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指向“增效”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2022-11-20 14:04沈良国
名师在线 2022年14期
关键词:指向双减作业

文/沈良国

引言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让学生从“题海”中走出来,减少重复性的低效作业,成为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从意义、现状与策略出发,就如何设计指向增效的小学数学作业谈一些简单的想法,致力于实现“减负不减质,减负更提质”的育人目标。

一、指向“增效”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

长期以来,作业的设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作业总量过多,题目机械重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作业形式单一,大多只停留于书面上,缺乏一些操作性和实践性的作业;三是作业标准统一,没有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四是作业评价单一,大多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只停留于画“√”与“×”上,没有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评价激励,学生的自信心、求知欲、创造性没有被充分激发。那么,要想让作业的诊断、知识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优化并得以发挥,教师需要从一直以来的给学生“布置作业”转变为精心“设计作业”。另一方面,高阶思维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深度学习的体现。然而,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生的高阶思维才能彰显出来。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指向“增效”作业的设计成了教师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指向“增效”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意义

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素养的重要媒介。在双减背景下,对作业“量”的减负已势在必行,同时对作业“质”的“增效”成了各界关注的重点。这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上的“减负增效”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其一,有针对性实现教学目标。长期以来,无论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缺少对教学目标的精准考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而指向“增效”的作业设计,则是追求让学生通过作业训练精确地检验与呈现教学效果,致力于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收获最“优”的效益,用“少”而“精”的作业有针对性地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

其二,实效性提高教学评价。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评价方式。相较于之前作业的“对”“错”评价,指向“增效”的作业评价则是更具体、准确和详细地进行教与学的评价。多元化、综合性的作业设计能帮助教师从不同角度对课堂教学展开评价。低负担的作业量与高质量的作业题,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更全面、更深入,能促使教师根据作业的反馈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其三,全面性提升学生素养。指向“增效”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源于题型的灵活性、解题思路的多元性与创造思维的开放性,更能促使学生运用高阶思维,符合数学工具性、创新性的特点,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三、指向“增效”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巩固,更是检测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在“减负不减质”的总目标的指引下,如何设计“增效”的作业成了热点话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一直以来所做的专题研究,提出几个策略。

(一)正视差异,作业设计体现分层性

作业本身具有的功能与价值是无可厚非的,它对深化学生知识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然而,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鲜活个体,所以教师应正视学生间的差异性,从而进行弹性化、差异化、分层的作业设计,促使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都能有不同的发展。

一是作业内容分层设计。传统的数学作业都是用“一锅炒”的方式统一内容,统一题量,教师统一批改。显然,这种“三统一”的数学作业,只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直接导致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更好的发展,而那些学习暂时不理想的学生则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教师在作业内容上可以进行分层次设计。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分层设计。第一层次作业重在“凑整”练习,如“201×12”“45×14 +55×14”等,重在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运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运算律本质;第二层次作业重在“变式”练习,如“199×36+36”“25×(80-4)”“78×36-78×26”等,这种内容上的“变换”能促使学生形成简便运算的意识,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与创新性有效提高[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来完成。

二是作业形式分类设计。传统的作业大多是以书面作业为主,形式较为单调枯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作业兴趣,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指向“增效”的作业设计,教师可以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创新作业形式,设置不同类型的作业。例如,A 类巩固性作业,这类作业以书面为主,如概念运用、对比练习等;B 类趣味性作业,这类作业以活动为主,如益智游戏、智力闯关等;C 类选择性作业,这类作业以研学为主,可以让学生借助互联网平台,自主观看微课视频,自由选择进行课堂先学、知识巩固补缺补漏、思维拓展等;D 类画图类作业,这类作业以画思维导图为主,主要是让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来理解思维过程,或是用画图的形式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运用多样的作业形式,改变数学枯燥、抽象与费解的“坏印象”,从而建立数学有趣、好玩与乐智的“好形象”,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教师要灵活地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分层作业。随着“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分层次设计作业显得尤为重要,它能真正使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进步。

(二)聚焦应用,作业设计体现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在“双减”背景下,数学学习的重要价值并不在于会算多少道算式、会解多少道题,而是在于遇到生活问题时能否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语言等来解决。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灵活地调取各种数学知识,通过分析、比较、判断、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让问题迎刃而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决问题”后,教师可以设计作业:“哥哥和姐姐同时同地同向在400 米的环形跑道起跑,哥哥每秒跑12 米,姐姐每秒跑8 米。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时间是多少秒?”显然,这是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学生很少站在数学立场来思考。这道题的设计则将学生置于生活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思维予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调取自己的数学经验,借助画图,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语言,又通过数学思维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找到数量关系,得出“他们第一次相遇,也就是哥哥要比姐姐多跑一圈”的结论。数量关系清晰了,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便水到渠成。这样的生活化作业,让学生觉得数学不但“有趣”,而且“有用”,懂得用数学语言来解释生活现象,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重视思维,作业设计体现开放性

指向“增效”的作业设计应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训练与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作业习题模式单一、答案唯一。以计算题为例,大部分教师设计的作业指向计算过程是否有错、过程书写是否合理以及运算结果是否正确等。这样的作业只能让学生简单地模仿与应用,属于低阶思维。然而,教师需要理性地认识到,计算类的作业不应停留在学生的程序化操练这种低阶思维层面上,而应挖掘计算的内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笔者认为,计算类作业设计应体现开放性,使算式实现“一题多算”“一算多题”“一题多解”等。为此,教师应给学生创设计算路径不清、算法不一的复杂情境,促使学生思维经历非线性、不确定的开放性锻炼,实现高阶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后,教师通常设计的作业为“4×46×25、47×25 +47×75、99×123+123”等类型的计算题,这显然只是对算法运用技能的简单模仿,是一种记忆、理解与应用的低阶思维。如果教师将作业设计成“将‘47×25_____’编成能简便运算的算式,并简算”,则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置于一种不确定性、非线性的开放情境中,从而使学生的求异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得以发展,促使学生从“理解与运用”提升到“分析与创造”。

(四)拓展实践,作业设计体现探究性

长期以来,大多学生深受枯燥、低效、应试化等特征的数学作业的困扰,“谈数色变”情绪较为明显。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而数学实践性作业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教师要巧妙地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数学内容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2],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升华”,同时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例如,在教学完“比例尺”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设置拓展实践性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学校教学楼的高度。”在没学“比例尺”知识之前,遇到测量问题,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用尺子来进行丈量。而对于学校教学楼高度的测量,显然用尺子是无法实现的。在学习了“比例尺”这一知识后,学生便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同一时间内同一地点实际高度和影长的比例是一样的”这一特点,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进行解答。先测出自己的身高与影子的长度比,再测量教学楼的影子长度,从而推理、计算出教学楼的高度。这样的实践探究作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还能调动学生极高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充分调动眼耳等各感官,通过观察、分析、评价与思辨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在锻炼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有效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

此外,在拓展实践性作业中,教师也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间的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作业:“选取春天里的一片叶子,认真观察、分析、想象等,说说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奥秘。”有的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测量叶子的周长、厚度和重量等;有的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深入研究“有没有一模一样的叶子”;有的学生从语文的角度撰写想象类作文;有的学生从美术的角度拓印树叶画等。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要让“减负”落地,则要实现作业的“增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正视当前作业设计的各种局限,正确认识“增效”作业的重要意义,并能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设计分层性、生活化、开放性与实践性的作业,设计有料、有趣、有效、有用的高质量作业,真正让作业调动学生的思维。

猜你喜欢
指向双减作业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