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宋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峡城乡脱甲山小学)
小学语文在小学生健康成长和知识眼界拓宽当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是因为语文既是学生学习各种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社会发展、了解人文精神的重要窗口。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群体形成价值观念,产生道德素养的重要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多元化社会思想影响力扩大,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外部信息,在复杂信息环境中,学生缺少价值判断能力,无法对错误信息、糟粕信息产生正确的认知,容易产生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的思想观念。教育学专家、社会学专家和青少年心理行为研究学者认为,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两大诱因,其一是外部环境中错误观念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其二就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中德育的长期失位。其中德育工作的缺失对于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来说影响显著。从小学阶段开展高质量的、具有渗透性的德育工作,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降低青少年的犯罪可能。
长久以来,道德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传统当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古代教育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教育信仰,还是现阶段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教育价值需要,道德教育始终占据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五育”当中摆在首位的教育内容。随着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工作呈现出两条教育进路:其一是系统性的显性教育,即通过明确的道德内容、当代的道德准则、法治观念等来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等,形成道德价值观念。目前主要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系统来执行显性教育。其二是隐性教育,即通过渗透教育模式,将道德教育元素融入其他学科甚至是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塑造学生,改变学生。其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借助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文化价值属性,通过文化育人的方式,来融入并渗透道德教育。通过诸如文化名人、文学家或者文学作品等形式,使学生得到内心的感染与震撼,最终实现价值感召,完成道德教育。显性与隐性教育的相互结合,是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其中语文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能被忽视。
小学德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资源,这些资源进一步丰富了道德品质的魅力,使得道德教育能够更加紧密地贴合学生内心世界,形成精神的感召和引领。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整理和挖掘,笔者汇总了六个方面的德育维度,供教师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中进行参考:
理想信念是德育当中的重点环节,强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建设祖国、不断发展的崇高理想,能够坚定不移地走正确的发展道路,不畏挫折,敢打敢拼,敢于挑战,不断创新。语文教材当中涉及的革命斗争的选文如《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冀中地道战》等,都是体现理想信念教育的语文教学资源。其中《少年中国说》展现了少年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价值所在;《圆明园的毁灭》着重描述中国历史上的苦痛经历,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成果来之不易,形成民族复兴的精神信仰;《冀中地道战》着重展现了抗日斗争中,争取国家民族独立的精神信念,表达了革命战士顽强拼搏敢于牺牲无畏风险的宝贵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中的精神信念方向指导,在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教师要从国家发展、社会环境和个人价值等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状况,明确当前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和可能面临的挑战,认识到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等。同时学生要了解社会现状,认识到社会当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以及不良现象对于健康社会所带来的危害。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认识,学生能够理解自身在社会当中扮演的角色,形成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价值规范,同时产生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一分力量的精神诉求。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选文内容如《落花生》《桂花雨》《猎人海力布》等,都是典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其中《落花生》是文学家许地山对于自己童年家庭生活的回忆,通过对花生和家人的展现,表达了自己想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价值的人的理想,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起到了极大的鼓舞;《桂花雨》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故乡的怀念与热爱,引导学生产生热爱国家、热爱自己故乡的国家情怀;《猎人海力布》通过对海力布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出其诚信、友善和能够舍己为人的人物形象,引发人们的喜爱和尊重,同时激励学生以海力布为学习对象,不断塑造自己,提升自己。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历程的宝贵财富,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差异性,也使我国跻身于世界文化之林。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当中的一环,也是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教学着重培养的内容和对象。在语文教材当中,大量的传统美德故事、历史上的杰出榜样的形象、优秀的古诗词经典文学等,都能够对学生产生鼓舞作用,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小学语文当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尤其在部编版教材当中,增设了大量的古诗词、文言文等内容。其中典型的课文内容有古代瑰丽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有古代精神文化故事《将相和》,还有优秀的古代诗词作品《山居秋暝》等。其中《牛郎织女》彰显了牛郎、织女二人为了追求爱情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态度,讴歌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学生在学习当中除了感受到唯美的爱情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男女主人公敢于挣脱束缚和牢笼的勇气;《将相和》主要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和大臣蔺相如之间从矛盾到彼此成为朋友的故事,表现出传统文化中包容的美德;《山居秋暝》是十分优秀的写景抒情诗歌作品,作者王维通过十分精湛的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将山林中的景色和自身隐居的情趣尽数展现了出来,使学生感觉到生活的妙趣,理解古人追求生活美学的真谛。
