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佳
短视频,因其日益丰富的实践发展,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其作为新兴媒介在人才养成方面的特殊功能被不断重视起来,因而也成为当下美育思考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从大学生的全面培养而言,就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美育实践来看,越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短视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对大学生社会参与度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等,也越是有着不可忽略甚至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因此,结合新时代高校美育要求来思考短视频的美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话题。
如众所知,美育虽历史悠久,但也总是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不同的时期里生成并规定着新的要求和内容。进入新时代以来,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而依2020年12月14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的数据,现在已有87.6%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可见美育不仅已经上升为国家一项长远的战略目标,也成为一种已经规模化落实的教育实践。
随着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技术的到来,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与传播形式,已经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人们提供更多了解历史社会、风土人情的窗口。尤其是伴随近两年来的急速发展,短视频日益有了对知识的生产、产品和传播方式等全方位的影响,同时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据《2021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达9.44 亿,而其中短视频的使用率最高,为88.3%,处于18~22岁之间的大学生在短视频用户中占比相当大。我们知道,大学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而大学生身上还承载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他们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这个关键时期,如何在“以美育人”的教育精神的引导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利用短视频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创意表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必然成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短视频所代表的这种快餐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并以其特殊的大众艺术品格,在与其他艺术有着共同的价值功能之外,又因其特殊的意识形态生产的方式和逻辑,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及特殊的美育功能。
短视频不管是用什么手法和技巧制作出来的,但其核心的内容总还是与人们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中的一切场景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细节,都可以成为短视频表现的内容,因此,人们观看短视频,就是最有效地了解社会、历史、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下发生的时事热点的方式之一。比如著名网红李子柒拍摄的古风美食短视频,就是以带着大家了解和制作各地的传统美食的方式来继承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饮食文化,同时还以其优美的画面、精良的制作与完整的故事情节,传递出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其他如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也会在各种短视频中以幽默风趣的方式或为我们讲授国学,或带大家阅读经典等。而且短视频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特点还能够帮助大家在第一时间了解新近发生的事件,这就改变了传统的整点观看新闻或只能在报纸上阅读新闻的弊端,使短视频真正成为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最强助力。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因其“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在这一点上,短视频作为新媒介背景下艺术的一种大众化形式,同样具有艺术的教育功能,即同样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和艺术魅力。比如“学习强国”平台,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面向全体党员和全社会的学习平台,其pc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都有短视频学习的板块,运用特殊视听语言,通过设置特色板块,使党史的学习不再是乏味的文字,而是图文并茂、声像俱佳,通过情节生动、有声有色的影像呈现,让观众在自愿自由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像“歌声中的党史”,就是通过振奋人心的音乐加党史资料视频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走过的艰苦奋斗的岁月,这种形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视频加讲解的方式,使大家能更加深刻了解党史,而且能使党史真正地入脑入心,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家树立起了深沉的爱国情怀。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健全和人的全面发展,而真正具有正能量的、好的短视频,正是在新的媒介意义上,有着实现这些功能的充分可能。
1.艺术知识普及的新平台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但与一般概念不同,美育意义上的艺术教育,既有专业性,又有大众性,既包含相应艺术技能的训练,更包括艺术素养的养成和提高。而这些,在新媒体的时代里,便给了短视频以越来越多的用武之地。特别像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很多艺术家通过录制短视频进行线上教学,大家通过短视频的教学方式在老师专业的讲解和耐心的示范下在家自学舞蹈、音乐、美术等,同样都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艺术感受力和理解力都得到了提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现场的大师艺术课总有着少数人和少数机会的限制,但是利用短视频的方式,借用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平台,就不仅打破了现场机会与机遇的限制,可以让普通人也能听到或看到,同时还能实现网络指导和互动。因此,短视频在各种艺术的教与学中已经成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之一,它不仅可以成为线下教学课堂的线上补充,同时还因其短小精悍、及时迅捷的特点,可以帮助大家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由此成为艺术普及的新平台和新推手。
2.完美人格养成的新轨道
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能够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有助于完美人格的养成,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和社会层次。由此,也就使承载着诸多艺术教育内容并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一部分的短视频,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帮助人们陶冶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拓展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即越发成为一个特殊的审美情感培养和审美精神塑型的新轨道。据抖音艺术运营总监陈海枫于2020年末召开的《短视频与青年艺术素养论坛》上的说法,在2020年6月,在抖音平台上艺术类内容短视频累计播放量便已超过1.5 万亿人次,累计点赞量超过490 亿,转发量超过10 亿次。可见,短视频平台是一个可以汇聚所有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的平台,各种内容的音视频作品都可以在这里交流,人们只要有才艺、有特长,也都可以来这里进行展示,人人都是艺术家。就像我们在平台中,随时随地便可以欣赏到一些博主发布的歌曲、舞蹈、美术、朗诵等作品,让艺术无时无刻不浸润人的心灵,随时随地都在感受着艺术带给我们的巨大感染力。
