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郑燕华
历史课主要是讲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盛世与治世、国家兴衰等,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解决问题。如今,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尚有一些不足,过于重视理论讲解,将过多精力放在了理论教授上。面对枯燥的教学,许多学生表现出了消极的学习情绪,难以投入课堂学习中。同时,课堂上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以教科书为中心,且教育空间过于狭小,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要积极探索如何优化历史课教学。
核心素养培养影响着学生精神面貌,制约着学生个性发展,关乎着学生智力提升。基于立德树人背景,面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优化历史课教学,能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独立思考、创造性思考空间,让学生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学习课堂知识,积极探索课堂新知。同时,核心素养视角下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可进一步改善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不再只是简单地复习知识,能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知识,强化对知识的认知。另外,核心素养视角下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唯物史观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核心素养。当学生树立起唯物史观以后,他们能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考察自己认识的史事,全面认知历史本质。核心素养视角下,为了向学生渗透唯物史观,要革新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围绕历史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以透过纷杂表象看本质,深入理解史事。具体教学中,面对特定历史事件,要重视为学生还原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他们置身于情境中,再分析、解释课堂问题。如此,在问题解析中,学生的唯物史观将得到较好的锻炼。同时,针对学生唯物史观进行培养时,要积极拓展他们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引导他们多角度分析、理解历史。期间,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思考空间,启发他们于深入探究中深刻认识历史事件的价值和意义。另外,为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唯物史观,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思辨交流平台,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评价历史问题和历史事实,相互指出对历史事件认知、理解上的错误。期间,教师要发挥自身导向作用,及时补充学生认知上的错误,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助力他们唯物史观良好发展。除此之外,要改变以往局限于教材的教学模式,善用比较模型分析问题,发展学生唯物史观,增进学生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其中,在“原始农耕生活”一课教学时,为了发展学生唯物史观,让他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基本了解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以后,为学生展示五六千年前半坡居民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子图片,请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子?”思考中,学生将总结出答案:“黄河流域干旱、风大,气候比较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子可以抵挡风雨、取暖。”接着,可为学生展示陶器图片,结合图片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汲水瓶子?”问题驱动下,学生将积极展开探究活动,自主了解这种汲水器运用重心原理设计瓶子的方法,从中认识到原始农耕时期汲水器设计便于手提和肩背且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路上水不容易漫出的特点。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能让他们形成科学的社会历史认识,促进他们形成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是学生需要拥有的重要核心素养。具备良好时空观念的学生更善于分析、观察特定时空中某些事物间的联系,学会准确分割历史的时间、空间,能归纳、总结某一时空中的相关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对特定时空中的史事做出合理解释。历史现象往往发生在过去,面对年代久远的历史,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学习情绪。针对这个问题,要利用好时空框架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引导学生了解特定时空里的人和事,主动观察特定时空中相关历史的细节。同时,用一张表格系统化展示历史脉络,能在发展学生时空素养的基础上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让他们全方位、多层次了解相关历史知识。在时空框架表的具体运用中,要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内容。整个教学活动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布置一些计算历史时间的问题,请他们用相对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公元前或公元后的时间,以精准把握历史时序性。另外,针对学生时空观念进行培养时,要善于使用世纪、时代、公元、纪年、中叶等时间术语,并善用历史年表、数轴等直观呈现时空框架,重现历史发展进程。例如,在“对外开放”一课教学时,可结合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了解深圳特区发展,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课堂上,可以“时间”“空间”“史实”为主题精心编制一个对外开放时空框架表,集中展现1980—1992年对外开放历史发展脉络,清晰梳理出1980年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设立了天津、上海、福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设立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等四个沿海经济开发区,1988年设立了海南经济特区等,1990年设立了浦东新区,1992年设立了7个沿边省区省会等对外开放城市。利用对外开放时空框架表,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对外开放新格局,真正掌握对外开放的整个过程,并从中树立起良好时空观念。
