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探究

2022-11-20 19:12河南省许昌市瑞昌路小学郑春红
亚太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河南省许昌市瑞昌路小学 郑春红

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中落实政治思想教育目标最为核心的部分,对小学生道德素质、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小学校园里时有霸凌等不良行为出现的今天,加强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尤为重要。同时,在当下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情形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更加关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发展良好的道德行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才能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乐观豁达的情绪和思维,方能为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堪当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然而目前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无法使小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德育实效性不理想。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怎样落实好道德培育目标,已成为当前教师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概述

道德与法治是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的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小学生初步具备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素养的课程。所以,教师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每一次成长挑战。与此同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把法律常识普及渗透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学生切实做到“知法律、守规矩”,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提高道德与法治的德育实效性能够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二、小学生品德修养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道德观念较为淡薄

当今社会部分家庭本身的道德观念严重不足,小学生在学校中所学习的道德认识,会在不良家庭道德观的影响下逐渐消失,所谓的“五加二等于零”就是指这种现象。比如,学校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不许随手扔垃圾,见到垃圾要弯腰捡起。但是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乱扔垃圾的人,甚至有人“教育”孩子会有清洁工来打扫垃圾,家校不一致的教育使得学生认知发生错觉,认为这种行为是正确的,甚至有些小学生在教室中会趁别人不注意将课桌下的垃圾踢到同学课桌下或通道中,并不会捡起扔到垃圾桶里。长此以往,小学生在学校中培养的道德观念意识愈发淡薄。

(二)部分同学之间缺少情义

情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今社会中重利轻义的现象较为普遍,并对小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例如,小学生在学校中往往会因为一根铅笔、一块橡皮与同学争抢,一些年龄较大的小学生会向年龄偏小的学生索要财物,不愿意向他人借阅自己的书籍等。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意识比较缺乏。

(三)文明修养比较匮乏

中国是礼仪大国,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孝亲敬老是一切美好品质的基础。但事实上部分小学生自身的文明修养相对较为匮乏。他们看到教师或者长辈并不理睬,甚至会选择视而不见;与长辈沟通时并不使用敬语,而是随意指使长辈为自己服务。即便出现这种情况,部分家长出于溺爱也不进行正确教育,甚至错误地认为这说明孩子有一定的领导能力。

三、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性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在实施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情怀,热爱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小学教育中新课程变革将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学校主要的教育目标,并对课堂教学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学校道德和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改革,帮助教育者达到在情感价值观上的教育目标,引领学生建立完善的生命价值观念。不仅如此,还通过与学校德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有效促进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进而实现学生自主教育的理想目标。所以,在学校道德和法治课程中加强德育教育可以充分契合现阶段学校德育发展的方向,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小学生在未来成长的过程中,不但面临对专业知识的需要,也对人际关系、实现价值的领域有需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对他们自身的知识进行充实,帮助他们了解相应的基础知识。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正确处理和教师、同事、家长之间的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从而有助于他们实现自身发展,以便将来进入社会时学生在其他领域的需要得到适应。比如,对“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进行教学时,通过探究学习,学生知道汉字熔铸着祖先的智慧和灵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了解了汉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增强了文化自信。这样教师融入德育既丰富了学生对汉字知识的认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与书写能力,进而在个人能力与知识涵养的角度上促进学生发展。

(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有些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并且将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尺,往往忽略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致使很多小学生面临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小学教师在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加强体验、增强实效,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品质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一方面能够使学生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身心方面都获得相应的改善,有助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增强德育实效性的路径

(一)明确德育目标

小学教师要想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增强德育实效性,不仅要明白本年段课程德育目标,也要清楚学校在小学阶段尤其是本年级段对学生德育、行为管理的目标,在教学中自觉地将学校德育目标糅合进来,将课堂教学与学校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就会增强教育效果。比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时,笔者就带领学生重温学校的“德育七好”校本课程中“敬好礼、走好路、排好队”的标准、要求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则,通过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还对学校实现德育目标起到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合理化,通过与实践活动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另外,授课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采取合适的手段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学会自主思考。不仅如此,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需在班级中树立表率,让学生以表率为目标,为之努力。多数学生心中都存在一个榜样,并且会跟随他的脚步,哪怕遇到困难,只要榜样还在,动力依然会存在。小学教师还应该积极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德育的资源,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以便小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接受德育。除此之外,在全新的时代下,教师就是最好的课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加强政治学习,提高道德修养,争做“四有”好教师,积极转变自身思想,与学生构建平等沟通的桥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

