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机制研究*

2022-11-20 19:02夏瑞霞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12期
关键词:培育微信传统

夏瑞霞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今年2月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0.4%,网民规模达9.89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其中,学生网民最多,占比21.0%。[1]手机网民数量的急剧增长,促使手机、电脑、平板等各类移动设备软件快速发展。人们通过微博、微信、Vlog等微媒体进行聊天、购物、获取资讯,微社交、微阅读、微商城、微医疗等,微应用已经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

一、微时代概念的相关概述

国内官方媒体首次使用“微时代”的概念是在2012年1月24日的新华网《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微时代”》一文中。文章指出:“近年来,越来越多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从微博、微信、微小说,到最近炙手可热的微电影、微旅行等,‘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互联网舞台,让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随后,光明日报在2014年4 月 23日更是提出:“当前,随着‘微博’‘微电影’‘微信’‘微视’等快速涌现,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微时代’。”[2]

关于“微时代”的定义,当前学界还未形成统一的结论。杜建华在《“微”时代表现、特征及传统媒体的着力点——以纸媒体为例》中提出,微时代以微媒体的诞生为标志,微媒体是以微博、微信等新兴平台为传播媒介,以移动终端为传播载体,在传播上以移动化、社交化、跨平台、流动性、瞬时性、扁平化的微传播为基本特征,传播对象面向小范围的微社群用户。[3]简而言之,通过微媒体对微内容进行面向“微圈子”的微传播是微时代最为典型的特征。

构成微时代的代表性媒介有微博、微信、微视频、微商、微店、微公益等,它们共同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传统的大众媒体相比,“微时代”的这些媒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网络的泛在化。微媒体既可以用电脑登录,也可以使用手机,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只要有无线网络和数据流量,都可以把身边的新鲜事即时向外传达、即时分享。二是信息的碎片化。微媒体以内容的“简短”著称,在微博发布文字内容时,字数要在140字以内,图片不能超过9张,在微信发布短视频以15秒为宜。这简洁、精悍的排版要求满足了受众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接收信息的需要。三是传播的裂变化。在微媒体中,一个人发布信息,一群人获取信息,然后以每个人为中心继续向外扩散信息,使信息的传播呈几何式增长。四是文化的生活化。微时代的人们更关注生活中的小事,在朋友圈晒美食、晒自拍、晒美景,“微民们正在以一种碎片叙事的方式随时随地抒发自己的人生体验,试图创造出属于微民群体的话语和仪式”。[4]五是社会的扁平化。微媒体降低了公众的参与门槛,各种阶层的人们都能够获得发声的机会。如草根文化的崛起,一个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微媒体发表评论、分享见闻。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带来的影响

调查中笔者发现,当前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程度总体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对文化认知积极性欠缺、文化化情感认同偏低、文化信心力不足、知行脱节等问题。微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事物,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积极影响方面,微媒体以其自身的独特性,丰富了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培育的资源,显示了强大的资源价值。与传统媒体相比,微时代环境下,青年学生获取文化资源的渠道得到了扩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坐在教室听讲、去图书馆借阅书籍杂志、实地参观博物馆民俗馆等方式以外,如今大学生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随时通过学习通等软件平台上的慕课、微课等学习文化知识,在知网等各种数据库中查阅文献资料,通过城市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和app虚拟参观展厅了解文物,也可以利用各个主流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推送的音频和视频来了解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如此一来,大学生就能更好地接触、探寻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同时,微媒体的发展大大拓展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空间。网络资讯、综艺节目、动漫、文化类手游、电影和微信微博等都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形式新颖,方便学生自主获取文化信息,也提升了他们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特别是高校的各类主题网站,它们的文风版式灵活多变,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与新媒体相似,“微媒体的发展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自信培育的‘时’‘空’的限制,还实现了跨空间、跨时间、跨行业的协同育人”。[5]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微课、慕课进行全新教学,学生跨越时空接受教育,形成“师生共进”的育人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微媒体不仅整合了现有的教育资源,还能让教育工作者的成果和经验得到推广,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在消极影响方面,微媒体所传播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消解了主流文化价值,冲击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在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生成的过程中,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平台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在党和政府对这些“微阵地”加强价值引导时,不少非法利益群体也将触角伸向它们。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年轻人本就喜欢猎奇,容易受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进而会波及文化自信的培育。

