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思政引领作用 谱写“三全育人”协奏曲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及职能作用发挥

2022-11-21 01:09吴冕君
读与写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导师研究生

吴冕君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北京 100088)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强调,要认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不断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键所在。研究生辅导员不仅是开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教育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应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明确自身工作职责,不断提升育人效果,正确引导研究生队伍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1.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研究生辅导员作为学生人格塑造、品行培养、素质提升的重要力量,是链接研究生个人、学校学院各职能部门以及毕业用人单位的关键纽带。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辅导员就必须增强自身亲和力,全面及时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动态及心理状况,还要做到能够随时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防范普遍问题,让自己的工作更有亲和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 思政教育工作的先锋队。高校辅导员作为全面参与各项学生工作的一线教育人员,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不断强化党建引领,高标准抓好党建与辅导员工作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激发广大研究生队伍的活力,才能借助“三全育人”激发教育发展新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层出不穷的各种社会矛盾,研究生辅导员需摆正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更要做好思政工作的研究者和教育者,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引领作用,真正成为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先锋队。“打铁还需自身硬”,研究生队伍是具有独创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高等人才,要想在思政教育中做到游刃有余,发挥自身的示范带头作用,研究生辅导员就必须积极参加党建理论学习,及时更新理论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培训科研等学习平台,努力强化专业能力水平,主动提升能力素质,使自身具备丰富的、正确的党建理论基础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1.2 日常事务管理的指导者。研究生辅导员负责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完整覆盖了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从入学教育到求职就业,辅导员都承担了大量日常任务。这些大量碎片化的工作看似占用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工作加深与研究生的互动与沟通,取得他们的信赖和尊重,掌握他们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动态,反而更能精准摸清研究生的思想脉络,更加贴近他们的内心世界,避免了教条式和灌输式的思政教育,从而可以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阶段对其进行精确引导。研究生辅导员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作用,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方针,这也更符合“三全育人”的根本内涵。

1.3 学生心理健康的引路人。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队伍正逐年向低龄化趋势发展。不少研究生因一直处于“象牙塔”环境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工作经验缺乏、抗压能力不足、心理健康知识匮乏、缺乏对未来的规划等心理焦虑问题,从而衍生出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状况频出,甚至个别学生出现自杀、抑郁、暴力等极端行为,因此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2017年教育部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了大力促进心理育人的具体要求,并指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因此,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到保证研究生心理健康是落实“三全育人”任务的基础保障,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促进思政教育的关键所在。辅导员应当坚持以推心置腹的深入沟通为方式,着力于将解决研究生情感、就业、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心理问题与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与引导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培育服务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政教育。

1.4 基层党团组织的建设者。研究生群体与本科生的区别较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大量有工作经验甚至是工作经验丰富的年轻干部,有的甚至已经结婚生子,社会生活经历较丰富,即便是一直留校读书的研究生也经过了大学本科阶段的历练,思想相对较为成熟。此外,研究生群体活动范围广、学习地点分散、培养模式灵活多样,辅导员很难依靠传统集中课程教育或者线下学习培训对其进行思政教育,课外思政教育成为重要的工作阵地。这就需要辅导员以党团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在支部建设和支部活动中融入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内容,引导研究生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并付诸实践。

2.制约因素

2.1 育人能力不足,职业发展受阻。当前大环境下,各个高校的研究生辅导员大多并非思政教育相关专业出身,专业知识相对欠缺,加之辅导员日常工作大部分精力都局限于处理具体事务、预防化解危机、协调各类人际关系等方面,相关专业能力素质很难得到锻炼提升,这也就成为当前研究生辅导员开展各项工作的短板所在,日常思政教育也仅仅只是停留在组织学习活动、传达上级思想等表面工作上,很难创新性、精准性主动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与此同时,研究生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晋升渠道不畅:要想走行政职务晋升,主要矛盾集中在高校严格的行政编制限制,辅导员群体难以获得相对应的行政职务,即使获得行政职务也难以进一步晋升;而走职称晋升序列,主要矛盾集中在当前辅导员普遍存在一岗多职的现象,这也致使时间安排严重碎片化,难以投入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多数高校对于研究生辅导员没有独立的考评体系,研究生辅导员多与本科生辅导员共同进行评聘,标准的不同导致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在考评处于相对劣势。职业发展受阻使得研究生辅导员容易出现对自我价值的不认同,逐渐丧失提升个人能力的主动性。

2.2 管理机制不健全,工作职责定位不清。研究生辅导员兼具教师和管理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既要承担着思政教育、党团班组织和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教育和研究职责,另一方面还要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和处理突发及危机事件等方面的事务性工作。从教育职责还是管理职责上来说,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较为模糊,极大地影响了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管理职能角度来说,研究生辅导员长期面临多头管理的困境,研究生院(部)、学生工作部(处)、二级分党委等部门都有一定的管理职责,研究生辅导员要同时对多个部门负责,疲于应对纷繁负责的日常工作任务。甚至部分学院因人员配置不足、职责划分不清等问题,辅导员还需要承担部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辅助教研和日常管理工作。从教育职责上来说,导师和辅导员在职责要求是有很大部分的重合性,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以导师制为中心的集体培养模式,研究生往往以师门的形式进行学习,与辅导员之间的联系极为淡薄,辅导员处于天然弱势地位,职能定位往往被逐渐边缘化,被片面的定义为提供简单服务管理的岗位,致使研究生辅导员的教育职能缺位,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核心作用难以发挥。