(二)重点关注学生需求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多种问题,阻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造成严重的影响。为此,教师应将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出发点设计学习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始终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对“学习伴我成长”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分享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乐趣。比如有的学生会说因为年纪比较小,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情缺少基本认知,当看到《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时会发现世界上存在诸多奇妙的现象,进而对世界有了新的认知与了解。此时教师可以对这位学生的分享进行大力表扬并总结:如果想要更幸福、更有质量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学习至关重要,课堂学习仅仅是获取知识的一个路径,我们在课外应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要多读书,并在阅读中收获感悟,注意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汲取充足的养分,进而充实人生,让学习伴随自己更好地成长。在学生的互相分享过程中,教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并针对性地展开教学,确保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三)结合生活加强对道德的理解

道德教育来源于生活,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对已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体验、认同、践行。“以德育人”的范畴相对比较广泛,并没有受某一点的束缚,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果能够放在相应的课程内容中进行分析,学生就能够对日常情境更加了解,当涉及相应的事件时,会增强判断力,让知识和法治在他们心里留有印记。例如在“我们是公民”一课中,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公民的概念,让学生懂得公民的含义,这不仅是教材中的知识,同时也是生活中的常识,需要介绍公民的有关权利和义务,以及怎样去对待权利和履行义务。就公民的权利展开介绍时,由于教师和家长拥有教育孩子相应的权利,孩子在接受家庭教育时,遇到的问题能够从教师的讲述中获得深切的感受。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大部分事情我们并没有义务去做,但最终都完成了,这是为什么?当学生思考后,教师可以引出道德的相关概念,就如同公民义务一般,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对法治起着滋养的作用。义务是自愿做的,也是个人主观思想完成的,并不是在客观的前提下进行的。生活的维度相对较为广泛,并且诸多学科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会呈现在教材中,这时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理解升华,增强学生法治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因此,在此过程中渗透道德价值,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道德所存在的意义。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取而代之的则是多元化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想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增强德育实效性,首先就要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对“我们的公共生活”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或者鼓励家长带领孩子积极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共生活。例如在学校中一个班集体的生活是公共生活,在家庭中与家长逛公园、逛商场等也是参与公共生活,在此过程中如何做到良好的行为举止,教师则可以在学生讨论的氛围中开展德育教学。另外,当前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全面覆盖了小学的校园,教师可以把互联网当作载体,构建一个德育平台,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信息化的特点接收正确的德育思想。互联网德育平台可以是校园德育公众号或者校园微博等,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推广一些德育相关案例,从而提高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如在对“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不同公共场所中的秩序、准则等播放给学生,也可以将个别学生不遵守公共秩序,如在走廊里奔跑、大声喧哗的现象录音,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从正反两面认识到公共秩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唯有对公共秩序进行自觉维护,方能实现和谐生活,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制定出专属班集体的维护良好秩序的要求,让学生自觉遵守班规班纪,增强规则意识,发展社会情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要仔细钻研,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也可以进行再整合。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分别以文字、科技和美德为中心,描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整体呈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教材内容有链接、阅读角、活动园等文本材料,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案例,因此要依据教材栏目设计的意图,结合学生特点和能力水平,通过设计相应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我国美丽汉字、古代科技、传统美德的钦佩之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实现进一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的德育目标,笔者将“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这个话题单独作为一个课时来教学,课前设置“我国为什么要在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古代四大发明?”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鼓励学生分小组开展课前资料搜集、课堂展示、小组合作体验活字印刷的活动,补充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资料,引导学生对四大发明产生的影响开展深入探究。学生在探究、体验活动中对祖先的智慧无比地佩服,认识到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智慧对全世界、全人类的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结合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涵养必备品格。

(六)积极开展德育主题活动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在“双减”视域下将德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该抓住教育契机,对德育的实效性更加重视,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将重大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等当作载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在清明节的时候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去缅怀先烈,鼓励学生搜集资料,讲述先烈的英雄事迹,举办英雄故事会,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一写心得感悟等。加强学生环保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可以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日期节点,组织学生开展以保护环境为中心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搜集资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举办“环境问题之我见”演讲活动,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促使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制作宣传标语,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去年国庆节,笔者组织学生观看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电影,让小学生清楚有国才有家的道理,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德育素养。

综上所述,只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增强德育实效性,才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基于素质教育的背景,教育工作者只有始终坚持探究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实效性的路径,对课堂教学的方式予以优化,才能充分发挥学科本身的价值,实现学科教育目标,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