3.提高社会参与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现实的网络语境中我们可以看到,短小精悍的音视频作品的自由发表,以及其中的互动、点赞环节,已经成为网民表达自我的有效工具,这就使短视频因其极高的大众参与度,日渐成为传递社会正能量、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各界都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有主持人、播音员录制的“抗疫”朗诵,有作家、诗人写的“战役”诗歌,有词曲作家谱写的“战役”歌曲,有画家抗疫主题的画作,更有各界人士为祖国送上的祝福……这些短视频,既吸引了无数文艺爱好者热情参与,同时也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分享和评论,大家纷纷在评论区留下“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等振奋人心的话语,大力地推动了社会参与机制,迅捷而有力地传递着正能量。而这些正能量的短视频,正是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提高社会参与度,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写照。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移动终端广泛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并直接影响到了广大受众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作为在网络视听领域中市场占比规模最大的短视频,也必然会对审美教育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产生各种影响。因此,如何利用短视频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更加有效地创设高校美育实践路径,也是高等教育走进新时代后的必要命题之一。
在信息化时代里,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教育也需要借助网络来实现有效教学,并通过网络教学的特殊优长来让教学更加有效果、有效率,尤其是在疫情之后,网络课堂、短视频教学也已经开始成为教学的新模式和新助手。一直以来,专业艺术院校之外的大多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课程,大都是以理论课、作品赏析课为主,艺术实践课程开设得相对较少,同时美育教学目标也不明确,教学方式也没有真正体现出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特殊性来。就现实规律的要求而言,美育教学既不应该仅仅是动脑的理论学习,也不应该仅仅是动手的创作实践,而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而这一点,恰好就是在短视频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一方面,短视频平台中汇聚了大量的艺术类的视频,适合于艺术知识的学习,同时作为线下教学的补充,短视频又完全可以成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有效渠道。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录制短视频,像舞蹈教学,如果教师通过录制短视频来讲解动作技巧要领以及对一些动作的示范,学生随时随地通过播放短视频来完成舞蹈的自我学习,再加上师生之间可以随时开展的答疑、互动,师生间的交流会更加充分,就为教学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时间和空间保障。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录制短视频进行分享和转发,让大家在交流、比较、讨论甚至模仿中学习,增强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要求,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也要形成符合艺术规律的过程设计与实践。比如在大部分高校中常见的美育课程之一“大学语文”,其内容主要是诗歌、散文、小说等语言艺术,但其传统的灌输式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形式,既不利于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接受,也不利于学习者自身审美能力的自主提高,美育的效果往往是不充分的。如众所知,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其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也包含着感知、联想、情感、理解等诸多基本要素。所以,如果能在对诗歌、散文等文学艺术的学习中,根据创作者的创作背景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深层次的品读和鉴赏后,师生共同将作品以“朗读”等形式进行二度创作,于其中切身体会文辞的优美,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并将其录制成短视频,师生共同反复就此进行“微格化”的观摩与反思,再通过分享和转发,便能使同学们的思想得到碰撞和交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进而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性思维,美育效果也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媒体融合发展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内容放在艺术及其传播创新的第一位。优秀的短视频也是引领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高校要坚定立场,利用丰富多彩、幽默诙谐的方式用短视频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培养身心健康的复合型人才,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正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各高校纷纷推出系列微党课,让青年学生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021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央视网、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举办了百集视频微党课“红色文物青年说”,由百所高校的百名青年学子合力,讲述一百个有代表性的红色文物,以文物为载体,以青年的视角,利用短视频的方式展现党的百年历史,使原来的老师讲、老师说变成青年讲、青年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录制短视频的过程也是一个调动自己所有艺术积累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无形中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主动发现身边的好人和好事,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事迹,将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制作成有温度,有情感的短视频并积极转发和分享,这就更加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社会良好风尚、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一种好习惯的养成。
曾担任高校宣传部部长达19年之久的李铁铮教授强调,短视频不等于娱乐化、表面化、非主流、年轻化、负能量……以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新兴媒体平台内容对展示多彩校园生活、拉近师生距离、丰富传播内容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大学校园中的发展具有很大必要性和重要性,更重要的是,短视频对推动媒体融合与发展具有无限可能。由此可以设计,比如在学校层面开设一个短视频公众号,让学生们拍摄短视频,内容可以是才艺类的,也可以是知识类或时事类的,只要是传递正能量即可,以某种方式选拔出优秀的作品,在学校的公众号播出和分享,打造校园小网红或校园明星,点赞和分享数量多的学校可对其进行相应的奖励,给予艺术实践学分等,以此激发学生们展示自己的信心和对学习的乐趣。将深受学生欢迎的短视频推荐、发送至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而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校园文化形象,有效助力高校的宣传和传播工作。
通过对短视频美育功能的分析及实现路径的简要阐述,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新兴的美育实践的创新途径之一,高校环境下短视频的美育功能及其实现,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但基本的共识还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创作好的短视频,用好短视频,对大学生美育具有正面的积极作用,尤其是融合了短视频形式与功能的艺术课程,更会帮助大学生提高审美水平、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成为补充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