2.3 主体意识缺失,协同育人缺乏合力。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在日常工作中也仅仅在奖学金评定和研究生出现心理危机等少数情况下有工作联系,再加上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影响,使得导师、辅导员和研究生三方均存在思政意识不足、沟通不畅等问题,未形成三方协同育人的理想教育体制机制。从导师视角来说,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为让研究生提升科研能力,完成学业要求,往往会出现重学术而轻思政的倾向,部分导师甚至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盘托付给研究生辅导员。从辅导员视角来说,一方面,部分辅导员认为自身虽然承担着思政教育的职责,但是导师仍是主要责任人,缺乏主动推动思政工作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辅导员的地位相对弱化,导师和研究生都难以重视辅导员的工作,而一些日常事务性工作(如奖学金评定等)因涉及学生利益,辅导员往往会过于重视,从而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从研究生视角来说,他们关注的重心主要在毕业、论文和就业及评优评奖等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务,在校生活期间较少关注国家时事政治,也难以认识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4 学习形式分散,研究生自主意识较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学习形式有很大的区别,除必修课程外,其他学习安排和研究计划主要以自学和跟随导师的研究课题进行。再者,研究生的年龄结构、家庭状况、工作状况等具体情况差别较大,也使得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具有强烈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尽管大部分高校会参照本科生管理模式构建研究生会、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等学生自治组织,但因研究生学制短、师门集中程度高、科研压力大等原因,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难以集中开展,这些组织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同时,研究生的自主意识较强,部分研究生甚至反感、排斥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政教育方式,参加集体活动的意愿不高。学习形式的分散和研究生主观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不足都给研究生辅导员开展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3.作用发挥的有效路径

3.1 健全制度建设,进一步明晰岗位职责。首先,要想充分发挥研究生辅导员“三全育人”作用,就必需进行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健全制度建设来划分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的职责范围,进一步帮助其找到工作重点,努力提升工作质量。其次,各二级学院要合理人员配置并做好工作分工,一是避免让研究生辅导员身兼数职,疲于事务性工作而难以抽出精力推进思政工作,二是厘清辅导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特别是教务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防止被动出现越位或缺位现象。最后,辅导员自身要清楚自身的角色定位,不仅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更要明确自身定位,持续提升教育水平和研究能力。

3.2 强化责任意识,打造协同育人大格局。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都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主体责任人,双方应该加强沟通配合,共同强化协同育人意识,主动沟通、相互配合、互补不足,克服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客观限制因素,建立起联动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首先,导辅双方要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导师专业水平高、学术研究能力强,与学术接触时间多,交流更深入,但教学和科研任务重,辅导员在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中作为管理人员的参与程度较高,实践经验较丰富,但与研究生联系不紧密,沟通容易停留在事务性工作表面。其次,要明确协同机制,导师和辅导员应该是相互配合的育人主体,不能单纯由一方主导而另一方仅仅是辅助作用。最后,导辅之间要建立经常性的沟通方式,对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互通有无,就思政教育心得交流经验,甚至可以共同参与思政课题的研究,提升协同育人的默契。

3.3 畅通发展路径,提升辅导员队伍内在动力。高校应当高度重视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制度化、职业化建设,建立健全培养机制,为其提供发展平台,进一步完善激励措施,完善晋升渠道,增强研究生辅导员的职业自豪感,提升师生对其的职业认同感,为辅导员深入参与研究生思政工作创造客观条件,进一步激发辅导员主动谋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第一,要构建与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实际相匹配的聘任、考核、职务职级晋升等队伍建设机制,而不是完全参照本科生辅导员的各项标准。第二,要为研究生辅导员提供专项培养计划,鼓励攻读思政教育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努力解决辅导员专业知识的欠缺与研究生需求层次较高的主要矛盾,使育人主体能力与需求相适应。第三,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动作用,着重培养优秀辅导员,建立传帮带的良好氛围,提升队伍整体水平。

3.4 创新工作方法,寓教于管,以管促教。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较强,辅导员应该避免僵化教条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管”“教”相融合的思路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强化其承担为国奉献、为民谋利的责任意识,自觉让个人的研究和发展符合国家需求和人民期待。例如,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毕业生求职就业管理的全过程中,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传授求职经验、分享工作心得等举措,不仅容易快速在毕业生心里树立具体的榜样目标,更是直击毕业生的关注点,使思政教育与毕业生的需求相适应,努力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导师研究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导师的猫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