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阳翟小学 曾毅任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强调小学语文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更多新鲜的血液,促使其形成更强劲的生长力、生命力。当前,在语文单元教学视域下,语文统整设计策略应该注重语文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统整、课程内容的统整、课程功能的统整等多个方面,以此凸显语文学科的育人赋能价值,提升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单元主要指的是相对独立且自成系统的单位,小学语文教材所编排的单元内容彼此之间相互独立,但是又存在一定的关联。单元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单位,也是课程中独立而存在的一个部分。以具体的单元任务为出发点,让小学生经历有组织的学习、探究、思考,进而完成单元的目标,这个过程中所反馈的学习情况以及所落实的教学活动都是单元教学中的要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运用,强调以目标为导向,以学为中心,这是一种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同时也是培养小学生知识构建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它不再只是强调知识的灌输,而是着重凸显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多元的互动关系,成为协同互动的共同体,以此引领小学生深度学习。
在教学改革的推进下,在单元教学视域下的统整设计获得了新的发展。课程统整最早是以课程组织的方式融入教学,而随着进步主义思想的融合和渗透,当前课程统整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课程理论。课程统整主要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知识内容进行整体性的构建、联合,在知识、能力和生活之间搭建一座有机的桥梁,实现高度的渗透,衍生出新颖的、具有意义的信息系统资源。简单来说,统整的内涵在于让孤立的结构要素构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小学生能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构建,促进小学生的思维朝着多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切实凸显统整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1.推进学校的新课程改革
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从课程的目标、结构、评价、管理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全过程落实改革。基于此,教师在教学环节应该转变角色定位,调整课程结构,实现单元教学视域下的统整设计。一定程度而言,基于单元学习的课程统整是改革的重要方向,能够切实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对教材构建层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利,同时也有了更为灵活的教学实施策略。通过对教材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进行二次加工,使得课程内容得以灵活构建,以此形成有意义的学习单元,小学生可以基于单元教学的指引,获得更为良好的学习效果。
2.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忽视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单元性构建和统整,所推进的语文教学活动缺乏系统性,导致整个单元的知识过于碎片化,课堂教学活动的衔接度不高,单元主题存在拼接现象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视域下的统整设计,能够有效解决这一系列弊端,它着重强调单元与单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构建、联系。基于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基于相关的教学内容,不断挖掘其中所囊括的各种学习要素,实现学习资源的整合,优化调整单元结构,让小学生基于有意义的学习单元,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此外,在单元学习的课程统整模式下,教师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培养小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这一层面,让小学生能够基于所形成的知识技能,实现有效的迁移运用,解决具体存在的问题,丰富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凸显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小学生在思考、探究、学习、发展的过程中,将知识储备和现实的生活经验、体验、感悟相衔接。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优化构建,让小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储备和思维导向,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展开实践验证,在实践体验、实践感知中形成更为深刻的记忆,实现更多元的解读,以此拓展小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宽小学生的学习维度,让小学生的学更有意义,更有深度。
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本身所具备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关乎教学改革的整个进程。特别是当前教学改革进程加快,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强调应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对教师本身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迎合教学改革的趋势,加强对教学改革要求的解读,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该深入小学生实际,切实把握小学阶段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学习特征、认知起点、认知规律,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落实对教学方案的优化构建,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开展多元的学习活动。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坚力量,应立足于单元视域,加强单元内容的统整和构建,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为载体,将语文教学推向高潮。此外,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加强教学反思,认真、深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继而加强修正与学习,加强和其他教师的交流、探讨,以更宽泛的思维以及单元整合的视角开展语文教学,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也获得了新的提升和突破。
教学评价是重要的教学管理过程,是整个单元实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教师所落实的单元教学评价是对小学生参与单元学习过程、行为、参与度等多方面的检查和判定,落实有效的单元教学评价,加强小学生学习反思的同时也能够加强教师的教学反思。但是在实际的评价环节不难发现,当前并没有构建完整的、系统化的评价体系,使得单元评价相对片面化、粗浅化。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教学完单元任务之后,往往会通过单元检测的方式,查验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可见,一方面,教师更在乎小学生的学习结果,以成绩作为单一的标准,给予小学生评价,并没切实关注小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过于关注显性要素落实对小学生的评价,没有及时关注小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体现的隐性要素,比如情感、态度、道德等。总之,教师在推进评价时,具有极强的主观性,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基于单元学习的课程统整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当前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实行都具有极高的认同度,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推进单元教学的统整层设计,但是一线教师的实践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很多教师虽然在积极响应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号召,但是并没有深入解读素质教育的内涵,他们的思维过多地被传统教育思维所局限、所禁锢,相对保守、僵化,唯知识、书本、教参为上的教学思维占据着重要地位。素质教育实践力度不强,所以并没有充分凸显单元教学视域下统整设计理念的优势,也没有实质意义上推进课程改革的步伐和进程。当前的教育环境并不宽松、自由,缺乏环境条件的支撑,课程统整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无疑成为新瓶装旧酒,语文教学的整体实效性难以提升。部分教师往往在“灌输式”思维的理念导向下,以传统的知识讲解为主,强调知识的覆盖面。小学生往往在被动的情况下展开学习,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难以促使他们的思维实现由低阶到高阶的转变。另外,在单元教学视域下,实现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统整设计,最基本的要素是知识点。课程统整要求教师不能够被现有的教材单元架构所禁锢,而是应该基于单元与单元、知识与知识建立联系,以更为新颖的视角,以创造性的方式实现新单元的构建,体现知识的层次性和关联性。一些教师在“灌输式”思维的局限下,往往是围绕核心、重点进行讲解,尽管有课程统整设计,但更多的是以小范围的增减、修补为主,没有实现整体的课程构架。
