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扬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特曾说过:“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实现,文化就无从施展,力量就不能战斗,财富就会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1]古希腊哲学家的智慧穿越了千年,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在两千多年后的1848年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象征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共产党宣言》中有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并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后在1867至1894年分为3卷出版的《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马克思主义的两部经典著作中将人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作为检验社会制度是否优越的重要标志,而在之后的论述中,强调了劳动、智育、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从烛照千年的古希腊智慧到近现代提出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的鸿篇巨论都将健康、体育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并将此放在了与智育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我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对体育的认识有着深刻的论述,在1917年《新青年》的杂志上发表《体育之研究》的文章,文章论述了体育对于人身体精神,对于国民乃至国家民族的精神面貌之影响极为深远,并突出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即“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不仅可以提升自身身体素质,还可以防止国力苶弱,这也是毛泽东“健身强国”的体育思想。在革命时期,在毛主席的关怀和指导下,解放区的体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党在1941年9月创建了第一个体育系——延安大学体育系,为国家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体育系的建立是我国体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更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建设百废待兴,国际局势复杂,各种工作千头万绪。尽管如此,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仍非常关心,1952年6月10日,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之际,毛主席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中国体育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也非常关心体育事业,建国之初百业待兴时,邓小平同志就积极倡导创建体育学院。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大幕被拉开,邓小平同志更是多次指示要加强体育工作,并把体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智慧从更高的维度看待体育,即重视竞技体育,是我国最早提出中国要申办奥运会的领导人,并提出了“奥运模式”,又关心关爱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学生要立志成为“四有”既“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同时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向有关部门强调要加强学校体育,把学校的体育工作搞好。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走越快,越走越稳健,江泽民同志也非常关心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首部《体育法》1995年获得通过,同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法规和纲要的颁布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江泽民同志为全民健身运动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将体育事业的重要性又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胡锦涛同志指出,国运盛则体育兴,体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盛大举行,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上,此刻的体育和体育盛会不仅仅是追求金牌,更承载展示国家发展成就、民族强大兴盛的重要使命。北京奥运会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民族自信心,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高光时刻。北京奥运会后,我们从对金牌的超乎寻常的热情到不唯金牌来证明自己,中国的体育事业也做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调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经济强劲有力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将实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的体育工作擘画蓝图,赋予体育在新时代更多的内涵与外延。当健康中国战略铺展开来,当《全民健身计划》稳步推进,建设体育强国,将体育强国深刻地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去谋划,体育将为健康中国和人民健康幸福生活铸就更加坚固的基石。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会见了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在本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性活动中获奖的先进工作者和运动员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国梦在新时代服务于国家战略,要迎合人民对健康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在“十四五”时期新时代体育发展更需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主动作为,深化改革,迎难而上,激发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体育事业要不断地回应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不断地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更好地回馈国家和人民,为国争光,为民众健康,为民族兴盛加油助威。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强国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储备强国所需的人才,强国的人才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而目前我国中青年的身体素质较20年前青少年体质滑坡严重[3],随着学生体质的下降,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体育得到了高度的关注、重视和发展。国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升了全社会对于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国家级别的重要会议中,多次提到了发展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体育、美育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工作,也使得这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导向性话题等成为了热议的话题。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让我们越来越感到体育作为教育基石的重要性,从国家层面的认识,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再到为了落实这一重要认识而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的制度、文件的出台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对应的工作落实督导评估管理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才使得学校体育工作真正地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是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的重要阵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的发展更应秉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中的体育是最高层次、最高水平、学习阶段中最后阶段的身体教育,这个阶段正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更应从塑造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和强化,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终生体育观。