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姜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122)
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经过调研发现,留学生在语言文化、生活环境、社会心理、文化认同等方面时常出现不适应情况,如何提升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难题。
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是留学生培养的基础,关系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尽管一部分留学生在来华前参加过汉语学习或汉语短期培训,但远没有达到熟练运用汉语自主学习的程度。部分院校开设的汉语言课程是基于汉语言等级考试而设置的, “以考促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留学生汉语学习质量提高,尤其在书写上,留学生仍然处于“照字描写”阶段,还未真正地达到“心中有字,心中有句”的程度。
部分院校出于安全和管理因素考虑,对留学生采取单独管理,但单独管理也造成了留学生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第一,生活空间障碍。将留学生安置在独立的公寓中虽然保证了安全,同时也限制了留学生与外界的接触。有些院校对外来人员进入留学生公寓设置了时间规定,个别院校干脆不让外人进出,无形中将留学生群体封闭起来。这会导致中国学生对留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不了解,不会主动与留学生进行交往。第二,生活条件优越。为了满足留学生个性化需求,在生活区域配备了丰富的电子设备、家用电器、生活用具,这种优越的条件会使留学生养成惰性,整天待在公寓中,只与本国或他国留学生交往,难得与中国学生进行语言交流、人际交往,阻碍社会适应和文化认知,束缚了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养成。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类文化具有很强的“自我文化”倾向。对留学生而言,中国给他们最初的认知是神秘的,随着在中国生活时间的增加,他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认知,神秘感也会逐渐消失。通常情况下,留学生习惯以母国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和衡量。由于“自我文化”倾向的存在,留学生在适应中国文化时,当文化表相与文化价值取向一致时,留学生容易接受和认可;当两种文化产生冲突时,往往会排斥异国文化。
留学生往往存在文化认同障碍,造成文化认同障碍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文化类课程教学不够深入。教育部印发的《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 (以下简称 “规范”)明确要求开设中国概况类课程,留学生虽然学习了中国文化知识,但学的并不深入,没有激发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例如,学生知道汉字、儒家、孔子、文学、美食等,而对于汉字的产生与演变、儒家学说、孔子思想、中国文学特色、传统美食文化等文化精髓却知之甚少;第二,专业类课程缺少中国文化传播。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传统工艺、工匠精神、中国制造等中国文化的讲述;第三,人才培养缺少课程思政的辅助作用。目前,对留学生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尝试非常少,尚未发挥出课程思政在留学生培养中的辅助作用。
跨文化适应性具有“认知、不适应、适应、融入”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职院校应遵循“尊重、理解、包容、共生”的原则帮助留学生克服由于母国文化多样化、文化背景多元化、风俗习惯差异化而引发的障碍。
心理学认为当个体能力出众时,他就会获得群体性的尊重。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会通过自身的好恶来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判断,以此选择是否尊重他人。这种好恶判断会受到个人的性格、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不同的结论。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指出,人类彼此之间的互相尊重源自每个人对于被别人尊重的需求,与财富、地位等因素无关。不同文化都具有各自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在交流过程中,彼此处于平等地位,并无优劣之分。所以,高职留学生教育,必须将文化尊重放在首位,在培养过程中应兼顾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性,不仅要尊重本国文化,还要尊重中国文化。
文化理解是指个体基于母国文化经验,认知和认识其他国家文化,将这些文化认知信息,逐步融入母国文化体系中的过程。当母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存在较多相同点时,跨文化理解难度将会降低。在跨文化交际时,大多数人首先会选择规避其他国家的禁忌,这属于文化理解的初级表现。而深层的跨文化理解,要求个体要全面认识、理解其他国家文化,避免在文化对比时,由于理解不到位,而产生偏差。因此,教师、管理人员在认识、理解生源国文化时,应当客观、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留学生的母国文化,在学习、工作、生活的碰撞中擦出火花,探寻文化理解、融合之路。
当留学生母国文化与留学国文化出现差异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文化冲突型,对留学国文化异点,持敌视、排斥的态度应对,采用对抗的极端方式,希望母国文化压倒留学国文化。另一种是文化自觉型,以公正、平等、友善的态度应对,有选择的忍耐、接受留学国文化中的异点,肯定、包容这些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纵观人类发展史,文明争斗源自文化冲突,而文化包容能实现文化共存和文化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培养留学生以尊重和理解心态看待母国文化与留学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尽快进入到文化包容阶段,这样才不会出现排斥、斗争,避免文化冲突。
国外学者在文化共生这一概念上认为不同国籍、民族背景的人,应承认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此种观念虽然注重了不同文化间的平等性,同时也认可了差异性与多样性,但却没有关注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共通价值。尽管不同文化存在差异,但是人性却相通,具备伦理和道德底线,如果不遵循伦理和道德,就不会形成鲜明的文化,更谈不上文化间的平等。留学生教育在跨文化培养过程中,应主动寻求母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共通伦理与道德理念,就能够将不同文化放在平等地位上去尊重。留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可以再次审视母国文化,在汉语语境中,注重解释母国文化,以此消除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教育发达国家在留学生培养上一致认为,必须通过跨文化适应性培养,提升留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达到让留学生适应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目的。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采取科学化、系统化的应对措施,帮助留学生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