就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处于对世界探索的初期阶段,本身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等还有待提升,大多数小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表现出语文学习的自主性意识比较薄弱,在课堂中的参与感不足、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往往也只是浅尝辄止,缺乏深度。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强调小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翁,小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够使得其自身的学科素养得到新的发展和提升。所以,加强对小学生自主性意识的引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非常关键。但是在推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缺乏单元统整设计,往往把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情境等割裂开来,没有切实地关注小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难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所落实的教学活动、所实施的教学评价还需要进行改革调整。当前在单元教学视域下,实现课程统整,强调应该关注教学评体系的统一性,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大方面着手,构建统一的整体,发挥教学评体系的作用和优势,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实现高效小学语文单元课堂教学的构建。
教师应该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明确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找准教学的侧重点,全面落实单元课程统整教学,继而使得教师所推进的各项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活动都能够取得一定的实效性。教学评价环节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步骤,首先强调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任务,使得两者能够实现有机的匹配;其次,在给予小学生评价的时候,教师还应该促使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元化。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高效的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价值。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视域下的课程统整设计,能够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学科,其主要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格外关注小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对学习方法的探索以及自身养成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等。其最终目标,即促进小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优化调整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移,不能够像传统课堂教学中以大量的知识灌输为主、以教为中心,与核心素养的理念相背离。语文课程中的知识内容是零散的、独立的,缺乏有效的整合。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基于单元教学视域的统整设计,要注重强化课程的整合性、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优化阶段教学模式,使得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教师在推进单元统整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小学生单元学习内容的评估,切实关注小学生基于单元主题,对学习内容有多少了解、了解到了什么样的程度。通过对小学生实际学情的分析,教师能够更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统整单元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应该推进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小学生能够基于知识点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将相关的知识内容迁移运用到另外的语言情境中,循序渐进地完成单元学习任务。这一项教学活动的推进,则着重强调教师还应该关注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留给小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参与到单元任务中,在思考、探究、实践等多元化的活动中,去应对新的情形、挑战,解决新的问题。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在统整设计单元学习任务的时候,要注重任务形式的多样性,具体应该立足于单元的主题,然后通过展开角色扮演、情景剧排练、学习共同体等活动形式,让小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获得更加多元的体验。通过这一系列趣味性、开放性、灵活性的活动,切实地满足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认知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的思维受到启发、智慧受到启迪,以此助力小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促使教师能够将阶段性的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其次,教师在推进单元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单元知识点进行适量统整。知识点是单元构建的基本要素,而其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则直接关乎单元统整的科学性、合理性。作为重要的教学依据,教师具体的教学环节,一定要合理对单元教学知识进行把控。一方面,如果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少,很多小学生就会放松警惕,对单元学习内容不引起重视,容易形成惰性的学习思维,继而使得小学生本身投入语文单元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会比较少。反之,如果单元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知识内容过于零散化、碎片化,教师对于知识内容进行机械化的构建和整合,往往会增加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他们难以找准学习的重点和核心,因此影响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除了关注知识点的数量之外,还应该及时关注知识点的质量,做到质和量并驾齐驱。因此,教师应该基于单元的整体目标,对知识点进行统整,避免出现盲目随意统整知识点等情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基于单元教学视域的统整设计,教师一定要关注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依托于整个单元教学,调动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单元学习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实现对知识的积累,切实帮助小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综合性培养小学生的学科素养。不可忽视的是,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难以在一朝一夕之间实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同时,还需要从思想意识层面加强对小学生的引导,让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得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强化,引领小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体验,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单元教学视域下,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统整,具体应该注重小学生个体经验和社会生活情境之间的联系,基于课程统整这一核心纽带,让小学生能够以生活视角去学习语文,同时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活、体验生活。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给小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思考感悟。同时,教师还可以基于情境提出问题,让小学生在批判、合作、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且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让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升、学习质量得到改善,实现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引领,促使小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自从素质教育提出后,强调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应该对人才质量标准和教育目标重新定位。小学语文作为教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切实迎合教学改革的需求,当前应该基于单元教学视域的课程统整设计,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跨向更高的发展阶梯,在多元化的语文单元教学活动下,增强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