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镇湖幼儿园 邹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实践中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思维和理念就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生活化是行动指南。本文阐述了玩中学幼儿“生活化”科学小实验中教师的指导活动策略,并介绍一些研究中取得的成效,做到了观察、指导、研究相结合,伙伴式引导与幼儿间启发相结合,隐性指导与显性指导相结合,展示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开阔了幼儿的视野,使幼儿成了真正的主动学习者。同时提出了几点思考:寻找“生活化”科学小实验中有关环境资源的要点;“生活化”科学小实验材料的搜集;“生活化”科学小实验活动开展离不开有效的开展策略。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生活化和教育科学思想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广泛运用于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开展科学、合理、有序的幼儿园科学活动,能充分开发培养幼儿的潜能,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因此,我们正在尝试以“科学教育生活化研讨”为教育切入口,从培养幼儿最熟悉的科学生活经验活动着手,尝试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寻找科学,展示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满足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引导幼儿主动摸索探究、敢于探索尝试、善于发现、乐于团结合作的科学情感和态度,感受科学的巨大奥秘,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观察是搜集自然景象所提供的东西,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提取人所愿望的东西。”所以一日活动中,科学课题研究小组对幼儿感兴趣的现象进行了收集,抓住有利的时机,带领幼儿进行科学小实验。比如,在秋天到来时,我们带领幼儿捡树叶,感知秋天树叶的颜色,埋葬树叶,理解秋季沤肥与动植物的关系。在班级的自然角,我们和幼儿一起种植大蒜、洋葱等植物,经常给它们浇水,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从实验中幼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植物需要水、空气、阳光的。
于是,科学研究小组针对幼儿感兴趣的科学内容,找寻科学研究知识点,列出了以下科学研究主题:空气、气压、风、水、力、声音、静电、转动、飞行、融合、放大、弹性等。然后根据这些科学研究知识点参考大量科学研究书籍,综合分析并考量这些成果可否在幼儿中实施,通过年级组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努力,最终总结整理出目前认为适合在幼儿园开展的贴近“生活化”的科学小实验。
科学区为幼儿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探究的空间,使他们在科学小实验中发现科学中可能蕴涵的奥秘。如发现一个瓶子和橡皮筋两者可以互相结合组成一种简单的拉力器,从而初步探究得知小小的橡皮筋有个可以伸缩的能力;把降落伞用力地向上抛,开始自由探索去寻找让降落伞飞得好飞得高的方法;看到钢丝在教师的手里像变魔术一样,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了渔网、气球、小花等,了解了钢丝的延展性,知道钢丝是可以弯曲的……教师根据幼儿在科学区的不同科学探究发现,记录并观察孩子的兴趣程度,整理出科学知识点,生成相应的幼儿自主探索出的科学小实验。
1.大环境创设
幼儿园的整体教育大环境中应处处都能呈现出科学的元素,如共用的幼儿科学主题发现实验室、科学活动区域室场、探秘实验室、种植区等大型活动场所。种植区和植物角是便于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两个常规区域设置,尤其是对现代这种高楼大厦,远离大自然的居住环境来说就更有必要。在科学活动区域室场中根据不同的科学主题进行变化,更新材料进行操作,如生成主题《会滚动的圆》,我们的多功能厅、科学长廊、探秘实验室等,所有的大环境均体现这一主题,从而让幼儿时时处处沉浸在圆的世界里,更直观更有效地感知了滚动的圆,了解并掌握了有关圆的特性。
2.小环境创设
