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燕 刘俊君
(大连财经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2014年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改革发展,“课程思政”应运而生,其旨在充分挖掘各门学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协调专业知识教学与价值观教育,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高度契合,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一直发挥着文化沟通与交流的重要作用,大学英语也已成为高等教育专业的重要成分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着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的塑造与形成。大学生在接受英语教育的同时,无法规避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与冲击。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出现盲目追捧西方文化、传统文化意识浅薄等思想偏移现象,加强大学英语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尤为迫切[1]。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工具化语言能力的习得,还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责任与义务。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教学内容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丰富多样的西方文化,无论是大学英语授课教师还是大学生都应立足正确的价值取向,选择性地学习外来文化。实现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对于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融合教学是高校改革传统思政育人方式的重要途径。借助专业教育课堂教学渠道,挖掘专业教育育人思政因素,构建专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育人系统,从而提升专业教育的育人效果。因此,融合教学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拓展与深化。一方面,融合教学有利于拓宽思政育人渠道。长期以来,高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基本处于分离状态,思政课程负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专业课程负责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2]。现阶段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思政教育教学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影响大学英语教育育人价值的实现。融合教学搭建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双向互动、相互沟通的桥梁,强化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另一方面,融合教学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资源。通过大学英语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有助于深度挖掘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思政育人资源,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更新传统思政育人知识体系,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坚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有效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育人效能。
大学英语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是大学英语教育突破“学术化”发展困境的有力手段。大学英语属于大学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大学生系统接触西方历史文化的主要窗口。《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各个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这为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3]。首先,融合教学有助于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目标的创新与发展。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简单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而是培养大学生运用英语的语言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其次,融合教学有助于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方式的更新与创造。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助于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充分架构课程教学方案,调整教学方式,从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从而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最后,融合教学有助于大学英语教育育人成效的进一步升华。通过大学英语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不仅可以固化授课教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还可以完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培养大学生的本土文化自信意识,升华大学英语教学育人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与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居民”,对网络信息的认可度与接受程度较高。大学英语作为高校专业教育的重要成分之一,其教育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是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选择。一方面,融合教学是智育与德育相结合的重要渠道。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智育的强化与提升,还应加强对学生德育的培养[4]。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智育与德育融合发展,是高校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并不局限于狭隘的德育,而是涵盖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的广义的思政教育,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总之,大学英语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面对外来文化的甄别与判断能力,避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外化”倾向,同时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念的理解与认知。融合教学更加侧重培养大学生在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能够正确看待并科学处理中外文化差异的能力,真正培养具有英语运用能力的现代化高水平人才。
大学英语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是以教学这一组织活动为主要载体,两者的融合贯穿于教育活动全过程。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呈现“两张皮”的发展现状[5],高校在大学英语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融合教学的顺利开展。
教学理念是指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及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对融合教学活动的基本认知与认同程度,从广义层面直接影响融合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理念过于学术化是影响融合教学顺利开展的首要因素。大学英语教学理念过于学术化主要体现在授课教师过于重视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单向知识传授,忽视大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6]。大学英语教学理念过度学术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认识不足,育人意识缺乏。现阶段,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思政授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责任与义务,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正常教授,专业教学的重点是专业知识传授。在这一理念影响下,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只是重视英语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完全忽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于思政因素的挖掘,从根源上严重阻碍融合教学的有效开展。二是高校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造成大学英语育人功能的缺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随之发生变化:从专业知识深厚的学术型人才转变为实践能力卓越的应用型人才,社会对高校大学生英语技能的要求侧重于实际运用能力。然而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忽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忽视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导致大学生参与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制约融合教学的实践。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目标过于工具化,价值观教育目标缺失,忽视大学英语的学术价值与育人功能,严重制约大学英语教学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7]。其一,大学英语被视为工具性的应用专业,忽视了大学英语的人文属性特征。在这一教育目标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方案的制定更多地侧重于大学生对于英语基础知识的习得,缺乏德育与综合能力内容,导致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只注重知识传授,过于狭隘。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主要服务于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忽视了大学英语专业本身的学术价值。其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一般涉及英语知识、英语技能目标,但对于素质教育思政育人目标很少涉及。即使部分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有相对认知,但对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方式了解不足,无法对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进行整体合理规划,导致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效果不佳,忽视大学英语专业本身的育人功能。其三,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受教育部门长期以来的人才培养标准影响,教学目标的更新与准确定位受宏观教育环境的影响,很难从上而下地进行教育目标的改革与转变,对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专业化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宏观环境也会制约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效率。
语言不仅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主要工具。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是教育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依据,是大学生习得英语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载体与来源,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过于西方化,对国外主流思想宣传的内容较多,忽视本土传统文化价值传播,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主体文化地位[8]。其一,就大学英语教材而言,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侧重西方价值观念的宣传。一方面,在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中文章的选择主要采用英美原文照抄的方式,文章内容一般是外国文化、思想、历史的介绍,忽视文章的教育性,不利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融入;另一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多地重视语言交际功能,外国科技教育内容涉及较多,大学英语教材对于思政资源的挖掘相对困难。学生学习这种充斥西方文化理念的教材内容,极易导致他们思想偏移,严重阻碍融合教学。其二,大学英语教材的审核缺乏主流价值观念的把关。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受知识能力本位的影响,内容选择注重实用性、应用性与信息性,不仅时代性缺失,而且忽视思政教育的考量。受知识化、工具化教学目标的影响,大学英语教材的审核也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审核与甄别,导致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选择仅仅符合应试教育时代性审核标准,但忽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教育性。
