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燕 (江苏省南通市苏锡通园区实验中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阶段少数中小学生劳动意识以及自理能力逐步缺失,出现了劳动能力、劳动时间“双赤字”。而“垦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本身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早在改革开放之前已经大面积展开“军垦”与“农垦”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还形成了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垦文化”。教育学中的“垦文化”与传统“垦文化”相比,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涵与专业特色,教育学中的“垦文化”在九年制和农村环境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垦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创新。九年制德育强调从学生入学到接受完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过程中都贯穿德育内容,探索新时代新时期农村学校德育新样态,建构以儿童生活实景为情境、五育并举、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实现九年制学校和乡土文化共生长,这样才能有利于德育取得最大程度的效果。
“垦文化”的核心精髓为耕读文化,就是将耕作和学习相结合的文化传统。《说文解字》中“耕,犁也”就是从事农业生产,养家糊口,这是古代老百姓赖以生存、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读,诵书也”本义是诵读经书,后来引申为学习。两者有机结合,统一在人生的追求中,“垦文化”就是在耕读文化的推动下而形成并得到发展的。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下产生了耕读文化,在耕读结合的文化观念下,通过走进农民大众、走进农耕生产,进而形成了务实勤学与克勤克俭的文化理念。“垦文化”在传承耕读文化时从做人、生活以及信仰等多个角度进行,通过为人们传递自食其力的劳动精神、儒家文化礼仪以及勤耕立家的生活观念,让耕读文化得到了延续与发展。在教育教学的改革浪潮之中,基于学校育人需求,依托独特的地域环境优势,学校找准定位和方向,传承“垦文化”,有根有脉、脚踏实地地进行课程改革。
张岱年曾在《中国农业文化》中指出,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艺术传统、价值观念大多受到农业文化的影响。“垦文化”的精神内核为道德美德,“垦文化”也正是在道德美德的驱动下才发挥出了价值与作用。“垦文化”理念下的学生有仁爱情怀,敬爱生命,热爱自然,能有保护弱小生灵的行动,有保护生态的认知,学会顺应万物节律,拥有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垦文化”体现了在艰苦环境下依旧具有创新精神、克勤克俭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美德。在“垦文化”理念下为大众所传递的道德美德指引着人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通过鼓励人们将个人自强牢牢连接民族自强,让人们心中充满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文化信仰。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体现了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期望,彰显了全面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预示开启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新篇章。培养中小学生的主要责任人老师,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引导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教育和生产结合,自古以来就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引领现在的劳动教育,使得教育能够回归生活,不折不扣地落实劳动教育。“垦文化”的实践特质为劳动创造,它同时也是“垦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在特殊环境下由劳动塑造而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则形成了“垦文化”。在开垦过程中一些优秀的劳动人们所营造出的劳动氛围,为克服实际生活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发展方向。因此,现阶段在传承“垦文化”中所需要积极践行“劳动至上”的发展初心,这样才能为“垦文化”的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意见》指出要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注重中小学学段衔接,让劳动教育纳入育人的整个过程。通过对九年制学校德育内容以及“垦文化”进行分析后,发现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因此,学校需要不断挖掘系统方案,让学生在完整的德育框架中得到全面发展。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垦文化”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全新的理念,虽然目前还未与学校德育实践取得理想的效果,但“垦文化”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
《意见》指出,要结合教育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展开以生产劳动、生活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等劳动教育。各种劳动教育的核心应是为劳动育人服务。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赓续学生工匠精神,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全面提升劳动能力和素养。学校德育空间的挖掘有助于从多方面助力学生成长。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只是在“灌输式的讲解”下为学生传递理论性的德育知识,学生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学校的德育空间也处于压缩的状态,无法将德育课程的有效性展现出来。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需要深度挖掘德育课程空间,不断提出德育课程教学的新方法与新思路。以“垦文化”理念出发,将勇于开拓与劳动体验作为德育课程的核心,能够使德育课程更加系统化,使其在融入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更加自然,进而让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德育学习体验。“垦文化”物型空间贴近农村生活真实情境,营造出育心怡情的生态场域,成为九年制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与传统的九年制学校德育实践课程相比,学校的德育空间在加入“垦文化”理念后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意见》表明近年来不少青少年出现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劳动教育逐步在被淡化、弱化。