每个班级都有体现科学特色和符合生活化的科学主题墙,用日常生活用品及废旧物品进行简单的加工和拼摆,变成了一个富有现代艺术装饰效果的墙饰。比如,中班以方形为主题,利用生活中的方草垫子作为材料,将方垫子做成一个悬挂物,又将废旧的纸板箱剪出一个环绕式的方形,垂挂下来,布置成了一个方形的世界,让幼儿走进想象的空间,又美化了班级环境。中班以球体为主题布置环境,大班更丰富些,以弯弯绕饶为主题创设科学环境。首先在区域设置上:科学区应该是开放式的,进出口应该有一定的箭头标识,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进出,幼儿之间不会发生碰撞,幼儿可自由地进出;里面的空间要宽敞,可移动,方便幼儿自由走动,取放材料,进行探索,合作交流,完成验证。其次材料的摆放上:科学区的柜子按探索类、常识类分开摆放,同一种实验的物品应放在同一个柜子同一个托盘上,如教师提供探索弹性物品,便要提供各种有弹性的物品:气球、海绵、皮筋、弾簧、袜子、弹力球、橡皮泥、积木等弹性和非弹性物品;记录表、笔;分类板等,供幼儿自主探究。教师要求幼儿学会“夹”的动作,就要提供各种材质大小的夹子,可先从夹珠子开始,逐渐练习夹米、绿豆、黄豆、红豆及其他各种形状的东西,教师可将提供的这些材料按照顺序摆放,在每样材料的下面贴上相应的标识。幼儿园每个班的环境创设都充分展示了幼儿园的科学特色,融科学美、生活美、创作美结合为一体。
1.准备材料为主动探索过程
教师与幼儿一同设计、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在教师的悉心疏导下,幼儿不仅能依据实际需求不断通过想、问、看的方法去获取有关实验信息,通过自己动手和求助他人去快速获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在此实验过程中,不仅初步发展了幼儿技术性的设计分析能力、交往沟通能力、获取信息处理能力和主动处理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还认识了材料的基本特性及建立相应的关系,获得了有关的常识经验。例如,“不倒翁”实验,幼儿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很多乒乓球带到幼儿园,然后用不同的东西在乒乓球里装饰各种娃娃脸,在塑料垫板上滴上水,球里的小娃娃就会旋转起来,还可以贴上各种各样的图形,如花朵、星星等,让幼儿观察图形的变化。有趣的各种科学材料既容易又能做到,帮助幼儿快速正确理解、加深他的印象,又激发起他们平时研究科学的热情。比如,科学小实验《跳舞的纸屑》,让幼儿观察静止的纸屑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猜想,怎样使纸屑跳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先让幼儿进行尝试,再启发幼儿收集各种材料,如彩色笔、铅笔、布条、吸管等,让幼儿自主进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要对幼儿的操作进行评判,让幼儿充分动手实验,慢慢地幼儿就会持续探究,彼此之间会相互学习,渐渐掌握摩擦的正确方法,还有些幼儿会做出创新性的改变,用木棍去摩擦头发等。完成实验后,教师要肯定幼儿的探究过程和科学实验成果,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摩擦起电实验的原理,从而形成一定的思考能力,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2.实验猜想为激趣环节
幼儿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主要是通过科学问题探究来不断发展的。在进行实验前,教师首先必须让幼儿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探究问题的心去进行操作,才会在实验结果中解决问题。如“沉浮”实验中,教师出示各种材料,让幼儿从中猜一猜,如果把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样呢?虽然幼儿对沉浮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但是有些并不符合事实,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来纠正错误的认识,更好地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加深对正确科学知识的认识。
3.实验结果为开放式过程
每一个小实验都有一个比较标准的实验结果,但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实验材料的不同或者实验操作步骤的难度差异等各种因素,小实验的结果也会呈现出多个结果。如《刺猬球》实验中,多数幼儿感受到了小碎纸吸附在气球上的结果,有个别只是几片碎纸吸附,但也有个别幼儿由于摩擦力的大小或者其他因素,最终没能达到这个结果。对这种多种结果的实验,我们允许这种实验结果的存在,也就是说明每一实验并不是可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开放式的实验结果让幼儿更加自信,不会担心实验失败而产生的尴尬感觉,也让更多的幼儿更加有信心地进一步探索。
4.实验演示为引发新一轮探索欲望
