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智力障碍随班就读儿童教育策略研究

2022-11-20 19:40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思源实验学校赵海勇
亚太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随班共育智力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思源实验学校 赵海勇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是占比较大的特殊儿童群体,他们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等都明显弱于正常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很难跟上班级的学习、运动节奏,很难获得自信与成就感。但他们应该接受教育,而不是被放弃或任其自由消极发展。随班就读政策有效地解决了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受教育问题,让他们拥有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拥有与其他正常儿童相互交往、共同提高的机会。但是,非特教学校的教师在对待这些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时一定要有一颗博爱、宽容之心,公平且有耐心地对待他们,让他们在班级感受到教师的无限关爱和同学的友好帮助,给他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和愉悦美好的学习经历。

一、轻度智力障碍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目标

培养什么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策略首先应该对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此目标对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同样适用,但应该更具体化、明确化。因此,笔者将轻度智力障碍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目标确定为:(1)能够适应学校、家庭及社会生活,能够与人正常交流交往。(2)有一技之长或掌握基本的生存本领,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一项可以生存的技能。(3)身体健康。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一个健康的身体为保障,智力障碍儿童往往伴随其他疾病或者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因此加强身体锻炼,练就强健的体魄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格外重要。(4)快乐地成长。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完成某项活动的能力差,也容易受到其他儿童歧视,因此难以获得认同的快乐和成就感的快乐,但同时智力障碍儿童的快乐往往更简单,更容易满足,保障他们快乐成长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轻度智力障碍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现状

(一)教育效果不明显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是基于我国是人口大国,智力障碍儿童基数大,但我国特殊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不能完全覆盖,特别是基层县乡农村。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有的教育模式,旨在解决我国特殊教育智力障碍儿童的受教育问题,随班就读能够使大量适龄智力障碍儿童公平地接受义务教育,能更加方便地就近入学,但智力障碍儿童同其他普通适龄儿童接受同样的教育能力严重不足,随班就读只解决了入学问题,真正能不能实现接受较好的教育,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本领,学会沟通,快乐成长则存在问题。

(二)随班就读流于形式

智力障碍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低下,起点低,发展缓慢,顶点不高,正常儿童很容易掌握的知识,他们往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一定能够学会。同时,许多接纳智力障碍儿童的普通学校班额过大、师资力量有限,教师缺少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经验等原因,造成智力障碍学生随班就读很自然地变成“随班混读”。随班就读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智力障碍儿童随班但没有有效就读,而是变成随班上下学、随班升级。小学或初中毕业时,他们便被自然而然地毕业,但是知识并没有学到,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与学习技能也学到不多。

(三)存在“一刀切”现象

部分学校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搞“一刀切”,和普通学生进行无差别教育,没有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特点和自身具体情况量身制定学习目标,打造学习方法,细化学习过程并进行成效测试,而是以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技能水平状态为标准,进行统一教育与管理。这种统一尺度下的教育,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这是由片面地用学习成绩来考核评价教师或学校出现的“一刀切”现象导致的。

(四)缺乏专业教师

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稀缺,笔者目前从教的学校有大量随班就读的儿童,但仅有一名受过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的教师,其他教师在此之前都是“门外汉”,后期也只接受过少量培训,缺乏专业知识。专业教师的不足、现有教师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缺乏会直接影响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康复和发展。另外,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智力障碍儿童来说,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无法真正实现,技能无法准确科学地传授给随班就读儿童。其他的非专业教师,虽然在努力学习提高,但总显得力不从心。

三、轻度智力障碍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策略

(一)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并且注重教育方案的实用性。我们常说教育不能功利化,不能只着眼于培养技能,但对于智力障碍儿童则要注重教育的实用性,要培养一定的生活技能。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积极主张教育要从学生实际生活需要出发,要使学生在实用生活知识、技能以及习惯等方面得到培养与发展,要让学生体验愉快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应该应用到随班就读的智力障碍儿童中。简言之,就是学生学习的东西要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以生活为核心”开发整合课程教育资源,革新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法,开展康复训练。

轻度和中度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应该知识与技能并重,他们的学习内容要“以生活为核心”,与生活密切相关,如教师亲自或找学生教这些儿童洗手、系鞋带、整理衣物,以及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与其他同学交流等。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生发出个性化的教育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教育特殊儿童,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会自理、自立。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不仅是班主任教师的事情,也需要家长和学校以及班委会成员、班级学生的帮助。班主任教师在充分了解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家庭背景之后,为智力障碍儿童量身打造一套教育方案,这个方案要切合智力障碍儿童的实际,符合他们的能力提升标准,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制定毫无意义的策略。在个性化教育方案制定成功之后,接下来就是班主任教师和班级学生共同帮助他们成长与进步。