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培养时,要着重发展学生实证素养。针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进行培养时,要重视端正他们的态度,保证学生有重现真实历史的良好态度,再引导他们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教会他们一些搜集史料、辨析史料、判断史料真伪的方法。当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后,他们将更善于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用于证实相关历史问题。史料有真有假,课堂上要请学生自主辨别史料信息,判断史料价值,再结合史料深入推论史实。同时,要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展示一些材料,请学生自主获取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利用信息展开实证活动。如此,学生的实证素养将得到较好的锻炼。另外,针对学生史料实证能力进行培养时,要紧密联系现实社会进行设问,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搜集相关史料解决现实问题。面对现实问题,学生将感同身受,积极参与到实证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启迪。同时,将较好地体现“古为今用”的教育成效。其中,在“科技文化成就”一课教学时,为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课堂上可先为学生展示《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阐述的一段话:“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再为学生展示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当中的一段材料:“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请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并从历史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探究我国为什么要下定决心发展“两弹一星”。依靠上述两段材料和已学知识,学生将推论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正处于恶劣的国际环境下,为打破技术垄断,以巩固国防,需积极发展高科技,这就是决心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接着,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除了研制‘两弹一星’,我国还研制出了什么科技成果?”请学生自主搜集相关历史材料,用史料作为证据对科技成果的发展进行论证。
历史主要是以文献、文物、遗迹、社会习俗的形式存在,其内容相对丰富,但不会自己“说话”,需要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自主解释历史记录。比较、归纳、演绎是常用的历史解释方法。以往教学中,局限于通过一两次说教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以“灌输式”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发展,始终未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针对这个问题,为较好地渗透历史解释素养,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耐心地指导学生用相对科学的方法评析历史。课堂上可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用直观、形象的思维导图解释历史。同时,因历史事件往往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针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进行培养时,要紧密联系教材内容,为他们播放相关影视片段,用影视片段还原历史。同时,在情境下启发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感受历史事件,再自行搜集相关资料评析历史,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另外,为熏陶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日常教学中,要善用不同历史解释的学术成果进行历史评析,促进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历史解释意识。其中,在“鸦片战争”一课教学时,可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探索分析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和由此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当学生初步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以后,请他们以归纳方法评析鸦片战争这段历史,解释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具体教学中,为学生布置一个思维导图绘制任务,请学生以“鸦片战争”为中心,以“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为分支主题绘制思维导图,归纳鸦片战争历史史实。期间,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将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清晰归纳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并清楚解读其经过包括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40年6月—1841年1月,第二个阶段是1841年8月—1842年8月。归纳出其影响是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对鸦片战争进行评析,以思维导图绘制方式解释鸦片战争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得到了较好发展。
家国情怀是对国家的一种认同。当学生具备良好家国情怀以后,他们将建立起良好的共同体意识,能显著提高个人修养,真正做到心怀天下。核心素养视角下,对历史课教学进行优化时,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体验式教学方式升华学生家国情怀。实际教学中,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高,主动践行正确价值观,可以教材为依托,组织参观考察、展示文物遗迹、讲故事等趣味十足的实践活动,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深化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体验。面对趣味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学生将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安排再演、还原历史事件的实践学习任务,请他们分角色扮演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在小短剧表演中深入体会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增进自身爱国情感。除此之外,要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作业,请学生自主搜集能还原历史事件的影像制品、视频材料、网络资源等,自主观看所查阅的资料。期间,革命先烈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过程将真实呈现到学生的眼前,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教学时,为了增进学生对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精神的体会,升华学生家国情怀,课堂上可精心设计一个“讲故事”环节,请学生自主搜集材料,讲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讲故事过程中,有的学生讲到先烈们强渡大渡河的感人故事,有的学生讲到先烈们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还有的学生讲到先烈们过雪山、草地的故事,期间,学生将真正体会到红军经历的艰难历程,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综上可知,核心素养下要针对历史课教学进行优化。实际教学中,为优化历史教学,应面向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发展,引导他们分析具体问题,并善用时空框架开展教学。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辨别历史材料,并组织他们评析历史,以实践教学方式深化他们的体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