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正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2015 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出台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指导下,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开始探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突破口。[1]
商务英语不同于其他文科,实践性非常强,强调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教育中的比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是商务英语人才能力中关键的一环。为了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新时期经济、贸易发展所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国内学者的普遍共识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商务英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2]无论是专业方向的设置,还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商务英语专业都需要借助校企合作,这也是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必由之路。
在市场经济时代,任何合作不可能是单赢,只有建立在双赢或多方共赢基础上的合作,才能实现可持续与可推广的合作。然而,很多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仅仅敷衍于形式,或者是停留在非常肤浅的阶段。例如,有的学校教务部门非常重视校企合作教育,每学年专门设定两个教学周来开展校企合作教育。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就是邀请企业人员来校做几场讲座。所谓的校企合作教育也被学生冠之以“听讲座”。校企合作是针对企业人才需求所开展的合作教学方式,学生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和部分实践学习,然后校方与企业之间进行定向合作,使专业人才提前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检验学习,从而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即学生检验了自身实践能力、企业培养了预备人才、院校优化了专业建设。[3]可见,校企合作不应是教学形式上的空谈,而是要兼顾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的发展要求,做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以学校专业发展为目的。在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几个主导性的问题,即企业能为学校做什么?学校能为企业做什么?学生们又是怎么想的?从目前已存的校企合作项目来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预备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很多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开始了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互联网+跨境”的自由贸易模式在中国蓬勃发展,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渠道,是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的跨境电商人才极为短缺。跨境电商的发展急需熟知跨境贸易各环节、会调研国际市场、能推动跨境电商平台提质的应用型高质量人才。在此背景下,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成立了“跨境贸易创新班”(以下简称“创新班”),期待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整合、师资培训等各方面实现创新,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解决商务英语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等一系列的问题。“创新班”通过构建真实的工作环境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体验真实的业务过程,增加实践工作经验。同时,“创新班”还能起到创业孵化的作用,通过“创新班”平台,学习团队可以承接企业跨境贸易的代运营或者是自主创业。“创新班”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企业的真实跨境贸易项目,旨在培养新形势下能适应新型外贸行业岗位需求,掌握跨境贸易知识,拥有较高商务英语技能,具备跨境电商实务操作的各项专业基本技能,并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旨在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生身份与职场身份对接。具体实施时,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拔学生进入“创新班”,按合作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校企共同协商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创新班”建设期间,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由合作企业提供各类跨境贸易实操平台账号给学员进行操作学习和实践,同时安排有相关跨境实操经验的企业管理者或业务人员对学员进行实操指导和培训,并按照不同企业的要求进行组队,实际开展企业的跨境贸易业务。结业后,在双选的基础上,“创新班”学员优先选派到合作企业实习、就业。
然而,“创新班”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须解决的难题,问题的核心出现在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异上,但解决问题的主导者是学校、学院和教师。“创新班”学员起初还是非常认可这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大部分同学加入“创新班”是想学习更加全面的跨境贸易业务知识,掌握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和能力,从而使自己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前具备充足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创新班”学员有走出去游学的机会,可以实地参观企业,学习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生产管理经验,对与商务英语专业对接的行业和企业有更深刻的了解,并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但是,从已经开展的三届“创新班”情况来看,学生参与定制化培养模式的热情不是很高,且呈现递减趋势,三届学员占本专业人数的比例分别是30%、22%、20%。经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发现“创新班”的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都还不够完善,课程安排有些随意,没有明确、系统的安排表,企业讲师的授课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基本都是理论课,没有实操课程;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上课时间安排太紧凑,学员有时一整天都只能听一位老师讲课;与具体企业的对接推进缓慢,有些企业在整个培养环节中重视程度不高;参与人才培养和就业对接的企业整体质量不高,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发现与自己的期望差距很大,例如,有的企业没有业务团队,或者是团队不够成熟,或者是团队人员不够团结,实习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长时间的努力工作也换不回丝毫业绩,而且公司没有明确的晋升机制,没有成熟的企业文化,等等。企业对学生的反馈意见主要集中在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尤其是就业稳定性太差,离职过于频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企业的资源,打击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企业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也表明现有的“创新班”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还需不断完善。