(二)增加活动性课程和专门性体育课

智力障碍儿童往往身体协调性差、平衡性差,所以很多球类运动和对身体协调性要求高的体育活动并不适合他们,但无论是从让他们快乐成长的目标出发,还是从锻炼健康体格的目标出发,都应该强化智力障碍儿童的体育课程,增强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量,让他们在有规律的锻炼中变得体魄强健,因此为他们增加活动性的课程和专门性的体育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要找专业的特教教师或者有耐心的体育教师,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针对性的体育训练,强化智力障碍儿童体能,训练他们的身体协调性以及运动能力,例如拍球、仰卧起坐、慢跑、扩胸、俯卧撑等运动。在教师指导下,让智力障碍儿童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练习,逐步提高,不要害怕他们学习速度慢,只要每天或每周有进步,都说明教育是有成效的。例如最简单的拍球,其他学生可能一节课就能学会,但随班就读的智力障碍儿童很有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甚至一个学期才能学会,那么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首先要对智力障碍儿童有信心,其次才是有耐心,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最后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帮助智力障碍儿童增加了体育活动的时间,锻炼了他们的身体素质。

(三)注重构建家校共育机制

智力障碍儿童更需要家校的紧密衔接和沟通,改变家长的观念,鼓励家长参与教育。教师要鼓励家长参与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康复,不断向家长传授教育康复的基本知识和缺陷补偿的基本方法,让家长切实承担教育任务,家长的参与能使他们获得情感的丰富和情绪的稳定,起到很好的心理平衡作用。教师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告诉教师儿童有哪些特殊的禁忌以及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共同交流儿童在学校或者家里的闪光点。有数据显示,85%的家长对智力障碍孩子的认知是“孩子没什么希望,是家庭的负担”,对孩子“只养不教或顺其自然任其发展”,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对的,也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构建家校共育机制,能有效提升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成效,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家庭、学校适应力与生活自理能力。

从学校层面来讲,首先学校的高层领导要注重随班就读的政策落实,其次要重视随班就读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要对他们来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如指掌,然后才是其他制度方面的注重和落实。家校共育机制也是如此,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之后,制定相应的家校共育机制,促进家校合作,提升家校共育的实效性和质量。家校共育机制的构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强化家校合作与交流。教师、学校及家长,教育目的和出发点需要一致,不能相互分离,而是要精诚团结,通力合作。家长要多与学校或教师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随班就读状况,掌握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层次水平等,方便孩子在家的深层细化教育与管理。二是要多对家长进行专业培训。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培训讲座、家庭教育辅导会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家长的教育理念更新和教育水平提升。家长教育水平的提升,与学校合作自然也就顺畅了,指导智力障碍儿童的手段方法也会日趋多样化。不管是学校聘请校外专家或相关专业教师来培训,还是请本校专业教师培训,都要围绕家校共育机制展开培训,让家长清楚智力障碍儿童的未来不能完全寄托到学校或教师方面,家长才是最主要的教育者和责任人。三是要强化家庭教育。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虽然在学校跟不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但是他们的生活需要继续,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都能够让家长喜笑颜开。因此,不可忽略对这些儿童的家庭教育,同时要更加深入推进和强化,要让家长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让孩子的家庭教育水平领先同龄儿童,领先正常儿童。

(四)不断完善随班就读机制

学校要根据各自校园文化及学校学情等特点,结合本校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实际学习能力及智力障碍程度等,确定相应的随班就读制度,并且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随班就读机制,让其逐步适应学校发展需要,适应本校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需求等。只有不断完善随班就读机制,才能让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成为有实际效用的教育方式,才能让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如我校的小漫,七年级学生,三级智力残疾,2014年进入笔者所在班级随班就读学习,入学时年龄比班级其他同学大二到三岁,个子也高于其他同学,但在生活自理能和学习能力上比其他同学差许多。其主要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独立上厕所,常常流着鼻涕,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长时间安静坐在教室听课,不能回答教师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攻击性强,易怒。经过七年级的随班就读学习,现在不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与同学交往、交流、玩耍,甚至可以与同学协作完成某项活动,语言表达也有所进步,在教师的鼓励下能举手发言,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意思,改变了原来摇头、点头等沉默应答方式,而且最值得肯定的是小漫由最初的易怒、攻击性强成长为学校最有礼貌的孩子之一,见到教师总是停下来问好,与同学交流也学会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这就是随班就读机制完善之后取得的显著教育成效。

总之,当面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时,教师应该及时教育班级正常儿童在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要竭尽所能地关注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来自班级的温暖,感受到来自集体的呵护。同时,教师和学校也要尽全力完善随班就读机制,找寻最适合、最简单的教育方法,让他们的成长过程变得丰富多彩,让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变成一段难忘的学习之旅。

猜你喜欢
随班共育智力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智力闯关
欢乐智力谷
采取更多措施,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