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开国 (甘肃省张掖市实验中学)
“物理史”是一个复合词,既指向知识的发生、发展、演变等渊源,也指向从愚昧到开悟、从粗糙到先进的理念嬗变;既有方法的不断创新,也有“尊重、容忍、宽容”等精神方面的滋养。这意味着踏上物理史研究之路,不仅仅是单轨道,也是融“物理知识、历史、品性、文化和道德”等一体的多轨道。高效、无痕、恰到好处地引入“物理史”,能够为高中物理课堂增值,能够为德商的形成助力,能够为物理综合素养更好地落地生根而加劲,切实让“爱与责任、诚信与守纪、利他与宽恕”等德商方面的种子扎根于高中生的心底,提高高中生的道德力、学习力和创新力。
德商是相对于智商而言的,两者同样重要,但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视程度囿于执教者的理念而有所不同。重智商而轻德商,似乎成为部分物理学习中的常态,在此背景下的“重”问题解决而“轻”物理史学习也就成为常态。即使偶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糅合了物理史,只不过是匆匆滑过,且滑过无痕——仅仅是从助力疑难点解决的角度出发,未能深入物理史的深处去品味、去涵泳、去开悟,未能从德商和核心素养的角度深入进去,因而落得个渗入有余但深入不足的尴尬下场。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狭隘、一种急功近利、一种理念上的短视。
新的课改视角下,“狭隘、焦灼和短视”不能继续下去了,应从一个更周全更长远的视域出发,完成由知识到价值的嬗变。就物理学习而言,学生不仅仅是物理知识、性质、感念、法则、定律等的理解者或运用者,也应该是物理文化的传承者、物理精神的滋养者和德商的受益者。如果学生不单单是用物理史解决了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而且于不经意间醇厚了道德、滋养了性情、坚固了心灵、锻造了品性,那么,物理史必将重新焕发出迷人而神圣的色彩,至少,参与了本次教学历程的物理史是迷人的,学生是迷人的,与此相关的物理学习人生是迷人的。
细究物理史的汪洋大海,有那么多感人的、精彩的、让人醍醐灌顶的史料,为什么让它们淹没在尘埃之中呢?这段话、这个道理,如果恰到好处地作用到学生的德商提升中,或许是一个不小的助力,或许就是由愚蒙到开明的契机。或许只是几句话,或许只是一封短信,或许是一段抗争的过程,或许是某个曲径通幽处的轶事,但如果在物理学习中“该出手时就出手”,或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奇效。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应该抱着一颗长远心,应该本着细腻的敏感和高度的警觉,筛选、甄别、重组物理史,活用、善用、深用物理史,真正为学生德商的提升而努力。
“水有源树有根。”物理知识也有“根”,这个根就在物理史中。找到“根”,精心观察并感悟“根”的萌芽、发芽、开枝、散叶、结果,对于难点突破大有好处,当然对于德商提升更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前者助力于智商层面,后者助力于德商层面,两者相得益彰,正是物理史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中最理想境界。例如,“欧姆定律”难就难在部分学生常常与“电阻定律”混为一谈。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追寻欧姆发现“欧姆定律”的一系列迂回、繁琐而又平凡的过程,最终,欧姆给后人留下了经典的物理发现,留下了深深的思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寻“根”过程中,俯下身子,关注细微,既触摸知识之根,也感悟精神之根,将是对学生一生的呵护,是对学生德商的真正负责。
相对于当前,过去科学技术略显单薄和不足,但这并没有难倒当时的科学家,因为“科学方法能够弥补技术的不足”,①从方法的角度出发或许比技术的角度出发更能开悟学生。因为方法可以举一反三,而技术无法长久不衰。领悟并掌握了方法,对于“尊重、公平、节制、和谐、责任”等“德商”的提升不可或缺。“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自豪现在的“打点计时器”多么了不起,会骄傲现在的“传感器”有多先进。然而,伽利略不过用一个斜面就验证了伟大的真理,这说明了什么?方法、思路的创新永远比技术更重要。如果你的思维方法不更新,又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沿着更多物理史的密林中探索进去,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相似的结论:方法胜于技术,品性胜于知识,德商胜于技能,而这正是触摸物理史、解读物理史和运用物理史的应有之义。
物理史中有一些经典的案例,在某些特殊的时刻擦亮了人们的眼睛,坚定了人们的信仰。重温经典,或能厚实课堂,或能助力教学,或能增值教学,但最重要的是能让德商潜移默化地落地生根。例如,居里夫人将提取镭的所有流程无代价地公布于世,让世人及科研机构免费受益,造福于科学,惠泽于人类。面对这一物理史,学生“对其人其事得到认可”,②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潜滋暗长,而这,不正是德商与智商相得益彰的有力体现吗?
课堂是渗透物理史的主阵地。但是,如何渗透必须要有一定的“抓手”,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契机和切入点。当学生的思维或处于单一、停滞状态时,或爬坡时,或摇摆不定时,或临界状态时,或仅仅处于知识层面而甚少涉及精神层面时,恰到好处地介入物理史,不仅仅是对课堂的创新,也是德商提升所不可或缺的。比如,学习“牛顿第一定理”时,“力”究竟是“维持”还是“改变”,究竟是指向状态还是指向运动?面对这样的选择,与其进行理论灌输,不如把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的相关史料对比呈现出来。这意味着物理史呈现出来之时并非仅仅就“文字”这一面孔,微课、图片、微视频,声光色俱全的多媒体等皆可以登台亮相,以诗意和摇曳生姿的形象赢得高中生的认可与喜爱。随后,德商的悄然提升也就变得自然而然而又快捷有力。
物理史昭示着过去,但未必不能印证于现实,也未必不能预示多姿多彩的明天。如果说,物理史在“古今之桥”的连接中充当了必要的“连接轴”,学生由此视域洞开、思维蜕变、德性提升,在一个更有意义的延伸点上创新,那么,“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史料,也是课堂和学生。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一课时,不妨出示过去的相关物理史,渗透今天的“神州六号”,既重现伽利略等老一辈经典史料,又欣赏今日之轨道舱功能和“黑匣子”功能方面的发展历史。如此,学生连古接今,视域洞开,其中的科学之光、自由之光和探索之光,既照亮学生的知识世界,又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
不论在什么结合点进行物理史的渗透,都必须做到“随风潜入夜”,都必须是自然而然的,都必须以生为本,都必须与学生的内心、情感与人生对接。当学生因为物理探索好长时间无进展而气馁时,当学生简单地认为技术超过一切时,当学生认为自己足够聪明时,当短视、偏颇、狭隘充斥学生的心灵时,恰到好处的物理史也许就是一道亮光,猛然间照亮了学生,唤醒了学生,滋养了学生。比如,“触摸哥白尼”一课,不仅仅解读他在天体方面的贡献,更在于了解那颗不畏强权的心,传承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中汲取学习动力和精神动力。对于沉浸在物理史场域中的高中生而言,既能习得技能,又能获得精神钙质的补充,就是课堂之幸、学习之幸和人生之幸了。
从现实追问到史料重组再到课堂渗透,随着物理史的打开、呈现及渗透,随着学习场域的不断敞开,彰显着教师对物理史的一种正确理解与把握,也彰显着教师对学生、课改的充足的信心。沿着这样的学习之路向深处挺进,学生在发现更大的物理奥秘的同时,其德商也必将一点一滴地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