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树强
(广西桂平市厚禄乡农业农村中心,广西 桂平 537221)
肝片吸虫病会对肝脏和胆管组织造成机械性损伤,引发组织出现创伤出血,寄生在胆管的寄生虫堵塞胆汁的流通通道,引发肝脏炎症、胆管炎症、腹膜炎。肝片吸虫在繁殖过程中还会与牛争夺营养物质,造成养分供给不足,牛身体衰弱消瘦,一旦治疗不及时,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发病和死亡,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需要加强对该种疾病的针对性调查,注重做好日常驱虫处理,将肝片吸虫病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小程度。
2021年3月下旬,在一个放牧养殖的牛群中突然出现一类传染性疾病,主要以年龄较小的犊牛发病为主,成年牛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发病较为缓和。患病牛跟不上放牧节奏,身体逐渐消瘦,不断的气喘咳嗽,采食量逐渐下降,身体消瘦增重放缓。发病2周左右出现2头病死牛。在整个发病期间,养殖户将患病牛单独隔离停止放牧,并选择使用促消化的药物进行治疗,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兽医接到求助到达养殖场对放牧牛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该养殖户所选择的放牧场地地势比较低洼,周边存在很多的死水潭,也能看到大量淡水螺存在,牛接触淡水螺的几率增强。通过进一步询问得知该批牛习惯,在周边的死水潭饮用死水。养殖户将整个牛圈养在一个大的圈舍中,圈舍地面潮湿不堪,防寒保暖性能较差,并且已连续2年未对牛进行有效的驱虫处理。通过对病死牛进行解剖,能够发现胆管和肝脏组织中存在很多寄生虫活动的痕迹,也能发现大量呈现柳叶状红色的寄生虫成虫存在,结合上述诊断结果可以判定为肝肺吸虫,随后又进行进一步的病毒检测和病原分离鉴定,没有发现病毒和细菌感染,由此可判定为肝片吸虫病。
牛肝片吸虫病在放牧养殖的群体中感染十分普遍,尤其是在低洼潮湿地带放牧的牛,感染率相对较高,已成为牛常见的高发病之一。牛肝片吸虫病的潜伏期在2~3个月,感染初期由于寄生虫数量相对较少,通常不会表现出特征性的临床症状,等到体内的寄生虫数量逐渐增多后,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常呈慢性发病经过。寄生虫的幼虫穿过十二指肠给肠壁造成机械性损伤,随后进入腹腔,穿透肝包膜在肝脏组织中转移,造成肝脏组织出现严重的创伤。寄生虫生长以红细胞为养料,可使血管壁的通透性显著增高,很容易渗出大量的液体,从而造成组织器官出现贫血和水肿。同时幼虫从肠壁穿过时,还会携带一些病原微生物,进入到腹腔肝脏经常会造成腹膜炎和肝脏炎症,虫体在繁殖生长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寄生虫在移动中也会存在机械损伤,经常会造成肝脏出现纤维沉积,后期萎缩硬化,胆管严重堵塞胆管充盈形成胆管炎。
牛的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及感染寄生虫的数量不同,表现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感染初期患病牛仅会表现出轻微的咳嗽症状,但不易被发现,一段时间后消失。随着寄生虫在体内的寄生数量不断增多,感染牛的采食逐渐下降,反刍功能逐渐减弱,身体逐渐消瘦,牛毛干燥很容易脱落,牛毛很容易从中间折断,机体严重贫血,身体消瘦不堪,黏膜呈现苍白色,有的患病牛还会出现腹泻的现象,排出的腹泻物呈现深黑色,不成形[1]。仔细观察还能发现患病牛的眼睑、下颌、胸部和腹部皮下都会出现炎性水肿。犊牛阶段受到肝片吸虫病危害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最为明显,当肝脏组织受到肝片吸虫严重危害后,易引发肝脏坏死,造成犊牛短时间内死亡,妊娠阶段的母牛很容易出现流产。
病理解剖能发现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肝脏组织和胆管组织,肝脏显著肿大。将肿大的肝脏组织切开后,切面外翻存在严重的出血现象,在肝脏表面还能看到大量暗红色向外突出的呈现锁状肿大。当寄生虫数量逐渐增多后,牛的肝脏组织逐渐萎缩,颜色呈现苍白色,表面凹凸不平,边缘钝圆,质地变硬,肝脏表面会存在很多灰白色突出的钙化病灶,用刀将钙化的病灶轻轻切开后,从中会流出大量的污浊分泌物,同时还能看到大量的晶形虫存在。胆管粗大严重扩张,管壁显著增厚,粗糙不堪,胆囊充盈内部充满大量胆汁,用手轻轻触摸,可感觉到内容物发出沙沙声[2]。有的病死牛的胆管粗糙突出于肝脏表面,胆管内会存在大量污浊浓厚的棕色液体和虫体,有时还会蓄积大量的磷酸盐。病死牛的腹腔中蓄积大量红色积液腹膜出现炎症病变慢性患病病例,还能看到胸腔、心包中蓄积大量红色的液体。
牛肝片吸虫病应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尽早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治疗牛肝片吸虫病的药物多种多样,常用的药物包括丙硫米唑、硝氯酚、碘醚柳胺等[3],上述几种药物的使用剂量分别为10、7、15 mg/kg体重,一次性内服,有条件的养殖场在驱虫1~2周后再进行1次强化驱虫,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使用驱虫的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可联合中成药进行对症治疗,中药组方是由苏木35 g、肉豆蔻25 g、茯苓30 g、绵马贯众40 g、龙胆草35 g、木通25 g、甘草20 g、厚朴25 g、泽泻25 g、槟榔35 g组成,共研为末用开水冲服,每天服用1次,连续使用3 d,能起到协同驱虫治疗的效果,加速损坏肝脏组织的快速修复。防控肝片吸虫病一定要结合该种疾病的流行特点和发展规律,提前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控,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方案。防治期间应从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群体等几个方面入手,在该种疾病流行地区每年的春末冬初分别进行一次体内寄生虫驱虫处理,严格控制放牧场地,避免在地势低洼,潮湿不堪的地带放牧,要向牛提供清洁干净的饮用水,避免牛饮用脏水,减少牛感染疾病的几率,并做好圈舍卫生,调控定期卫生消毒。及时清除圈舍中的粪便和各种污染物,对其发酵,杀灭寄生虫虫卵。
牛肝片吸虫病作为一种威胁较为严重的体内寄生虫病,对牛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危害,甚至会引发大批量的牛死亡,制约地区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牛肝片吸虫病大多呈现地方性流行,需要养殖管理人员注重做好养殖场的针对性清理,定期对牛进行驱虫处理,加强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置,消灭肝片吸虫病的中间传播媒介淡水螺,避免牛与中间传播媒介频繁接触。在日常养殖期间还需要将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理念融入到养殖的各个细节,提升牛的身体抵抗能力,减轻肝片吸虫病的发生流行几率,节省药物治疗成本,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