第一,注重心理疏导,加强人文关怀。由于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不同,留学生往往会产生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学校成立组织机构,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充分给予留学生人文关怀。建立留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提供有效的咨询与疏导服务,使其能够以健康心态与教师、同学交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圆满完成学业。建立爱心互助小组,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提供传统美食,鼓励留学生参与中国传统节庆活动。为来自热带地区的留学生赠送御寒衣物,使留学生感受到温暖。注重留学生第二课堂教育,为留学生营造中国文化氛围,组织留学生参与学校大型文体活动,有利于从心理上适应中国文化。将课外活动与文化教育融合在一起,使留学生能够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与文明,提升文化适应性。
第二,培养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首先,建立留学生管理制度。为留学生邮寄录取材料时,特别印制含英文的入学须知、入学手册,全面介绍学校所在城市的气候环境,学校的地理位置,出行路线、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信息,方便他们快速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基本情况。其次,管理人员应多学习留学生们的生源国文化知识、生活习俗等,避免在管理中出现矛盾与误区。还应加强学生管理技能,在日常工作以积极态度、热情的面貌对待留学生,以此增加留学生的信任感、归属感。
第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母国文化。文化对个体生存的影响非常大,然而,文化又具有隐蔽性特点,当个体完全融入异国文化中,就不会主动审视自身的母国文化。留学生在开始接触中国文化时,自然会从母国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文化,可能会导致留学生的不适应。正确引导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引导留学生正确对待文化间的差异,不要盲目否定任何一方,也不能在母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相互迁就,以致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不利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
第一,提升师资队伍水平。首先,由于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效果对后续学习的影响非常大。汉语教师应当定期接受多学科培训,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知识,强化多元文化意识,防止在教学中产生文化冲突。课堂采用“模块式” “任务式”的教学方法,多以案例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为主,注重跨文化互动与交流,有效提高应用能力。其次,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汉语言教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当引导留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适当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使留学生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再次,教师可以应用情景式教学方法,例如让留学生使用汉语介绍自己。采用文化融合讲解方式,使留学生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绘画、曲艺、手工艺等内容。最后,积极引导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相互交流、互动,帮助留学生了解和体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使课堂具备国际化多价值、多文化优势,消除文化差异。
第二,注重综合能力培养。选派品学兼优、英语优秀的学生作为志愿者,与留学生结对子,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尽快适应新环境。最后,为留学生开设“综合素质课堂”活动性课程,采取参观、考察、走访、调研等方式观察、体验、感受中国文化,帮助留学生快速完成跨文化适应阶段。
第三,构建学术支持体系。高职院校应当以院(系)为单位,建立学术支持体系,处理好留学生学术适应问题。首先,随着年级的提升和专业课程难度增加,留学生会出现学术适应难题,对实习、毕业论文、论文答辩、毕业考试等产生恐惧心理。因此,需要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学术支持小组,由骨干教师作为负责人,不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与交流。其次,以专业课程为单位建立专业学术支持小组,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实验、实训的指导与答疑。
第一,注重留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能因为留学生数量少,而忽视对留学生的培养。应建立独立的国际教育学院,制定标准化管理制度与规范,建立多种人员共同参与的分工责任制,全面落实留学生培养与管理工作。合理利用“微信公众号” “微信工作群”等媒体手段,确保信息交流通畅,处理好留学生学习与生活问题。学校应当建立“留学生志愿者协会”,采用“结对子”方式,帮助留学生解决好学习与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例如举办双语角、汉语演讲比赛、文化艺术节、美食节等。在制订活动内容时,需要精心设计,结合校园文化、专业特点,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开设《中国概况》 《汉语口语》 《中国书法》 《乒乓球》等活动性课程,开展情境汉语展示、书法展示、乒乓球、摄影比赛等活动。
第二,实行趋同化管理。首先,教学管理趋同化。留学生完成基础汉语学习,通过汉语等级考试后,可以尝试划分到中国学生班级当中,将留学生教学计划,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中,使用相同教材、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同时,采用中国学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严肃处理旷课、违规、违纪行为。其次,管理趋同化。趋同化并不是等同化。学校应当平等看待中外学生,并且尊重文化差异、习俗差异。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因此文化、语言、风俗习惯差异大,学校本着公平、公正、平等原则,基于协同育人理念培养留学生,为其提供学习与生活帮助,并且创造条件引导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加强教育核心竞争力。最后,服务趋同化。服务趋同化的目的是利用业余时间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给与留学生更多的跨文化体验和人文关怀。建立留学生交流平台、留学生服务站、志愿者协会等,定期开展多语言茶话会、音乐会,通过演讲、音乐、茶话等活动帮助留学生们了解多种国家文化,结交更多的朋友,彼此提高综合能力。设立文化交流艺术节,选择留学生母国的重大节日,向中国师生传递相关节日知识、传统习俗以及节日祝福。鼓励留学生参加社团组织,如:书法、武术、音乐、美术、手工艺协会等。有效的服务趋同化,可以加强留学生归属感,提升国际化教育质量,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生活。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国际化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留学生培养应通过提升留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跨文化融合等措施来解决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努力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为中国高职教育“走出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