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学校内部治理意义*

2022-11-20 19:04李宜江
江苏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评价

李宜江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把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有效、坚持统筹兼顾和坚持中国特色作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主要原则。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学校内部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为此,学校需要做出积极回应,全面理解和正确应对自身内部治理面临的新挑战,突破学校内部治理的各种“顽瘴痼疾”,不断推进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学校内部治理提出新要求

《总体方案》从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和改革用人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任务。这些重点任务的落实对学校内部治理提出了至少以下四个方面的新要求。

1.如何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总体方案》强调要“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在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不同学段的定位、任务方面,学校教育评价要尤为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等。普通高中教育评价主要聚焦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

《资治通鉴》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惨痛的用人教训。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智宣子错误地选择了多才少德的智伯作为继承人,使强大的智氏家族招致灭族之灾。为此,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论道:“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并由此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论断。司马光还按才、德的不同构成将人才分成四类:“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他强调,才胜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远比一个无才无德之人要严重得多。[1]

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人们也常这样评价一个人: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危险品)。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才能的统帅,关涉其才能为谁服务、怎样服务、为什么服务的问题。才能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凭借与载体,关涉其德行如何更好地服务他人与社会、提高服务质量、推动人类和社会进步的问题。“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也可以理解为“德立人树”。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必须坚持以德为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标准。为此,如何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就成了新时代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2.如何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推进践行教师教书育人使命。

《总体方案》强调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强调要“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也正是“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在教师身上的最好体现。相比于无德无才或有德无才的教师而言,一位无德有才的教师对学生的消极、负面影响更大、更深。因为无德有才的教师善于利用自己的“才气”博取学生的“青睐”,紊乱学生的“三观”,再加上中小学生大多尚未成年,明辨是非能力不足,容易受到无德有才教师“才气”表象的迷惑,在德行的道路上掉队甚或偏航。在笔者看来,宁愿一个教师无才,也不能让一个教师缺德。其实,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执行到今日,无才的教师在实践中根本没有,只存在教师才能高低和教师才能与学生发展匹配度的问题。所以,毋庸置疑,教师的德是第一位的。“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正是教书育人的最终体现。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只有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同样,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总之,应该把实现教育目的与传授文化知识看作同一个过程。[2]所以,教育与教学不可分,教书与育人也不可分,是同一个过程,即教师在“上好每一节课”的手段与过程中“关爱每一个学生”,在“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目的与结果中“上好每一节课”。为此,如何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推进教师教书育人使命的践履就成了新时代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必须花大力气解决的长远问题。

3.如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体方案》强调要“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此,教育评价应重视“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以及“严格学业标准”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受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段时期以来,能考高分的学生、能上重点中学的学生,特别是能进入各种命名“重点班”的学生,几乎成了优秀学生的代名词,也成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成才的标志和素质发展的代表。唯分数、唯升学渐成“顽瘴痼疾”,并反过来深深影响政府的绩效考核、学校的办学目标、教师的教学定位、学生的学习追求、家长的教育期待、社会的评价导向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然而,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不是说治就能一时半会根治的,多元人才观、科学成才观不是说立就能立即深入人心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残酷的、激烈的升学竞争面前,虽然底气很足,但依然人气不旺。为此,如何改变唯分数、唯升学的学生发展与成才衡量标准,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成了新时代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

4.如何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总体方案》强调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责,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合理引导预期,增进社会共识;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

现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招人用人的标准和导向过于单一,过分注重高学历、高文凭,唯名校、唯学历是举的现象依然存在,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长效机制任重道远。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心态,不断加剧孩子之间的竞争。在此背景下,学校高举素质教育大旗,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反而被不断裹挟进去,内卷化现象日趋严重。为此,如何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就成了新时代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必须凝聚的协同育人之力。

二、学校内部治理回应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挑战

面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学校内部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必须做出积极回应,推进内部治理改革。但是,面对新要求,学校内部治理也面临着新挑战。

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与完善。

时下,基础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太苦太累,学校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学校、教师、家长为了分数、升学,采取了一些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更严重的是大家都知道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但又都在沿着这条路走,越陷越深,越深越陷。说到底,这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教育的“指挥棒”在中小学实际上还只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关于德育、素质教育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没有被真正确立。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为此,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评价体系,更好地引导和发展素质教育,坚决改变简单以考分排名评教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导向和做法,坚决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不断健全与完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长效机制。

