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雅菲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
在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传统的备课形式已不能满足走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必须探索新的备课形态和备课内容,选择与整合教学资源,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永恒不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必由之路。教师对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自身专业素养、课程改革最关键的环节要求。
教师必须重新认识新课程对教师职业的要求,提升学校整体备课质量,建设高效课堂,提高新课程教学实施质量,其是新课程改革落实的关键环节。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科教研组的作用更加凸显。应全面加强教研组建设:一是围绕学校课程改革目标,寻找教师普遍关心的能引发思考的问题,搭建平等对话交流平台,创设民主和谐的教研环境;二是科学规划教研任务,通过系统管理,引领、激励、助推教师专业发展;三是基于本校教学实践困惑、教材内容、学生成长之需确定教研主题,开展教研活动,彼此观摩反思,相互借鉴,不断更新观念,提升教学质量。打破高中学校之间的壁垒,建立学校联盟和区域内的学科联动,共享优质教研资源。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在集体备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教研组长是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中的研究者、组织者,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依靠力量,能够督促同组教师增强教研意识,规范教研行为,相互砥砺学习,围绕共同主题营造出一种民主开放、开拓进取、交流共享、深度研讨的学术研究氛围。
同一学年的各科教师组成相对稳定的教育团队,在走班教学中,每一位科任老师都要担负教学班任职能,年级组团队要针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团队辅导。年级组要加强备课的环节,多做诊断性评价的工作,在备课中,要有对学生进行分析的内容;在管理中,可以建立学生档案,搜集学生的资料,为分析诊断奠定基础;在研究中,能够写出学生的个案分析报告,对学生的表现、特点、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对策。
有效备课不能只盯着一堂课来备,而要从课程的视角看课堂,将一堂课放在系列课的链条中去设计教学目标、重难点,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做到全员参与、全心投入,真实研讨和交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参与集备的每名教师通过个人加减形成二次备课,上课后进行反思完成三次备课,做到成链条、成体系,科学有序。集体备课活动是专业性很强的教研活动,学校要切实发挥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对集体备课的业务指导、评价和组织管理作用,在制度、人员、时间、内容、效果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新课程教学实施中,基于实践困惑的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应成为集体备课的学术基础。
2017版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完成,按照要求教学目标确定首先是着眼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因此,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备课中,教师要对学生特征加以考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科特点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进行基于问题或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
一方面,教师要测试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准备,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学习所需的预备性知识、技能,是否达到了所需的认知发展水平,以便决定是否需要开展一些补偿性或复习性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考查所教学生的情感准备状况,判断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课的动机或兴趣、学生对学习的期望等,以便决定是否需要设计专门的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的教授行为。同时,对学生一般情感特征进行考查,如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学生的抱负水平、学生的需要结构、学生的情绪状态等。
“备”好学生永远是首要环节,关注学生差异,根据其学考、选考、统考科目的不同,确立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目标指向学生应该学会什么,会到什么程度。提倡开放式备课,把过去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师生“共同”备课。此外可以让部分家长参与备课,吸取他们对备课的意见,利于家校协同,达成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教学资源是教学实施的载体,针对具体切实的教学目标,选择整合恰当的教学资源,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要站在课程的高度看教学,就应从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角度看待每一节课教学资源的选择与整合。教学资源的选择决定学习的成效。学生存在选择困惑。要帮助学生跳出题海,教师首先要跳进题海。要处理好时效与长效的关系。
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高中教学要立足学生自学,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针对本校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调整加工,大胆取舍,许多内容可以不讲,放给学生自学。以黑龙江省普通高中现行教材为例,针对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需采取整合优化教材资源的措施。
1.初、高中教材有效衔接
许多地区的初、高中教材版本不同或同一版本教材缺乏连续性,造成许多知识断点,给高一新课程的实施带来很大障碍。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确定初高中教材时充分考虑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最好能选用“一条龙”式的配套教材。同时建议高中教师全面了解初中各版本教材的内容,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加强备课的针对性。
2.相关学科模块教材合理配置
现行新课程模块教材的编排体系不尽合理,如高一历史必修1学的是政治史,主要以制度为主,而高一政治课必修1学习的是经济,有关制度方面的政治常识学生还未学到,这给历史课的制度史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基于高中课程学科间具有很强相关性的特点,教材出版部门在编排相关学科模块教材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铺垫与链接,各高中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需要适当调整不同学科、不同模块的开课顺序。
3.教材容量适度取舍
许多学校在高一阶段开设的课程模块多,教材容量大,难以完成教学目标,讲练结合的时间和必修模块教学难易程度不好把握。因此,出版社对容量相差悬殊的模块进行适当调整,使模块间达到一种均衡。对于探究实验应在课本中明确必做实验与选做实验,选做实验应提供不同层次的实验给不同条件的学校选择。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提高教材处理的灵活性,从单元、章节整体教学出发,压缩易学易懂内容的课时数,相近专题合并学习。加深拓宽的内容不宜过多,探究活动要适度,问题研究贵在精,精讲精练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4.教材整体性的关注
新课程要求教师增强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驾驭能力,许多教师在高一阶段手中只有高一教材,见不到后续教材或后续教材不全,无法进行整体研究,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另外,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难度差距大,教材编排的逻辑体系不够科学,部分选修课程内容没有必修课程做基础,教师在把握课程的进度与深度会有困难。因此,学校订购全套教材发到高一教师手中,便于教师系统研究,整体把握学科框架,整合教材资源。
许多教师掌握的教辅资料没有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内容与教科书不一致。这使知识的迁移拓展带有盲目性,探究活动难以有效展开。因此,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学辅资源的研发力度,为高中新课程实施提供高质量的课外延伸服务,为学生提供高效益、轻负担的学习资源。教师要立足省市联合,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精心挑选或编写一套适合新课程要求的教辅用书,满足学生巩固练习的需求和教师教学的需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背景下, 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终归要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落实。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自身的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有效提升教师备课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教师要努力构建有效备课的实施路径并推广应用,使新课程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人才素质的培养,更符合教育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