教学方式是指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现阶段,以专业单位为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小班授课与大班授课。一般英语专业授课为小班授课,非英语专业授课为大班授课。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方式过于程序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式单一,以讲授法为主。一方面,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授课,除了在教学规模、教学内容的难度上有所不同之外,教学方式均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以自身对于教学目标的认知与理解,结合教学经验进行备课,以课堂为主渠道,单向传授教学内容。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过于枯燥;另一方面,程序化教学方式忽视不同教学内容自身的创造性与教育性。长此以往,学生参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下降,从而制约大学英语德育功能的发挥。二是受传统课堂教学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改革程度不高。互联网时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高校各个学科专业教学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但由于大学英语属于语言类专业,授课教师依旧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忽视线上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学方式不符合时代发展与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需要,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渠道随之减少,德育趣味降低。
大学英语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基于融合教学的现实困境分析,高校应立足于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四个方面,重塑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两者的有机融合创造和谐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之路。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理念的偏差是导致融合教学成效不佳的主要根源。立足立德树人,树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是推动大学英语融合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首先,更新大学英语授课教师育人理念。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既要符合时代发展节奏,也要满足大学英语学科发展需求,更要回应当代大学生大学英语学习需要[9]。对此,一方面,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应积极转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为己任;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师权威的课堂教学理念,鼓励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运用网络技术优势,充分挖掘线上线下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德育价值,促进融合教学的开展。其次,坚定大学英语授课教师的政治立场。在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因素,授课教师的政治立场是前提。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自信,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与开展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应定期考核并培训大学英语授课教师政治学习,坚定大学英语教师的主流价值观念,提升大学英语授课教师的价值观培养与引领能力,从而促进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最后,高校应完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考核机制,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能力作为重要考核标准,考察大学英语授课教师挖掘思政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引入思政教育话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大学生在学习外国语言与文化的同时提升对本国价值观的认知。此外,高校应给予具有课程思政重要教学成果的授课教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保障教书与育人能力的协调统一。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但目前由于各种因素,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出现一定轨道偏差。高校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应紧扣教书育人,扭转教育目标的偏移,对于促进大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价值[10]。首先,高校应将大学英语教学德育目标设为教学重点,补充育人功能,优化教学目标。高校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重心长期放在大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学习方面,锻炼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知识本位理念严重,忽视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高校可以将人才培养目标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大学英语授课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本身蕴含的思政资源,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因素,从而帮助大学生在英语语言技能的习得过程中,提升文化甄别与判断能力。其次,高校应将教学目标的重塑体现于课堂教学目标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不应仅局限于单纯英语教材内容的学习上,而应拓宽课堂教学目标范围,提高大学生中外语言技能的比较与鉴赏能力,培养大学生基本的外国文化判断能力。另外,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目标应培养思想政治素养过硬,具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传播中国文化能力的人才。总之,在融合教学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基于教书育人根本任务,将育人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目标与方向。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偏重外来文化价值宣传,忽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价值观念的传承,严重阻碍大学英语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对此,高校必须重新调整完善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关中西文化内容介绍的比例,严格审查并选择西方文化原文素材充当教学内容,从而避免当代大学生出现价值判断错误的倾向,强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其一,相关教育部门应在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选择上,适当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比如,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英美文化教学内容中,中西文化比重为0:1。在这一类教学内容中增加中国文化内容,可以有效防止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学习对本国文化的消解与侵蚀,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文化对比学习过程中深化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其二,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应严格选择并组织教学内容。授课教师无法决定教材编写内容的选择与审核,但应发挥对于教学组织方式的创造性作用。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上,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思政因素,抓住合适的教学时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学习英美文化课程内容中,当介绍到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等教学内容时,授课教师应激发大学生对这些西方思想的讨论与评价,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其三,对于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者而言,在选取大学英语教材内容时,不应过分重视英语材料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有效性,而应重视教材内容的教育性,从而防止西方腐朽思想通过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影响大学生接受的思政教育[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学信息化改革如火如荼。受互联网的开放性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时空突破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局限,当代大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也更加个性化。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应围绕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高度契合。其一,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第一课堂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打破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的发展困境。依托翻转课堂,大学生在课堂外利用网络工具自主预习教材内容,发现学习问题。教师在上课前收集学生的学习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通过讨论法与对比教学法对学习问题进行解决,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发挥专业教育隐性的思政育人功能,从而提高第一课堂效率,促进融合教学创新发展。其二,借助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思政育人功能。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教育的结果,仅利用大学英语课堂渠道是不够的。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利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大学英语授课教师可以选取英文时政新闻,利用微信公众号、QQ、微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与价值观引导。同时,可以选取时下热点话题进行线上英文对话与讨论,在锻炼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为主题的英语竞赛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德育功能。
融合性是课程思政最显著的基本特征,是打破高校传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长期分离状态的重要手段。高校积极寻求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全方位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构建大学英语教学全过程育人新体系,有助于大学生在习得大学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大学生对于文化与价值的甄别能力与判断能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