在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科学现象也是随时随地出现,需要教师的重视和引导。当幼儿探究碰到问题时,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困难。教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对幼儿兴趣的提升、好奇心的激发、幼儿坚持与专注的加强,科学经验的获得都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虹吸实验”,因为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看到过管子能运水,但是不知道管子怎么能自动运水,另外该实验要求幼儿双手的协调性较高,所以幼儿一开始都不知道怎么做,这种情形,教师的演示操作是有必要的。教师在演示中要边做边讲解,让幼儿看清楚、听清楚,这样既能引起幼儿的极大兴趣,又可以做到让幼儿事后的模仿实验成功率较高。
1.改善了策略
(1)观察、指导、研究相结合。通过调查研究,教师从单一地为了实现目标而指导的策略,变为从先观察幼儿入手,科学小实验的指导首先是观察。教师进行了活动观察、指导活动记录表,进行幼儿活动开展情况分析记录。活动记录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点:介绍幼儿的活动兴趣和学习行为;幼儿操作材料是否适宜及适当调整;教师主动介入的最佳时机及指导对策;活动结果反馈。接着教师静下心来对幼儿观察、指导活动记录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案例分享交流提升观察指导活动策略,然后再去进行实践、验证,最后获得有价值的教育信息,汇编成经验集供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借鉴。
(2)伙伴式引导与幼儿间启发相结合。在小组科学实验正式开始前,教师进行游戏活动情境的创设。通常会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然后以幼儿同伴的身份进入游戏,故意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装成不懂的模样,引出问题。同时幼儿间也相互影响着,一个幼儿提出的方法会启发另外的幼儿,牵引出更多的猜想、疑问,这种伙伴式引导和幼儿间启发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让教师爱不释手,给幼儿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
(3)隐性指导与显性指导相结合。从“生活化”科学小实验的教学特点要求出发,教师需适时采用自上而下的“师者角色式”显性指导,平行教学关系的“伙伴角色式”隐性指导和自下而上的“生者角色式”隐性指导。显性指导和隐性指导有利于小实验中多种实验结果的存在,使科学小实验的氛围更平和、开放、自由,幼儿更加具有探索欲望。
2.幼儿是主动学习者
幼儿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不仅与原有的操作物发生着相互作用,而且与幼儿原有的认知经验和新的发现也在积极相互作用。幼儿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验证,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将来能不断运用这些方法去获得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幼儿能将问题和思考带到家里,逐渐表现出对家中各种物品的兴趣和好奇,家长反映幼儿在家会主动观察、探索、实验等,成了真正的主动学习者。
3.发展了动手操作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幼儿对做的过程比做的结果更感兴趣。在每一次的小实验中,幼儿自始至终都在动手操作着,基本都能做到独立完成。给予幼儿充分自由参与探索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大胆自由操作。有的幼儿感受过几次实验后,知道了实验过程中细小的操作差异会影响到实验结果,于是在操作过程中格外小心翼翼,动作轻柔细致,在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了专注能力。
在“生活化”小实验活动中幼儿变得更活泼、主动,对科学小实验活动很感兴趣,在实验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幼儿观察细致,学会合作,能动手解决问题了。生活中有许多许多引起幼儿兴趣的物品,仔细观察探索后就不难发现其中都蕴涵着科学小知识。如无处不在的水、空气,给幼儿一个塑料袋,幼儿就会尝试着用材料去抓空气,当他感受到自己真实地抓到了空气,幼儿会显得很兴奋,接下来幼儿会开始尝试用其他的一些材料去抓空气,充分感受利用环境资源所激发的科学探究兴趣。教师的指导在整个实验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多样地运用有效的指导策略,利于幼儿达成更好的实验活动效果。但在具体活动实施过程中,由于师资队伍水平和幼儿理解能力的不同,指导策略也就会有所谓的不同,所以活动效果也呈现不同。所以教师需学会运用有效的指导策略,提高实验活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