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翠翠(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道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UC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遗传、环境、心理及肠道菌群分布等与UC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UC根据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临床特点可归入中医学“肠风”“肠癖”范畴,病位在肠,与肺、脾、肾相关。本文通过梳理归纳近5年中医针灸穴位贴敷等治疗UC的外治疗法,探讨传统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优势,作如下综述。
罗廷威等[1]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每次1 g,每日4次,艾灸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艾条灸章门穴,以局部温热或微出汗为度,每次艾灸30 min,连续治疗8周,两组总体症状积分及心理状态评分在治疗第4周及第8周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艾灸组总体症状积分于第8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陈珍珍等[2]回顾性分析了147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72例单纯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每日3次,每次2片,观察组75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方四眼艾灸盒艾灸腹部,每日1次,每次艾灸1 h,治疗2、6周后观察组在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67%)显著高于对照组(77.77%)(P<0.05)。
除外单纯温和灸,亦有研究观察了艾灸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修浩等[3]将72例脾肾阳虚证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真人养脏汤联合艾灸治疗,真人养脏汤每日1剂,早晚分服,温和灸选取中脘、关元、气海、天枢,两组治疗8周后,治疗组临川总有效率(91.7%)显著高于对照组(72.2%),治疗组在肠镜评分、结肠组织病理评分及改良Mayo活动指数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刘翠芳等[4]将91例U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自拟溃结灌肠汤配合艾灸双侧足三里、肾俞、关元,每次艾灸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周,观察组患者有效率(97.83%)高于对照组(84.44%),观察组患者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中医症状积分、护理质量评分、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周天虎[5]将对照组予泼尼松片联合左氧氟沙星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自拟方清肠止痢汤联合艾灸气海、神阙、中脘三穴,治疗8周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65.00%)。郑伟伟等[6]观察清肠止痢汤联合艾灸中脘、神阙、气海辅助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对照组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2周后,联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Mayo活动指数、Baron内镜分级评分及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杨记康[7]将对照组30例患者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予芍药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艾灸治疗(取穴:中脘、肾俞、天枢、足三里、神阙、关元等穴,每穴5~10 min,1次/d,7 d为1个疗程),治疗8周,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且观察组血清促炎因子白介素-1β(IL-1β)、TNF-α水平降低,抗炎因子白介素-10(IL-10)、白介素-4(IL-4)水平升高(P<0.05)。赵保团[8]将58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温补脾肾汤联合温针灸(取穴:中脘、阴陵泉、气海、关元、足三里、天枢),连续治疗8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10%)高于对照组(75.86%)。
杨新建[9]将试验组4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予大柴胡汤配合神阙穴、足三里、中脘隔姜灸治疗,对照组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口服,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78.26%),试验组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生活治疗分高于对照组(P<0.05)。高玉杰[10]将观察组患者加用扶正平溃汤及足三里、中脘、神阙穴隔姜灸,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贺君等[11]将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对照组予双气三联活菌胶囊口服,治疗组加用腹部穴位针刺及脐环穴隔姜灸治疗,治疗4周后治疗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Yang L等[12]对比分析隔药饼灸和隔姜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两组均取穴双侧天枢和大肠俞,治疗后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隔药饼灸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Mayo评分方面优于隔姜灸(P<0.05)。杨周雨等[13-14]在两项观察隔药饼灸治疗脾虚湿蕴证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中发现,与对照组美沙拉嗪栓剂塞肛比较,隔药饼灸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P<0.05),并有效降低患者血清中CRP水平及血清CC亚族趋化因子配体20蛋白(CCL20)的表达(P<0.05)。陈俊玲等[15]观察隔药饼灸(干姜、附子、红花、木香、元胡等份为末制饼)气海、神阙、关元、足三里,对照组予口服柳氮磺吡啶,隔药饼灸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隔药饼灸能够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方面有研究表明,穆韵浓等[16]制备UC小鼠模型,观察艾灸神阙穴对UC小鼠炎性反应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每日施灸1次,连续治疗8 d,结果表明艾灸神阙穴能有效改善UC小鼠症状,升高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1(ZO-1)和紧密连接咬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P<0.05)。于千惠等[17]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埋线组及埋线加艾灸组,每组6只,艾灸双侧天枢、大肠俞和上巨虚,每次10 min,每日1次,治疗14次,埋线组每周1次,干预2次,结果显示艾灸组、埋线组及埋线加艾灸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及IL-6表达均降低,且埋线加艾灸组改善最为明显(P<0.05)。林思睿等[18]观察针刺及艾灸关元、足三里对UC小鼠结肠组织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刺或艾灸均能够有效降低DAI评分及STAT3、HIF-1α蛋白的表达(P<0.05),两者效果差异不明显。艾灸预处理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天枢”穴能够提高肠黏膜机械屏障中的Occludin、连接黏附分子(JAMs)、ZO-1以及肠黏膜化学屏障中黏蛋白(MUC)的表达水平,下调大鼠结肠Toll样受体4(TLR4)、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RIF)、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重组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19-20]。赵继梦等[21]观察隔药灸大鼠天枢穴可有效抑制NF-κB通路和转录因子STAT3磷酸化,减少血清促炎因子IL-6、IL-1β的释放,从而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进一步研究发现,隔药灸大鼠天枢穴能够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模型大鼠结肠损伤修复外,隔日2壮灸的组织学评分改善作用优于每日灸(P<0.05),提示隔日2壮灸的疗效更佳[22]。