校企合作定制化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依然是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持者应为二级学院,自上需要获得学校政策、教学设施和教学维持经费的支持,自下应积极调动专任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对接、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及日常的教学管理。为解决校企合作定制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二级学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创新班”现阶段的合作企业服务意识强,能基本提供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企业资源,且具有完善的人才测评系统,能较准确地描述人才的内在素质与能力,并推荐相应的职业领域和岗位,科学地发挥人才优势的最大效能。但企业的讲师团队还不够健全,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显得力不从心,另外与学生对接的实习就业企业也是参差不齐,企业质量整体水平不高。企业质量是指企业规模、企业家才能、组织结构、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等企业的基础资源要素,这些要素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基础。[4]企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在校企合作中为人才培养所提供资源的质和量,决定能否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可行性,也影响学生参与定制化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就业的稳定性。
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还应具有助力高等教育和行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情怀,心系国家人才培养质量,尊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而不仅仅是提前为自己培养预备人才。这样的优质企业资源需要二级学院及教学团队去积极地探索发现,在选择企业时思考企业能为我们做什么,努力开发校企合作教育所需的企业资源,包括实践教学基地和平台、行业讲师团队、系统的业务培训、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实践教学案例等,尤其是要考虑企业是否具有能够保证学生就业稳定性的企业质量和企业文化。
参与“创新班”的教师和学生对“创新班”的实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授课时间和企业师资队伍等都提出了意见,普遍认为合作企业的质量和资源严重影响了培养方案的设计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因此,学院一方面要寻找优质合作企业,一方面也应和现有合作企业积极开展研讨,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是闭门造车,应该深入其他院校、企业、市场、职场、职员等联动方进行调研,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学校的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职业规划等因素。在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时,要坚持“看、学、做、创”的逻辑原则,设置与“实践、实训、实习、实创”相对应的实践课程,对接学院现有的“课、证、赛、岗、创”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以“课”教学,以“证”带学,以“赛”促学,以“岗”验学、以“创”续学。
此外,学校、学院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商务英语专任教师在校企合作定制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改变一线教师的被动管理对象地位和边缘地位,创新教育组织形态,增强一线教师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主人翁意识,赋予一线教师更多的参与权、话语权和自主权,从而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高等院校在获得合作企业支持的同时,也要为企业提供院校特有的服务或者支撑。通常来说,院校能为社会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一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二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合作企业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学生的实习就业稳定性差,学校又不能强推强留,因此企业提前培养人才的目的就落空了。另一方面,语言类专业的科研成果为企业带来的实用价值非常有限,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科研很难为企业带来实际经济价值。这就更需要学校和企业积极思考如何加强深度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内容。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学习和总结企业成功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探索企业需要改进的问题,提出可行有效的创新解决方案。这样既有助于激励大学生努力成长为学以致用、回馈社会的国际复合型、应用型、高质量商务英语人才,又能发挥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这也是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的宗旨。学生参与企业调研的过程,也是企业向学生展示其实力和魅力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今后在企业实习就业的稳定性。
人才的职业能力是商务英语人才能力中关键的一环。[2]职业能力是指胜任某种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是人的多种能力在职业领域的具体发挥。职业能力能决定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向是否能够胜任,也能影响一个人在该职业中是否取得成功。职业能力是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就业的稳定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交往沟通能力、工作和生活管理能力、执行力、团队协作精神、实操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5]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来说,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首要动力还是为企业培养定制化人才,且要鼓励学生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
通过企业的反馈得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最欠缺的职业能力是就业的稳定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提高企业质量,还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针对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把握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并根据学生表现的职业态度、职业选择与个人发展等,适当进行专业调整,避免出现“学非所好,学非所用”的问题。在就业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复杂化,职业选择多样化的当下,高校更需加快探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就业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弄清楚自身的职业定位,坚定自己的就业方向,思考自己能为企业创造的附加值,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经常跳槽、好高骛远等问题。虽然实操能力还是职业能力中的低阶能力,但很多学生却还无法突破这一能力阶段,故而绝大多数受访学生都要求增加实操课程。实操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职责,因为也只有充分了解一份工作,做好这份工作,才能真正喜欢这份工作。
基于校企合作的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符合学校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服务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也有利于商务英语专业朝特色行业或职业方向发展。在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应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能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的专业,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必要的岗位实践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并开发创新思维,在企业的协助下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校要在提高合作企业的质量和学生就业稳定性的基础上,优化培养方案,改进课程体系,同时注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细节,避免因为沟通不畅、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不合理、合作企业条件太差等原因影响定制化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效果。尤其是不要忽视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我们相信,基于校企合作的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得到不断完善后,必定会办出特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