与之一脉相承的“伟大的抗疫精神”,则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7]等。
正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的“红船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开创的“雷锋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发展的“女排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厚植的“抗疫精神”等为典型代表的红色资源文化的本质诠释和高度凝练,红色资源文化汇集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的精神面貌和刚毅作风,尤其是新时代红色资源文化凝聚着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冀图独立解放、幸福富强的美好夙愿,肩负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道路有机融合的筚路蓝缕。
质而言之,将红色资源文化与爱国主义相延续的民族情怀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有机结合堪称恰如其分的“光辉范例”,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盛、人民富足、民族复兴进程之中渐趋式发展的一股钢铁洪流力量,譬如“红船精神”“雷锋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等,即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红色资源文化之精神内核。红色资源文化不仅是鼓励和鞭策中华民族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辉煌的活力源泉,也是其中所蕴含的政治本质和精神特质,更是当今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来源。[8]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9]沐浴于中国新时代之中,红色资源文化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背负着新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的帷幕已徐徐升上,其中以红色资源文化的整合性、引领性和文化的传续性三个特征尤为重要,充分体现了红色资源文化是融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精髓。
1.红色资源文化的整合性
概指红色资源物质文化和红色资源精神文化,红色资源物质文化是由红色文物、革命遗址、纪念馆、回忆录、纪录片等实物为代表;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民谣、红色舞蹈等代表的红色资源精神文化。红色资源文化的整合性涉及了多方面、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红色资源物质文化和红色资源精神文化。
2.红色资源文化的引领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红色基因渗入血液,浸入心肺,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0]其独特的引领性功能在于,为身处于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既能孕育“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能阐发“润物无声”的效果。特别是我党革命先贤不惧风险、不怕牺牲和追求光明、探寻真理的可歌可泣百年奋斗历程,更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红色资源文化的传续性
从自身的历史发展逻辑来看,红色资源文化是集聚追求远大理想和坚定崇高信念为一体的传续属性。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外患日迫,内忧日甚”江河日下的国衰危局,一部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心系“拯救苍生于水火,挽颓势以塞漏卮”的远大理想,从洋务运动时期汉阳钢铁厂遗迹到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起锚,开启了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中追寻救国图存的康庄大道。早期的传道者、殉道者和践道者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伟人,孜孜以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相调适耦合、一以贯通的正确选择。藉于此,无产阶级领导以“独立、解放、民主、富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红色标识,已然成为我党带领全国人民追求的坚定崇高信念,并渐渐衍生而出“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些都是中华儿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精神的伟大结晶。所以,红色资源文化具有“罕有其匹”的传续性。
红色资源文化作为具有保持红色信仰不动摇的重要教育源泉、增加扩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素材、多种形式促进思政教育开展的载体,在“三全育人”视角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向大学生传递红色资源文化,继而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引领价值、激励价值和传播价值等重要功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价值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此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的支持和拥护。而年轻人是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红色资源文化,能够使大学生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事迹,为大学生在精神方向上树立旗帜和榜样,使大学生能够坚定红色信仰,做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合格接班人。同时通过大量的英雄事迹,也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信仰树立了榜样和方向。[1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以红色资源文化为载体引领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新时代社会精神涤荡,并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理想信念的发展,更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长治久安。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知识的呈现和传递亦出现了重要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譬如让青年朋友们了解党的治国方针和理念,让大学生明晓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思想理论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增多,意味着相应的思政教育素材和资料也需不断扩充和深化。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对共产主义理论的机械性复述,大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难以形成具象化的了解和感受,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存在某些程度的弱化。如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红色资源文化的先进个人和事迹,则能够使学生对我党治国方针和理念的了解更真实更深入,使大学生在学习思政内容时有例可循,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支持,使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够更加生动地在年轻学生中落地生根。此外,“三全育人”视域下红色资源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设相融合,是激励大学生在新时代追求理想信仰的重要源泉,能够使大学生涓涓细流般地获得精神养分和心灵滋润,对培育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提升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照屏宣科”(由“照本宣科”演进而来)、内容枯燥等教学问题,声音、文本、照片、图像等都是红色资源文化可有效运用的重要传播素材,而红色遗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则是更具独特性的传播载体[12]。一方面,将红色资源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有助于丰富课堂教育的开展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兴趣。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对红色博物馆进行参观访问、播放红色资源文化的音像制品、在红色旅游地区旅游等,通过别样生动的活动,加深大学生对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解,提升大学生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依归感。