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养成生态文明的观念,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了解到当前环境破坏的情况,认识到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宝贵,积极主动地形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价值态度。小学语文教材当中,通过大量地展现我国富饶土地、名山大川来呈现大自然之美,以此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如《珍珠鸟》《四季之美》《鸟的天堂》等。其中《珍珠鸟》和《鸟的天堂》分别从具体的鸟和大自然当中的鸟群来展现鸟儿自由自在生活的生命态度,使学生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妙图景;《四季之美》则通过作者之眼,对一年四季不同风光不同景色进行展现,带给人四季分明的美感。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能够感受到美妙自然如身临其境,体会保护自然环境的价值所在。
心理健康强调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况,处于良性的心理发展过程之中。教育教学方面,针对低年级学生,需要通过认识自我、人际交往、自信心的培养等方面,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引导;高年级学生则需要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人生目标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学生在完成小学阶段学习后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初中阶段学习的新环境。小学语文教材当中也有着大量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忆读书》等。其中《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展现了对待同一件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观看有着不同的体会和结果,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换位思考、调整角度思考等思考方式,在面对挫折、负面情绪时能够转换思路,尝试思考其中好的方面来进行心理调节;《忆读书》则是以回忆读书经历为主要的行文线索,展现了作者儿童时代读书时所发生的趣事。通过学习学生逐渐感受到读书所带来的知识充盈的内心乐趣,感受到读书的力量。
科学精神就是能够客观地看待事物,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来理性客观地分析事物本质,避免陷入到主观臆断当中。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唯物论引入到教学系统当中,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意识,能够逐渐养成科学的习惯。在面对复杂事物时能够进行冷静思考、多方参照、总结规律,最后再得出结论。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着大量的科普类型文章,这些文章对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巨大。例如文章《海底世界》《什么比猎豹速度更快》等,从自然生物领域对生物当中蕴含的科学原理、生物本身的科学特征等进行了介绍,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于外部世界认知的兴趣趣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理性看待世界的精神观念和价值认知。
语文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的更新中,要积极主动地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阅读和学习,通过阅读学习把握语文教育当中引导学生热爱语言文字、获得良好道德体验的语文教育特点,认识到语文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的重要意义,并在课堂教学当中不断提高自身各种教学技术手段、教学资源内容的展现水平,提高学生的接受度。教材当中所蕴含的大量宝贵的德育资源,需要教师在教学备课和课堂实践阶段不断进行挖掘,通过感知教育、体验教育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于德育资源当中精神品质的感受情况,强化感染力。教学当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规避教学说教,避免过强的理论教学和脱离实际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反感。
语文德育的教育实现目标,在于为学生树立精神信念,使学生形成道德价值。因此德育在语文教学当中的渗透,同样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视角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整合。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材的内容教学中,应当深入思考教材当中体现的德育元素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如何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使学生加深理解。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当中,课文展现的故事内容为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到这样的人物,那么当中的包容理解精神如何使学生感同身受呢?教师可以尝试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当中与同学、与亲友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讲述自己面临的各种人际交往矛盾,利用将相和中的包容的精神,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长远思考等方式,逐渐放下芥蒂,形成包容他人、理解他人的宝贵精神品格。
小学语文教材当中虽然拥有着大量的德育元素,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浅尝辄止。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以教材为窗口,不断进行德育资源的拓展和充实,通过开发与教材中内容相关联的德育资源,来实现德育元素的有效延伸,发挥潜移默化的教学影响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德育资源的串联形式,引发学生的道德联想,增强学生的品德体验。教师如果只将课文主旨作为学习对象,那么教学方向会比较单一,文章的内涵就显得浅薄,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挖掘德育资源时,要先进行课文主旨的梳理,然后突出重点进行授课,其他含义从侧面进行补充教学,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建立更加全面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教学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