2.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素质有待拓展与提升。

教书育人不仅是教师的专业职责,更是教师能力素质的集中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素质应该包括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师德践行能力是教师涵养自身师德、践行良好师德、培育学生道德的综合能力,是集养德、行德、育德于一身的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师育德能力上;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学习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师课堂教学和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能力上;综合育人能力是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实施课程育人、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的能力,集中体现在实施课程育人能力上;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主动交流合作、自主学习、反思改进等方面的能力,集中体现在反思改进能力上。[3]以往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更多聚焦在师德践行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上,也即通常意义上说的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时至今日,教师的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也显得格外重要,它们决定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整体性与可持续性。同时,传统意义上的师德践行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内涵也面临着拓展与提升。

3.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念有待澄清与树立。

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基于历史辩证法,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将共产主义理解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从这一视角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更多表现为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个性的自由发展等多方面的规定性。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意指“全面”,而且包含着“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相对,是指人的本质的全面展开和丰富;自由发展指的是人作为主体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充分发展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程度问题;和谐发展是人发展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与贯通。[4]29以上可以视为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理解的一种代表性观点。现实中,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解往往没有与学生的片面发展联系,更是很少与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及和谐发展相联系,出现了全面发展混同于平均发展、同步发展等认识或操作误区。同时,对全面发展的理解也多局限在德智体“三育”、德智体美“四育”或德智体美劳“五育”等横向发展维度上,对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个性的自由发展等多方面规定性的认识不足,出现了简单、平面做教育内容加法的认识或操作误区。

4.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有待营造与维护。

“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点在‘协同’,难点也在‘协同’。但现状是,家庭和社会参与度并不高,学校存在着教学与育人的分离,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程度不高,学校与社区、家庭‘共育’机制不完善。”[5]37“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出现‘断档’、‘脱节’现象,没有形成育人全链条。”[6]70“社会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社会教育资源如何向青少年开放;企事业单位如何给学生提供生涯体验和社会劳动的机会;志愿者、社区服务、社区企业如何为学校教育提供充足的校外教育资源和社会风尚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引领,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5]39“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谁都不能置身事外。”[6]70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形成全社会关心教育、建言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需要学校内部治理形成新突破

面对新要求、回应新挑战,学校内部治理需要在立德树人、教师使命、培养时代新人、发挥学校“三导”作用等方面形成新的突破,从而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在学校落地、落实。

1.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确立学校办学定位与目标的出发点与归宿。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全面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此,学校需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确立自己办学定位与办学目标的出发点与归宿。办学定位直接源于对学校办学理念的清晰认识与高度认同,是办学理念在校长及其团队身上的体现,最终落实在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上。办学目标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沉淀、凝练出的一种崇高的、超现实的价值追求,最终落脚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上。否则,办学定位就是口号,办学目标就是障眼法,实际则是自私、狭隘、短视、急功近利的“胜利”。因此,学校在确立自己的办学定位与目标时必须始终要眼中有人,这里的“人”首先要有立身报国之德。

2.引导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2020年9月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教师的初心是“立德树人”,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为系统、全面地理解教师的初心与使命提供了基本遵循。[7]3以教师的初心使命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是引导教师注重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不能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交钱上学、拿钱教书的关系,使师生的情谊变味变质。教师要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情照亮学生的人生。育人者先受教育。如果教师没有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就谈不上给学生指点迷津、引领人生航向。二是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3.坚持培养兼有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时代新人。

“人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个性。”[4]31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在于人的全面发展,更在于人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中小学生应在德智体美劳等基础性发展之上,进行选择性、差异性发展,成为生命自觉、心灵自由、行为自律、发展自主的鲜活个性。“教育之于个体的魅力在于提供给每一个学生适合其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达到学生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8]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结果。全面发展旨在让每一个人都富有鲜明的个性,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心灵自由、生命充分、身心和谐的发展,让每一个人都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4.发挥学校“三导”作用,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健全。

“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学校要担负主体责任,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庭负责。”[6]70“学校要以自身为载体,不断强化校长和教师的社会教育意识,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积极开展社会教育。”[5]39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艰巨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协作与密切配合。学校具有专门性、专业性和组织性等优势,应主动肩负起主导学生健康发展、指导家庭科学育儿、引导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三导”重任。学校“三导”作用的发挥是一个重要的纽带:发挥得不好,可能致使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陷入恶性循环;发挥得好,可以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步入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评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