另一方面,将红色资源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体现,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亦可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德育工作的多元化顺利开展。最后,红色资源文化多体裁的特点,也有助于教师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料,使不同的教育课程能够找到最真实的教育案例。[13]更好地增强“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对红色资源文化的带入感,以基于设身处地真真切切体验或基于“反转课堂式”的直观理解以此改变思政教育中说教劝慰成分,进而提升对红色资源文化的认可性。一言以概之,以利于充分发挥红色资源文化所独有的传播价值。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教育引导青年党员……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14]源于此,对红色资源文化合理的开发和运用是培育高校“三全育人”时代新人的重要法宝。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应以红色资源文化的引领价值建构全员育人的驱动器,以红色资源文化的激励价值构造全过程育人的孵化器,以红色资源文化的传播价值造就全方位育人的助推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三全育人”视域下红色资源文化的的塑造者、体现者、实践者和引领者。挖掘、培育、选树和弘扬红色资源文化典型,用身边耳熟能详的红色事迹感染、鼓舞、领引、提升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群星闪耀的良好育人环境,是武汉文理学院贯彻“三全育人”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首先,要健全好一个机制,强化“学生干部—辅导员—思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的联动机制,以红色资源文化的引领价值建构全员育人的驱动器。为使红色资源文化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充分发挥出教育内辐力和外延度,高校必须调动一切可以为之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夯实红色资源文化的引领价值,着力打通思政工作中存在的壁垒和阻隔,务必把大学生培育模式与红色资源文化有机结合,筑造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地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15]
其次,要明晰职责划分,落实好红色资源文化的主体人格的建立和作用发挥。所谓主体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能够在讲课过程中,展示出自身的坚定信仰和行为风范,使学生能够从教师本身的信仰中找到信仰共产主义的认同感”。[16]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科学研究分析大学生对红色资源文化的需求意向,把握大学生在红色资源文化教育过程中的归属感,从学生受众的视角而论,精准推送,提高红色资源文化教育的吸引力。
最后,要全面革新全员育人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加强红色资源文化教育的亲和力。囿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语言表达方式迥异有别,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传道水平,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宗旨,注重工作的时代感和时效性,积极探寻红色资源文化的新载体、新方法,不断挖掘、对比、遴选和凝练有特色、有亮点、具有示范引导作用的红色经典案例,把红色事迹和红色资源文化成功经验转化成师生的行动指南,着力构建校园文化品牌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环境育人氛围。[17]
不断夯实红色资源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价值功能,是实现“三全育人”理念的全过程育人的应有之义。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就是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素养和理论自信,为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孵化器作用,也要积极推进红色资源文化的全过程育人的效能。
首先,高校要创新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中的内在价值,建设全方位、多系统协同育人的红色思政课程体系。高校要创新红色资源文化中“读万卷书”的理论教学课堂和“行万里路”的实践教学课堂双元化内涵价值,健全高校红色基因血脉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育人目标,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百万师生大实践”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18]进而大力推进红色积极能量的传播,不断拓展红色资源文化嬗变升级和课程思政构建深度耦合的新路径,显著提升“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性、多元性和实践性。
其次,高校要深挖红色资源文化,积极有序推进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实践平台构建和主渠道构建,实现“三全育人”视域下红色资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师师共研,生生共学,师生共进”。高校要通过创建红色专题文化活动和强化红色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实现“大思政教育”理论有深度、实践有力度、情感有温度。通过以传承奥运文化精神等为主要教育内容,进而唱响主旋律,增强红色资源文化的号召力,推动红色资源文化内在价值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政教育内涵的转化植入,形成红色资源文化传续、红色资源文化弘扬、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向心力,使得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影响,同频共振,协同共进。[19]
第三,高校要以红色资源文化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媒介作用,发挥其激励价值功能,通过深入红色资源文化教育中的育人氛围、育人形式的构建,实现“三全育人”视域下红色资源文化教育的“反馈实效,结果落地”。[20]高校要通过传统节日加强红色资源文化的代入感和时代感,诸如创新思政课程体系,以素质教育的“内省课程”为例,在内容设置方面,大一开设“励志”和“修身”两个主题,大二设立“内化”和“人生”两个主题,大三设置“协作”和“成功”两个主题,大四安排“就业”一个主题,大学阶段共计教授七个方面的主题内容。[21]这样使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对象获得沉浸式观感,让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全方位育人旨在推动红色资源文化育人的协同共进上创新。高校要统筹协调好各方育人力量,整合校内外一切资源,充分发挥红色资源文化的传播价值作用,建立起课上、课下两个课堂,显性、隐性两种因素,线上网课、线下面授两种方式相互融合的全方位育人模式。
首先,高校要充分依托“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红色资源文化相互融合的全方位文化传续体系。高校要在“第一课堂”讲好红色故事、红色经典和红色资源文化理论知识,以“第二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文理大讲堂”为重要媒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爱党爱校爱家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把这些主题教育整合到第二课堂的红色资源文化的实践教育中,从而将红色资源文化的内化结果生动地转化为价值引领。[22]
其次,培育红色资源文化离不开显性和隐性的育人环境,深挖红色资源文化的思政元素,促进红色资源文化的显性“第一课堂”与隐性“第二课堂”在育人理念上的完美契合,实现跨学科门类交流和跨课堂互动,进一步将课上课下、校内外、网授和面授等平台的育人形式相融汇。这种方法可以提升大学生对红色资源文化的感观体悟和实践思考的思政育人功效,加深对红色资源文化思政元素的真情实感。
最后,高校要坚持以红色资源文化教育为内驱力的底线思维,建构“逻辑·演进·蹊径”的三维动态传播教育体系。高校要激发全方位育人视域下红色资源文化载体的传播价值功能,明确育人主体和育人课程“守土有责”的意识,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和主导性。拓展与主流媒体的合作渠道,打造高校网络思政的红色品牌,进而建构以红色资源文化信息为载体锻造红色经典微型课、以红色易班为平台打造红色资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23]
统而述之,若欲将红色资源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落地,一是要不断探寻红色资源文化的精神内蕴和时代特征;二是要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探索红色资源文化的引领价值、激励价值和传播价值等三大价值维度;三是要顺应高校培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趋势,积极将红色资源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探析出“三全育人”视域下红色资源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路径,以红色资源文化的引领价值建构全员育人的驱动器、以红色资源文化的激励价值构造全过程育人的孵化器、以红色资源文化的传播价值造就全方位育人的助推器,共同谱绘高校思政育人的奋斗底色,努力擘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