另外,在微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去中心化,这给文化自信培育的传统模式带来了挑战。一是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学生遇到不太明白或者感兴趣的话题不再依赖教师课堂上的传授,而是倾向在“百度”“知乎”上查询。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有时甚至会出现学生早于教师获得文化知识信息的情形,影响了教师在文化知识教育中的主导者地位。二是课堂教学的培育效果受到冲击。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而微媒体的出现分化了这个营地,这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培育实效。三是大学生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受到影响。微媒体虽然信息丰富,但受字数与界面的限制,信息表述多是碎片化的,这会影响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以上种种因素可以看出,微媒体虽然使得信息的获取方便、快捷,但信息来源、信息传播都难以把控,加剧了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培育的难度。

三、微时代背景下提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对策

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培育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力,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微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剧了这个工程的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迫在眉睫。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突出培育内容。在信息化的今天,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部分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都受到一定的冲击。“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7]若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抢占舆论阵地,掌握微媒体话语权,增加优质文化内容供给。首先,要充分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价值观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孝老敬亲”“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都深深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这也是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源泉和根基。其次,要加强传承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中形成的,记录了中国革命百折不挠的历程,再现了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正确认识这一段历史,可以让广大青年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另外,还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魅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引领着当代中国不断发展和飞跃,进一步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

第二,提升培育能力。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我们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8]在提升培育能力上,首先必须提升教育者利用微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培育的能力。微媒体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搭建了更开放、更平等的平台,创造了更能激发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积极性的环境,对此,教育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新教育理念,确立具有微时代特色的培育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开放原则、突出创新理念。除了更新教育理念,教育者还要提升微媒体的使用技能,确保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微媒体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得文化自信的培育形式更加活泼生动。其次,在提升培育能力上,还要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这是保障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对此,高校和主流媒体可以开展一系列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训,如:专题讲座、媒介技巧选修课等,通过外部环境的助力提升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大学生从自我内部上自觉提升媒介素养。我们的大学生要合理利用微媒体,批判吸收微媒体传播的信息;也要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提升媒介素养的教育与活动中,加强相关的训练。

第三,创新培育方法。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微时代的优势,推进微媒体教育阵地建设,拓宽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途径和方式。目前,青年学生喜欢在闲暇之余刷微博、刷微信朋友圈,了解时下的新鲜事,特别是一些网络大V、顶流公众号发表的观点无形中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对此,建议高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在微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力。而大学生借助“微平台”也可以发表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见解,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另一方面,社会媒体和家庭也要积极投入其中,形成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培育的合力。主流媒体、社会组织要提高思想认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拥抱”新媒体,将传统媒体的形式和新兴的媒体形式深度融合,不断加强正面引导,多输出、生产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四,完善培育制度。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创造良好空间,就要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对新媒体、微媒体的管理,这需要国家、学校、个人都参与其中。一是要完善培育管理制度。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当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网络上的文化传播有法可依,使微媒体具有更强的可控性。通过法律手段,打击恶意传播有害信息的组织与个人,净化媒体传播内容。政府还要鼓励、支持网络平台加大技术投入力度,为文化传播进行系统升级,促进媒体行业的良性发展。作为媒体运营人,担负着在源头阻断不良信息的责任,应加大管控力度,以免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同时,高校也要不断完善校园媒体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一套适合校园文化宣传的媒体运营管理制度。平时可以用行政手段、技术手段维护校园媒体,确保校园门户网站信息的收集、发布和反馈有专人打理,都能备案在册,且能有效抵制黑客入侵与不良信息的腐蚀,必要时可以采用法律手段来加强管理。二是要完善培育监督制度。高校大学生在使用媒体的过程中,应自觉自律上网,并对媒体的运行情况加以监督,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予以反馈。校园媒体的相关负责人要切实履行责任,重视校园门户网站的信息安全和内容的维护,利用新技术完善媒体的信息监控系统,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对媒体信息的监测管理。相关行政部门要推动高校落实媒体故障紧急备案措施,注意建立危机处理预案,实施数据备份计划。重点整治不良非法信息的侵入,用法律手段严惩恶意传播的人员。三是要完善培育激励制度。有效地激励能够促进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健全教育者和高校管理人员的考核与激励制度,着重突出其工作实效和创新性,对考核优秀的人员给予应有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提高他们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大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对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践行文化自信的行为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学生骨干的典型示范作用促进大学生合理使用微媒体提升传统文化自信。

总之,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动实践、微媒体新样态的层出不穷以及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复杂性,我们要顺应微时代的发展潮流,在全球化的冲击中站稳文化立场,坚持自我,不卑不亢,强化对高校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培育。只有积极应对微媒体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才能借助时代的力量,从容应对多元文化的态势,扬帆起航。

猜你喜欢
培育微信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微信
微信
微信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