在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发展相对薄弱的高校体育,应该借此机会,在新时代、新形势、新机遇下,加强对自己优势和不足的梳理,加强高校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加强对高校体育资源的梳理与整合,加强对高校体育价值的深入思考,努力将高校体育育人的全过程、全资源、全要素梳理清楚,进行整合,相互协调配合,努力形成高校体育的育人合力,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这为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发挥体育育人的独特价值,提升我国高知人群人力资本质量,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栋梁,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的体质健康,影响着最宝贵人力资源的质量,影响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影响着体育强国梦的早日实现。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家长和学生对体育和健康知识的学习始终心有余而力不足,体育学科、体育课被忽视和非主科被边缘化,可有可无的现实,让原本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甚至是养成运动的习惯被替代或忽视,这种运动能力和健康知识确实带来的巨大问题到了大学会被极大显示出来,很多大学生在离开父母的照顾后,生活不规律,由于缺乏健康和运动知识,没有对自己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则更加无法通过主动运动调节身心健康,这样的情况也从另一个侧面被印证:“教育部发布针对115余万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抽测复核数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大学生的体育不及格率达到了30%,是各层次学生中不及格率最高的。”大学生近视率居高,肥胖率上升,作为人体的发动机肌肉的含量不足,由于长期缺乏锻炼,协调性差,关节僵硬不灵活,有些大学生甚至出现了骨质疏松、身体某些器官早衰等不同程度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高校体育最重要的育人价值首先在于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健康和运动知识,大学生们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也有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但相较于其他知识,健康和运动知识的掌握明显不足甚至是缺失,没有健康和运动知识,大学生无法对自己的生活规律和身体状况进行评估,更加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所以迈出自主健身的步伐就更难了。高校体育要提供高水平、高质量、学生急需实用的健康和运动知识的供给,将学生健康和运动知识的短板补齐,要梳理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存在的比较典型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地把健康和运动知识的传授结合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让学生更加容易学习和接纳,进而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以后主动学习,让大学生有了健康和运动知识作为基础,才能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更好地了解运动对于自己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才能促使他们迈出用运动改变自身状态,释放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才能更科学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高校体育的重要育人价值还体现在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方面。运动技能的学习应该是伴随学生整个的成长期,学生的成长期也是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学习运动技能的黄金时期,运动技能的学习会让学生身体更加协调、思维更加敏捷、身体也更加健康。但是由于长期体育学科和体育课程不被重视的原因,导致很多青少年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体育课“蜻蜓点水”式地参加过,提起体育课也只有达标的任务,有些同学由于长时间缺乏体育运动,对体育课和体育达标也只有“痛苦”的回忆。来到大学阶段,依旧没有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更没有初步掌握1~2项运动技能,这也使得让大学生主动去运动更为困难。这样几乎是零运动技能的学生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初步学会1~2项运动技能,那么在工作之后很大程度上也不会主动去学习运动技能,更严重会如同贫困代际传递一样,这种对待体育、对待运动的主客观身心特征也可能传递给下一代,这将严重影响我国高知人口素质、健康水平和对运动的认知。
高校作为高知人群走向社会前最后的、最高层次的身体健康教育、运动技能教育学府,务必要加强大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培养,务必要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1~2项适合自身的运动技能,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他们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高校体育有帮助大学生初步掌握运动技能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的运动场馆设施相较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更加的丰富和完善,高校有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高校有更加多样的体育兴趣社团。高校体育需要在大学生入学阶段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进行精准的评估和分类,不能够单纯依据学生选课分班,分班应基于精准的评估同时兼顾学生对于学习某个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要重点关注保健班的同学和运动能力较差、基本没有任何运动技能的同学,加强这类同学的体质监测,加强这类学生的帮扶和关爱,引导这类同学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真正意义所在。首先,高校体育不能够让这类同学在毕业时掉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对体育和自己的身体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理解与感受,至少基本掌握1~2项相对简单的适合自己的运动技能;其次,对于有一定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的同学,要通过体育课程提升他们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水平,同时帮助他们拓展更多的兴趣爱好,呵护好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对于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处于高阶水平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广阔的平台去展示,让运动能力出众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标签,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从体育学科角度定义人体的体质,体质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同时以上这些特征也是基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的。遗传是先天影响人体体质的最主要因素,而后天影响人体体质的因素很多,在高校里,体育课程、体育锻炼是对增强大学生体质非常重要的因素。高校中的大学生是绝对的脑力劳动者,长期处于久坐、思考或长时间保持一种身体状态,作息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部分同学甚至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人民日报》官微在引导大学生做好整个大学4年合理的作息时间规划所给出的大学最优作息时间表显示,每天的作息安排一定要包含运动1个小时至1个半小时的建议,并指出适当运动锻炼可以使大脑快速消除疲劳,让一天的室内久坐的身体得到伸展和放松,同时舒缓心情,让情绪得到一个合适的出口去宣泄,释放压力,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身体有适度的疲惫感,身体的适度疲惫对睡眠会有促进作用,这些对大学生保持规律作息,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都是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高校体育不仅能增强大学生体质,还可以帮助大学生锤炼意志品质、增强大学生的规范意识、塑造大学生的阳光向上的心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让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获得健康的体魄,更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和继续坚持体育运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抗自己身体和心理惰性、跨越因运动产生的身体和心理的负荷的积极选择,通过对抗自身惰性和运动负荷来锻炼大学生不畏困难勇于坚持奋斗不断挑战并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高校体育的开展具有较强的规范性、且规则清晰严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更多的是和来自天南海北,甚至是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同学共同运动,高校体育需要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规则意识,让大学生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结果,正确看待和对待输赢;高校体育要通过具有一定挑战和竞争的运动项目激发大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过硬的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相互沟通协调配合,帮助大学生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