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旭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实验中学)
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如果希望达到客观条件下的最好效果,就要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结构等若干方面入手优化,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有效性。音乐赏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激发其内心情感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过程最优化理论,找到影响学生赏析效果的各种元素,进行优化,进而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
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要从受教育者、教学内容等角度入手,提升教学效率。在音乐赏析中,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感受能力不一样,不同曲目的赏析要点也各有差别,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的作品,指导他们掌握赏析策略,提升心理体验。对比音乐形象能让学生激发想象力,感受主人公情绪的变化。
学生可以对比欣赏音乐作品《参军去》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分析一下作品的节奏旋律。首先让他们在初步倾听后,说说整体感觉是什么。有学生认为《参军去》更具有节奏感,让人感觉斗志昂扬;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给人舒缓的感觉。此后让学生分析这两个作品分别用的是什么节奏,选择的是上行曲调线、水平曲调线还是下行曲调线,分析这样的节奏和旋律,能唤起人们哪些情感,在脑海中想象作品中呈现出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有学生提出《参军去》让人觉得仿佛看到了英勇的战士,他们果敢、坚定地前进,希望能战胜敌人;《梁山伯与祝英台》则让人觉得有一种哀怨、缠绵的情绪。
结合音乐节奏、旋律,学生可以借助想象,在脑海中构筑音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形象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深入感受音乐情绪,从而提升赏析水平。
对比表现形式有助于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抽象意境。在音乐作品中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分成人声、器乐两种。而人声又可以根据人数不同,分成独唱、齐唱、轮唱、合唱等不同类型,按照音色不同分成中音、高音、低音等。学生可以分析一下作品为何选择这样的表现形式,从而挖掘出作品的意境。
学习音乐作品《黄河船夫曲》后,教师引导学生补充赏析课内外其他和“黄河”有关的作品。如对比欣赏《保卫黄河》的不同部分,说说该作品整合运用了哪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构筑了怎样的意境,能否改换不同的表现形式。学生发现,该作品运用了齐唱、轮唱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让人觉得声音逐步由弱到强。“你能否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体会一下作品的情境,说说作品为何要用这样的表现形式?”学生认识到,抗日的力量由弱到强,所以音乐也是如此,首先呈现的是星星之火,然后再逐步扩大,呈现出燎原之势。再让学生说说为何作品经历了几次变奏,这预示着什么。有学生认为:“抗日战争中有很多不同的战役,通过变奏,转换了场景,让人看到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抗日的力量。”由此学生认识到,表现形式和意境呈现有关,他们又找到了新的赏析方向。
在对比分析中,学生发现,不同的表现形式,给人赏析感受也有所差异,所以如果要提升表演效果,就要结合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传达的情境,选择更合适的表现形式。
音乐演唱或演奏,是对作品的第二次创作,所以不同的音乐家或演奏家在演绎同一个作品的时候,处理方式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版本的音乐,从表演风格入手,分析其异同点,了解不同艺术家的表演风格,并思考哪一种呈现方式更好。
在欣赏歌曲《天路》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欣赏韩红、云朵、巴桑等不同歌手演绎的作品,对比分析,说说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感受歌手的艺术风格。有学生认为:“韩红的嗓音在三个人中最为醇厚、低沉,让人感觉到歌手的一片深情。而云朵的版本声音最为轻柔,平添了几份抒情色彩,让人感觉如同邻家小妹一样亲切。巴桑的版本在音色上最有特点,具有藏族人独特的嗓音,有原生态的感觉。”“除了不同点以外,你认为这几个版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你最喜欢哪一个版本?”有学生觉得无论是哪位歌手的演绎,都能让听者体会到一片深情,感受到浓浓的家国情怀。他个人最喜欢巴桑的版本,因为少数民族风味更为浓厚,有助于展现出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在对比不同艺术家表演风格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分析思考,说说自己更适合选择哪一种表演风格,是否有自己独有的处理方式。这样学生不仅能提升音乐欣赏能力,更能提高表演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这也是过程最优化理论关注的焦点。音乐旋律较为抽象,如果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很难进入到特定情境中,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所以教师要调整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融入进来,展现多媒体课件,构筑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能融入作品中,体会其中蕴藏的强烈情感。
在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时,教师展现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到圆月高照、游子思念家乡的场景,同时也展现一些和苏轼有关的影视剧片段,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配乐诗朗诵。通过课件,创设了如梦似幻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其中,激发了他们的情感。教学者引导他们参与互动讨论,将自己想象成作者,说说赏析中生发出的情感。有学生提出:“我感觉演唱者怀念着家人,希望能和他们见面,但是却不可得,所有心中十分悲伤。但是,他是一个洒脱豁达的人,看到朗月高照,千古永恒,他的心又释然了。”学生深入情境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情感,和其形成共鸣,审美情趣也随之提升。
将旋律美和形象美融合在一起,能让学生充分调动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将它们融合起来,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学生可以在这种直观感受的激发下,更细致深入地赏析作品,从而优化赏析过程,提升赏析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创设声音、形象融合的音乐情境,这样能让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不断提升和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其结合多媒体想象,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这样就突显出了时空效应,让学生沉浸到音乐中,和画面融为一体。
