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冉 何怀阳(.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心血管疾病合并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即为“双心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心理负担过重或心理应激,常伴发焦虑、抑郁、恐惧等精神心理问题[1]。对于此类患者,西医在给予心血管疾病常规药物的同时,多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改善患者状态,临床上有一定疗效,但存在患者对抗焦虑等精神药物的心理接受程度低、依从性差、疗效不佳等问题[2-3]。中医强调心身统一的整体观念,非常重视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治疗双心疾病多采取情志疏导、中药治疗、针刺治疗、五行音乐疗法等心身同治的综合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4]。现将中医药治疗“双心疾病”的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心血管系统疾病常有胸痛、胸闷或心慌等临床表现,这些症状易使患者对此类疾病产生恐惧,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5],促进炎症反应和血小板聚集,诱发凝血功能异常,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6],使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甚至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7]。而急性精神刺激、极度情绪变化,可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陶明等[8]通过对比急性焦虑发作时、缓解后的各项血液循环动力学参数,认为急性焦虑发作时循环系统处于应激状态,易产生心肌梗死、高血压危象、中风等风险。王树娟等[9]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有焦虑症状的高血压患者较非焦虑患者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反应更明显。临床上心血管疾病常与心理问题共存,互为因果并相互影响。积极改善患者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进展,同时可减轻患者病情,改善预后。
“形神合一”是体现中医整体观的重要学术思想,是对心身统一的概括总结[10]。中医学认为“形”和“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1]。中医文献对形神关系有诸多论述,如“形为神之体,神为形之主”“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形病则神不安,神病则形受损”[12-13],皆提示形神相互依附、互为影响以维持机体平和健康状态,若一方受损,另一方将受到影响。中医学认为人的神志与五脏有关,正如《素问·宣明五气》中论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14],因此五脏受损可导致不同方面的神志异常。“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15],则提示神与五脏皆相关,其中与心的关系最密切。
情志活动与五脏关系密切[16]。中医学将人体正常情志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个方面,称为“七情”。七情和五志合称为情志。五脏配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根据脏腑归属,不同的情志会影响相应脏腑的气机,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使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诸多病证,正如“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17]。反之,五脏精气的盛衰可直接影响情志的变化。“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对机体的心理活动及生理功能均有调节作用,在情志与五脏关系中处于核心位置[18]。张景岳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19],情志伤心,而后影响其他脏腑。双心疾病其病位在心, 涉及众多脏腑,因此对双心疾病进行辨证施治要以心为主宰的五脏一体观为基础,达到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常见的心理开导法有语言劝慰、情志相胜法、移情易性法等[20]。语言开导劝慰是常见的治疗方式,医生可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患者介绍疾病,帮助病人解除对疾病的恐惧,鼓励患者调整状态。情志相胜法是根据五脏主五志应五行的理论[21],利用相生相克的关系,有意识地用一种情志活动去战胜和调节某种不良精神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如“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22]。移情易性法指鼓励患者调整作息时间,适当进行娱乐活动,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如练习八段锦、易筋经等中医健身功法,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
3.2.1 从心肝论治 肝属木,喜条达恶抑郁,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双心疾病的发生常由于情志不疏导致,情志不遂以致肝的疏泄作用失常,气机失调。《明医杂著》记载道:“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23]可见心与肝关系密切,因而双心疾病大多从肝论治[24]。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血为主,方可选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加减。陈铭泰[25]根据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疾病特点,借鉴清代名医王旭高提出的“治肝三十法”并结合近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临床上常用的治法及方药,提出了疏肝法、柔肝法以及补肝养血法。姚祖培教授认为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异常是“双心”病之根本,病理基础为气血郁滞引起的五脏失调,故临床治疗中以调肝舒心为大法[26]。徐凤芹教授认为双心疾病的病机特点离不开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在治疗气郁肝气不疏证的病人常以解郁合欢汤加减,顺气的同时兼顾活血[27]。同时指出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郁化火也是双心疾病常见的病机,对于存在面红目赤、 失眠多梦、烦躁耳鸣、舌红苔黄等肝火上炎和痰火扰神的表现者,予丹栀逍遥散加减清肝泻火。
3.2.2 从心脾论治 脾主运化,主统血,在志为思。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医学启源》认为:“思虑过多则怵惕,怵惕则伤心,心伤则神失。”[28]思虑过度则伤脾,脾失健运,则气血化生乏源,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心神失养。脾主运化水湿,调节人体体液代谢,脾失健运则水湿内生,日久蕴痰。患者见神志恍惚、失眠健忘、四肢倦怠乏力、纳差、舌淡、苔薄白、脉弱等,可从心脾论治,治宜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临床可选用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养心氏片等[29]。郭维琴教授治疗双心疾病,先健脾胃、降逆化痰、行气解郁,常用逍遥散和甘麦大枣汤临证加减[30]。
3.2.3 从心肾论治 心居上焦,属火,肾居下焦,属水。心肾水火既济,升降相依。心火下行以资肾阳,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以资心阴,濡养心阳,使心火不亢[31]。心火与肾水阴阳交感、互根互济。若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可出现心肾不交的表现,当以交通心肾,滋阴清火,代表方为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加减[2]。徐凤芹教授认为肝胆为少阳枢纽,其升降之功有助于心肾相交,因此治疗此类病人,交通心肾的同时兼疏肝调肝法,常用交泰丸合黄连阿胶汤临证加减[27]。女性更年期常伴发心血管疾病及焦虑症,顾宁教授指出女性患者围绝经期,肾水亏于下,不能滋养肝木,阴不制阳,疏泄太过,故临床多见患者情绪烦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肝肾阴虚的表现,方予六味地黄汤加减滋阴降火、安神定志[32]。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五行音乐、穴位按摩与贴敷、中医健身功法等中医特色疗法[33],对双心疾病治疗疗效确切。杨婧等[34]总结临床经验及参考国内近10年的文献得出,穴位贴敷膻中和心俞、穴位按压膻中及内关等穴位,及针刺五脏俞加膈俞等可改善冠心病伴发抑郁焦虑状态。肖长江教授擅用“脐针”治疗身心疾病,尤善治疗双心疾病患者存在的失眠症状,多从心肾不交论治,配合安眠穴,疗效显著[35]。Meta分析显示,五行音乐疗法对双心疾病患者焦虑及抑郁状况、收缩压及舒张压值均有明显改善作用[36]。
心血管系统疾病与心理疾病联系密切,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双心诊治逐渐成为心脏病的治疗趋势,在治疗心血管疾病躯体症状的同时,重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疾病的影响,积极干预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中医治疗双心疾病从整体观念出发,在“形神一体观”的理论指导下,将治形与治神相统一,达到心、身同调。同时以五脏一体观为基础,把握双心疾病的发生与五脏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辨别脏腑盛衰,灵活用药,配合心理疏导及中医特色治疗,达到标本兼治、形神同治、双心同治。中医药治疗双心疾病可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加强中西医综合干预,可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