九年制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由于传统的德育课程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在新内容与新方法的帮助下改革传统德育课程内容。但是从目前改革的结果来看,学生依旧没有处于理想的健康成长环境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学校的德育课程内容不够清晰以及没有明确的侧重点。在将“垦文化”融入德育课程后,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明确了新的发展方向,学生在“垦文化”理念下的课程活动中将会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这不仅体现了德育课程的价值,还体现了“垦文化”中所携带的独特魅力与内在价值。学校结合学生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以及身心发展需求对“垦文化”课程进行了整体规划。做到基础性课程人人参与,基地实践课程分阶段参与,探究性课程有选择地参与。这样的设置契合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同时又兼顾到学生拓展探究的需求。学校利用“农垦小院”,将学生引到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劳动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创造财富。并且结合学生参与课程的情况进行星级评定,评选出“勤垦之星”,多渠道宣传,促进个性成长,开启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新篇章。
“垦文化”课程基于九年制学校自身特色,秉承农垦文化精髓,以“勤垦润心”为核心理念,以发展核心素养为方向,培养出亲近自然、学会学习、善于生存、热爱生活的根植于大地的新时代儿童。“垦文化”不仅传承了传统的耕读文化,还为学校的德育课程提供了创新的新方法,因此,让“垦文化”与九年制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有利于德育工作重回育人的本质。一方面,九年制学校需要将课堂合理地运用起来,将“垦文化”的内涵本质与多元特色为学生全面且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对“垦文化”的精髓产生深刻的体会,进而形成认知与信仰。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将德育实践与躬耕细作之间教学深度融合,以此来为德育有方创造出良好的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垦文化”的劳动与实践特色下形成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不断引导中小学生把“垦文化”内化成个人道德,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培养中小学生恰当的道德行为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学校多角度挖掘校本资源,积极转变课程观念,确立了“读、思、联、构”的四步法,从而实现“垦文化”课程从无到有的创新。每位学科老师结合学科教材特性,对相关内容进行增添或删减。与此同时,注重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性的思维能力。
“垦文化”代表了耕读文化的灵魂,它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方向指明道路。在推动九年制学校德育课程内外一体化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拓展课程空间,为学生构建一个“大德育”课程体系。首先,学校需要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道德选择与认知,不断丰富“垦文化”德育课程内容,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自我绽放的环境中得到成长。其次,要将“垦文化”的道德优势合理利用起来推动“五育并举”。“垦文化”建立在精神道德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实践得到实施,其中蕴含了正确的审美以及丰富的智慧。因此,学校在拓耕“垦文化”课程时,要在同向同行以及共生共长的理念下,才能使得学校的德育课程走向专业化及内涵化发展的道路。每名学生的成长历程,需要有学校的科学引领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应是学生家长共同成长。学校竭力利用课程活动,唤醒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借助“垦文化”课程亲子互动,促使家长提高责任意识。建设“垦文化”课程的学习场,离不开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深度体验,在体验中深度对话、链接经验、迁移思辨、转换运用,突显主体思考在“垦文化”课程学习中对的价值意义,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批判、创造表达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感知度、兴奋度、体验度,迸发思维的火花。
全面育人的中心离不开德育工作,同时德育也是在道德理念以及相关文化素材的带领下让学生的道德认知得到改善并规范学生正确行为的一种育人方式。在利用“垦文化”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时,需要让学生在躬耕“垦文化”课程中对“垦文化”的精髓有所领悟,学校需要通过课程鼓励学生尊崇劳动。首先,学校需要在实践的引领下改造现有的德育课程,勇敢地将德育课程与劳动进行不断融合,进而使学生能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领悟到相应的德育理念。其次,要将城镇边远学校以及农村等特殊的环境合理地利用起来,鼓励学生能够挖掘自己实际生活中所出现的“垦文化”,进而带领学生充分且精准地把握“垦文化”的本质根源。最后,学校需要将德育课程延伸至校园“垦生活”,如为学生开展“栽培校园植物”等活动,让学生在学校所提供的“种植区域”参与躬耕开垦,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垦文化”中“开拓进取”的精髓,形成劳动教育基地,从小处着眼,给中小学生提供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实践形式,构成“劳动体验、勇于开垦”的育人环境,引导中小学生融入生活,走向社会,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和服务意识,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垦文化”课程,让每个班级认领一块种植地,定期进行种植实践和养护管理,人人参与劳动实践,触摸劳动的脉搏,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生命节律。学校成立“垦文化”社团,从学校现有资源出发,学生自主选择,坚持以人为本,在社团中绽放学生的个人风采。“垦文化”课程还与二十四节气紧密联系,建立了“二十四节气”长廊,定义不同“垦文化”节的独特内涵,全体师生一起参与,学生在体验劳作、自信展示、分享成果、收获喜悦中奏响“勤垦”文化的乐章,书写共同的文化记忆。
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的成长空间是有限的。而“垦文化”课程,积极践行“勤垦润心”的理念,重构学生成长目标、重塑学生成长空间、重构学校课程,重树学生自信,使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意义,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学段教育衔接提升到育人责任的无缝链接,切实将纵向衔接的德育使命有机连接起来,努力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螺旋上升、循序渐进,让“垦文化”之光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推动劳动教育回归育人初心,擘画中小学德育的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