在欣赏音乐作品《嘎达梅林》的时候,教师展现了多媒体课件,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大草原的辽阔,体会蒙古族人在马背上驰骋,在蒙古包生活的独特习俗,另一方面则详细地介绍了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的传奇经历,体会他为草原民众所做出的奉献。在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并交流讨论,说说各自看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有的学生被草原的美景所吸引,更多感受到的是蒙古族人的英勇和豪迈。而有的学生则主要被主人公嘎达梅林的形象所吸引。教师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两种想象,哪一种更能体现时空感。学生认为:“不少作品都能体现草原美景,而《嘎达梅林》的重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展现出的英雄人物。”这样他们就认识到,想象赏析也要体现出时空效应。
若有必要,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启发他们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学生可以用语言表达一下自己想象的内容,并和同伴交流互动,看看彼此感受到的场景有什么不一样。
优美的多媒体视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更能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件赏析音乐,并试着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美的感受。音乐素养高的学生可以试着谱曲,文学水平高的则可以填词或创作同主题诗歌,各展所长,诠释时代主题。
赏析音乐作品《青春与世界联网》的时候,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用对比的方式,展现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的变化,用具体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同时,在课件中还展现了具有时代气息的青年人形象,展现了他们为了国家做出的贡献。此后引导学生参与到创作中:“听了这样的歌曲,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你对这个时代有什么话想说吗?同学们也可以参与到创作中,可以哼唱出展现时代内涵的旋律,也可以给歌曲重新填词,加入自己的创想。”这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学生提出:“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信息沟通手段,比如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大家都用互联网展现自己的生活,和更多人沟通,所以我觉得歌词也应该更新一下。”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感染力的时代主题,引导学生参与到赏析和创编活动中。这样既能唤醒学生的情感,又能优化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起到过程最优化的效果。
调整课堂教学结构,组织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让学习者的参与度提升,这也是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关注要点。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学生常常会随着旋律律动起来,教师要构筑宽松的课堂,让他们动起来,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熟悉常用的节奏。
在欣赏音乐作品《春之声圆舞曲》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律动起来,伴随音乐旋律摇晃身体,结合节奏拍手。教学者给学生介绍圆舞曲的特点是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鲜明,他们可以在律动的过程中,体会这种节奏特点,并对比其他的节奏,说说感觉有什么不同。有学生认为,圆舞曲的节奏比较快,但是又不会给人太急促的感觉,所以整体会给人舒畅、圆润之感,比较适合跳舞。教学者顺势让学生站起来,伴随旋律舞蹈,让律动的幅度变得更大,并在赏析后说说《春之声圆舞曲》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给人什么感觉。有学生在翩然起舞后,很明显感到有一些节奏的变化之处,他觉得一开始的时候,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舒适感觉,此后旋律渐渐平缓,他的律动也缓慢了,让人仿佛看到春水缓慢流淌的感觉。此后,他的律动幅度又变大,音乐旋律也呈现出活力,仿佛看到了草木生长、春意盎然的场景。
让学生在倾听中律动起来,这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这样他们不仅能掌握音乐基本知识,而且能快速进入到音乐情境中,对作品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在优化教学过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接触乐器,参与到演奏中,这样能让学生提升参与兴趣,换一个角度了解各种典型旋律的特点,起到“教学做合一”的效果,进而内化理解各种典型旋律,享受音乐的乐趣。
学习音乐作品《铃儿响叮当》的时候,教师先引导学生倾听这首作品,说说它展现了怎样的情感。如有学生总结认为这首作品展现了小伙伴们乘坐马车,在雪地玩耍的场景。在参与演奏的过程中,教学者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喜欢的乐器,整个小组合理配合,完成任务。如有的学生能力强,可以选择口琴、竖琴等难度较大的乐器,有的学生能力较弱,则可以选择三角铁、铃铛等操作简单的打击乐器。教学者引导学生总结该作品的旋律特点,他们可以结合演奏时获得的经验,说说该作品的曲式名称是什么,画出其结构图示,写出调式调性,说一说旋律特点。
教师可以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课堂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演奏技巧,在课后的社团活动中,也可以结合各自喜欢的乐器,组成社团,将表演、赏析结合在一起,丰富活动类型。这样的活动有助于他们展现个人风采,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这是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主题,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创编活动中。这不仅能让他们展现出创意,更能让他们认识到音乐学习能让生活更美好,这样他们的参与兴趣就更浓厚了。
在学习音乐作品《爱星满天》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献爱心”主题公益活动,教师便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学生可以在《爱星满天》的基础上进行改编,通过重新编曲,调整歌词等方式,展现出本校特色。学生也可以结合主题,自主编写歌曲,有学生创作了歌曲,将什么是雷锋精神,为什么要组织学雷锋活动,在活动中涌现了哪些优秀学生代表等融入歌词中,编写音乐作品,体现了个性创意。
若有条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亲子音乐活动、社会公益类音乐活动等。这样就能打通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间的界限,让学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音乐知识,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起到生活化教学的效果。
巴班斯基认为,要用辩证的系统方法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将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内外条件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的东西,并自觉从中选择出在当前条件下,教学任务、内容、形式、方法的最好方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也要关注音乐赏析角度、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等关键元素,并加以调整,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构筑高效的音乐课堂。