王海林等[23]将64例肝脾不和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予常规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予痛泻要方联合电针,B组患者总有效率(90.6%)显著高于A组(78.1%),在治疗后30 d及60 d,B组疗效的远期稳定性优于A组(P<0.05)。腾阳等[24]观察在柳氮磺吡啶口服的基础上加用四白黄连愈合散联合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密波电针治疗,治疗2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综合疗效(98.00%)及结肠镜疗效总有效率(96.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4.00%、82.00%),提示密波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疗效。李晗等[25]从维生素D受体(VDR)及p53信号通路角度探讨电针治疗UC的作用机制,结果提示电针能有效改善大鼠结肠黏膜形态评分,提高UC大鼠模型VDR蛋白的表达、降低p53表达(P<0.05)。另有研究证实,高强度电针能提升UC大鼠的体质量,同时降低TLR4、NF-κB及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的表达[26]。实验研究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急慢性结肠炎大鼠大肠俞组、天枢组、足三里组和上巨虚组均能有效降低血清中IL-6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P<0.05),同时电针天枢组效果更显著(P<0.05)[27-28]。另两项电针大肠募穴天枢穴进一步证实,与空白组、模型组、假电针组相比,电针天枢穴可降低血清中IL-1、IL-6、TNF-α、NF-κB的表达,提高抗炎因子IL-10含量,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从而减轻肠道炎症反应[29-30]。电针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下合穴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以及承筋比较发现,电针上巨虚组较其他组可有效降低血清中IL-1β、TNF-α及NF-κB水平,提高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信使核糖核酸(nAchRα7mRNA)的表达(P<0.05),提示电针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特异性[31-32]。
宋永红等[33]将100例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纯中药治疗,治疗组予针刺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联合中药柴胡疏肝散和痛泻药方加减,3个疗程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及主要临床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70%)显著优于对照组(81.60%)。陈凯军等[34]观察针药结合治疗活动期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对照组口服膈下逐瘀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双侧足三里穴,连续波,频率2 Hz,强度1 mA,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两周观察组总有效率(98.30%)显著高于对照组(86.70%),且临床症状、肠镜病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葛飞等[35]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柳氮磺吡啶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电针肝俞、肾俞、脾俞、大肠俞、次髎以及天枢、上巨虚、关元、气海、太冲、三阴交两组穴位交替进行,隔日一次,治疗2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陈红霞等[36]观察耳穴按摩配合耳穴压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对照组予口服中药及中药保留灌肠,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先予耳穴按摩,再予双耳耳穴直肠、大肠、左耳乙状结肠、神门、枕、脾、交感、皮质下、身心穴、快活点等行王不留行籽按压,每次每穴按压约30 s,3次/d,双耳同时进行,每天更换王不留行籽。治疗4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0.00%)与对照组(85.00%)疗效相当(P>0.05),试验组汉密尔顿焦虑评分(HAMA)及抑郁评分(HAMD)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陈雅辉等[37]将8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两组,均予美沙拉嗪口服,对照组予口服艾司西酞普兰10 mg/次,1次/d,治疗组予沈氏达郁汤加减联合耳穴:直肠、大肠、肾、脾压豆,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73.81%),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直肠黏膜积分、HAMD总评分、HAMA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耳穴压豆对调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作用。张爱军等[38]观察中药灌肠联合耳穴贴压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将12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灌肠组予改良愈疡汤灌肠治疗,联合组在灌肠的基础上配合耳穴:大肠、脾、肝、直肠、交感贴压,治疗2周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7.72%)显著高于灌肠组(82.92%)及对照组(62.50%),且联合组患者炎症性肠病问卷(IBDQ)评分显著优于其余两组(P<0.05),提示耳穴贴压不仅提高患者临床疗效,还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许璐等[39]将60例湿热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口服美沙拉嗪及中药紫芨保留灌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白头翁方药神阙穴位贴敷,时长不超过4 h,每日1次,治疗28 d后,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陈俊余等[40]观察西药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同时配合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穴位贴敷,贴敷药物组成为白头翁100 g、黄柏100 g、乌梅100 g、五倍子100 g、三七粉100 g,用生姜汁与凡士林调和,贴敷4~6 h,隔日一次,共治疗3个月,西药联合穴位贴敷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一西药治疗(P<0.05)。郭颂铭等[41]对比观察单纯西药及西药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效果,对照组单用美沙拉嗪栓,联合组同时配合自拟中药方剂穴位贴敷,组方为栀子、连翘、金银花、陈皮、白术、党参、厚朴各10 g,木香、川楝子、肉豆蔻、干姜、胡椒、血余炭各5 g,蜂蜜调和,取穴神阙、脾俞、大肠俞及足三里穴,每次10 h,每日1次,治疗4周,联合组患者血沉、血红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联合组TNF-α、 白介素-17(IL-17)、 白介素-23(IL-23)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穴位贴敷联合美沙拉嗪栓对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炎症反应进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溃疡性结肠炎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慢性反复性炎症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针对该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目前西医治疗UC的三大类药物不良反应显著。近年来,通过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已证实针灸治疗UC具有显著的疗效,针刺及艾灸在提高UC患者机体免疫、抗炎、保护肠道黏膜、改善UC患者心理状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其操作方式灵活、安全有效且易于被患者接受,可进一步丰富UC治疗方案和理论体系,既是对经典中医的继承,又是立足于目前西医临床UC治疗实际的创新。虽然目前尚无针对UC的根治方法,但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以及针灸这一特色疗法在UC中的独特优势,相信未来UC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